模范根据地 第一战鼓风:晋察冀军事工业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butcher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11月17日,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晋察冀军区在山西省五台县石咀村普济寺宣告成立,聂荣臻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他的率领下,八路军第115师的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约3000人挺进敌后,以五台山为依托,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抗日政府发动群众,创建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随后,晋察冀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冀西、冀中、平西、平北、冀东几个地区很快连成一片。到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到拥有主力部队近10万人的模范根据地,毛泽东曾赞誉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并号召八路军向晋察冀根据地学习。
  晋察冀军区成立时,设有军区供给部,查国祯任部长,该部主要负责包括武器弹药在内的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修械所由该部管辖。1939年4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成立,刘再生任部长,张珍任副部长,杨成任政委,修械所和兵工厂等军工单位划归工业部管辖。
  
  各修械所的整编
  1937年11月,八路军总部发出指示,要求各师、旅、团、游击支队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以解决迫切需要的修械问题及制造地雷、手榴弹问题。12月,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在山西省五台县跑泉厂村成立修械所,该所盛时有工人80余人,6尺、10尺车床各1台,设有机工股、木工股、铁工股、锻工股,主要修配枪械,制造刺刀,也制造少量步枪、手枪。
  1938年8月,日军以5万兵力“扫荡”五台山地区,晋察冀军区供给部修械所转移至河北省平山县桑园口村。粉碎“扫荡”后,该修械所改称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第一修械所。同时,将部分人员与机器设备迁回五台县跑泉厂村,组建成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第二修械所,主要修配枪械,制造刺刀,并开始仿制7.62mm手枪和7.9mm步枪。
  1939年3月,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在河北省唐县大石头沟村和涞源县五亩地村又各组建一个修械所,前者从事手榴弹的制造,后者修理枪械。除此之外,晋察冀军区各军分区及地方武装也组建了修械所。
  1939年4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在河北省完县神南镇成立,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刘再生任部长。
  1939年10月,晋察冀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室成立,集中了一批从北平、天津、保定来的知识分子,刘再生兼主任。按照聂荣臻关于“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就地取材,小型配套”的原则,工业部将军区供给部、各军分区的修械所进行整编。由技术研究社、大官亭修械所(两者属于冀中军区供给部)和晋察冀军区1、3军分区的修械所组成晋察冀军区“北区”7个兵工厂和3个化工厂,主要分布在唐县、完县(今顺平)、曲阳、阜平、涞源等地;以2、4军分区修械所为主,在平山县一带建立“南区”6个兵工厂。
  1940年1月,整编后的兵工厂实行连队建制,如原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第一修械所编为第1连,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子弹厂编为第9连。因第9连是晋察冀工业部创办的规模较大的兵工厂,制造出了全新枪弹,本文首先展示该兵工厂,并对大官亭修械所、大岸沟化学厂等主要兵工企业作以呈现。
  
  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子弹厂
  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子弹厂也称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第9连(以下简称9连),于1941年1月在河北省平山县北苍蝇沟村创办。因日军的频繁“扫荡”,先后3次迁址。1942年初迁至平山县木头沟村,1944年初迁至平山县郗家庄村,8月迁至阜平县吴家庄村。1944年9月,9连改称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直属生产管理处三厂。
  9连成立初期由任九如担任连长,人员有150余人,主要来自四处:一是从1、2连抽调的人员,其中包括从军阀阎锡山管辖的太原兵工厂投奔来的技术工人;二是从平山县招收的一些青年农民;三是参加井陉煤矿暴动的工人;四是从前方调来的一些战士。
  1944年初,9连迁至郗家庄村后,人员增至300余人。1945年10月,9连进驻宣化市后,改为龙烟公司宣化子弹厂,接收了宣化原日伪工矿企业的部分人员,此时人员增至400多人。
  9连生产枪弹所需的原材料主要通过四条渠道解决:无烟火药、硫酸、硝酸、酒精等材料由工业部所属的化工厂制造提供;氯酸钾、雄黄(雄黄是化工原料四硫化四砷的俗称,其可与氯酸钾混合制成爆炸力很强的有烟火药)、虫胶漆等材料主要由工业部派人到敌占区采购;杂铜、紫铜钱等材料由地方政府动员老百姓捐献或征购;紫铜和钢材则通过割取敌人电线和拆毁敌人铁路道轨的办法解决。
  9连在1941年3月即转入正式生产,主要复装6.5mm和7.9mm步枪枪弹。当时,由于人员、工装、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同时安排多品种生产,只能根据工业部每月下达的生产计划完成一种型号的复装枪弹,然后再安排另一种复装枪弹的生产。
  9连成立初期,复装枪弹的月产量为3.5万发。后来随着工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模具、设备的逐步增多和工艺的逐步改进,产量不断增加,到1944年,日复装枪弹最高记录达1万发。
  从战场上收集回来的旧弹壳毕竟有限,且旧弹壳经过一次复装整形之后大多数不能再用,自制全新枪弹成为当时刻不容缓的任务。但自制全新枪弹比复装枪弹在技术上要复杂、困难得多,首先必须解决自制新弹壳的问题。
  1942年9连迁至木头沟村后,在工业部技术研究室驻该连技术人员指导下,同年6月用买来的铜皮试制出全新驳壳枪弹。6~8月,2连(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工矿队)在孙艳清等人的指导下,炼铜成功,从麻钱(铜钱的俗称)中蒸锌也获得成功,这些材料的提炼成功为9连生产全新枪弹创造了条件。
  1943年下半年,9连开始制作全新步枪弹。他们首先用纯锌、纯铜炼制成含锌的黄铜板坯,再用碾片机将黄铜板坯碾轧成板材,然后在手扳压力机上经过多次拉伸,制成弹壳坯料,最后再将弹壳加工出底缘凹槽、压出底火凹部、钻好透火孔,一个新弹壳就诞生了。9连就是这样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采用根据地自制的原材料和自制的土设备制造出包括弹头、弹壳和底火在内的全新枪弹,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全新枪弹试制成功后,随即转入正式生产,月产量达3.5万余发,年产量40万余发。
  9连在生产全新枪弹初期,曾出现弹头出膛后即破裂、脱铅和在飞行中翻跟头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弹头尖冲模调整不正,弹壳冲出后弹壳壁厚不匀,弹头灌铅后收口卷边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9连采取改进产品质量的措施——实行质量负责制度,要求化铜组严格掌握铸造黄铜板的材料配比,提高材料性能;要求冲制弹尖、弹壳人员提高工装模具的精度;规定每个生产人员要在产品上打上标记。为了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保障前方作战的需要,9连还建立了估工(定额)制度,明确每个生产人员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估工数量。
  1943年,在生产枪弹过程中,为了确保底火药既灵敏又稳定,必须通过试验找出底火药的最佳配比。连长任九如知道这项试验很危险,毅然亲自做试验,在搅拌过程中因底火药猝然起火,不幸烧伤面部。他的模范行动,使全连人员深受感动,大家齐心协力,很快找出底火药的最佳配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
  在抗日战争期间,9连先后两次接待美国客人。一次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途经解放区回国而到9连参观的花旗银行经理;另一次是1944年11月,在军区工业部副部长张珍的陪同下,美国军事观察组毕得根少校和路登先生参观9连,并观看了飞雷表演。这些美国客人看了9连的情况赞不绝口,高度赞扬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大岸沟化学厂
  1940年,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用大缸叠成塔,创造了“缸塔法”生产硫酸的土工艺,生产出第一瓶合格硫酸。同年7月,在河北省唐县青虚山脚下的大岸沟村(现名王家庄)建立了化学厂,对外称“醋厂”,习惯称“大岸沟化学厂”。
  大岸沟化学厂从1940年7月至1944年9月几度更名,几易其址。1942年1月称工业部化学一厂,1944年6月称工业部化学厂,1944年9月称工业部直属兵工生产管理处三厂;1943年6月迁至河北省阜平县齐家庄户村,1944年9月落户河北省平山县南苍蝇沟村。
  大岸沟化学厂初建时有30~40人,因当地的男人多数参加了八路军,故该厂大部分人员为当地招收的女工。以后,工厂人员逐渐增加到100余人。1942年1月,工厂无烟药生产部划出,成立工业部化学二厂,二厂驻河北省唐县蟒栏村通天寺,生产酒精、乙醚、无烟药。留在大岸沟的部分改称化学一厂。1942年5月工业部第7连(第7连驻河北省曲阳县牛分岭,生产手榴弹)部分人员编入一厂。同年12月冀中军区供给部第10连(第10连驻河北省唐县虎峪村,生产雷银——雷银是由硝酸银、硝酸、酒精制成的起爆药)部分员工编入一厂。1943年7月工业部矿工队和化学三厂(1942年9月晋察冀边区工矿管理局与工业部合并后,其七一化工厂改编为工业部化学三厂)部分人员并入一厂。1944年6月工业部化学二厂全部人员也编入一厂。这时的一厂人数为200余人。
  该厂在大岸沟村时,黄锡川任厂长,设有3个股:第一股又称原料股,有硫酸班、硝酸班、蒸酸班;第二股又称半成品股,有硝化班、脱脂班、提硝班、甘油班等;第三股又称成品股,有乙醚班、无烟药班、炸药班等。
  该厂在齐家庄户村时设有4个股:第一股为原料股,制造浓缩硫酸、硝酸;第二股为半成品股,配制硫、硝混酸和制造硝化棉、硝化甘油、雷汞、雷银;第三股为甘油和机修股,进行甘油提取与浓缩,机器维修与制造等;第四股为无烟药股,生产单、双基无烟药,精馏酒精及制造雷管。
  化学厂的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大致可按大岸沟阶段(1940年7月~1943年6月)和齐家庄户阶段(1943年6月~1944年9月)划分。
  大岸沟时期为摸索生产阶段,这一时期生产工艺还不够成熟完善,产品产量与质量也不够稳定,主要以生产硫酸、硝酸、酒精、乙醚等原料为主,单基无烟药是其主要的成品。
  齐家庄户时期为较成熟发展阶段,各种化工原料生产工艺日趋完善,产品质量与产量大大提高,除生产单、双基无烟药外,还生产甘油、硝化甘油、雷汞、雷银。
  硫酸是化学工业之母,是制造火药、炸药必须解决的关键原料。硫酸的研制是1940年在工业部驻地神南镇完成的,当时工业部政委杨成与技术研究室的技术人员采用土办法,用大水缸代替铅室,叠成一个个塔状的循环室,经过数日试验,成功地制造出硫酸,“缸塔法”制酸工艺由此产生。大岸沟化学厂成立后,沿用这种制酸工艺生产硫酸,并不断改进装置,使“缸塔法”制酸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硝酸是硫酸加上硝经过加热脱水产生的,一般浓度达到98%以上才能用于火药制造。生产工艺也是用土办法,盆盆罐罐为主要生产工具,大缸作反应釜和冷凝器。除此之外,乙醚也是利用大缸作设备,上部开两个口,一个用于滴入酒精,一个连接冷凝器,硝酸经加热后滴入酒精,再经高温蒸馏,即得到乙醚。1941年,在每日三班连续生产的情况下,日产硫酸稀酸100余斤(浓度40%左右),浓酸70余斤(浓度为98%左右)。1942年由于改进工艺,硫酸、硝酸的日产量分别达到3000斤和1000斤。
  有了基础化工原料以后,化学厂开始研制单基无烟药(单基无烟药是指只含一种高分子爆炸剂的发射药。其主要成分是硝化棉,也称硝化棉单基药,多制成单孔、多孔粒状和小尺寸管状药,爆温低,对武器烧蚀小,广泛用作枪弹和中小口径炮弹的发射药),于1941年获得成功。同年5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在河北省完县神南镇召开庆祝五一节大会,大岸沟化学厂展出了自制的硫酸和单基无烟药。该厂制造单基无烟药的过程是先将棉花脱脂,再用硝硫混酸硝化,然后将硝化棉用乙醚胶化、成型,最后烘干并用石墨进行表面处理制成。
  在制成单基无烟药以后,化学厂开始研制甘油与硝化甘油,以便生产双基无烟药和高能炸药。甘油是通过对植物油的提取获得。提取时,先将油脂制成钙皂,再从钙皂中洗出甘油,最后经过过滤和浓缩,制出合格的甘油。工厂的油脂皂化设备以民间煮饭的铁锅为主,制造硝化甘油的主要设备是瓷盆,这种瓷盆式生产方式被称为“盆式硝化法”。硝化甘油(化学名称为三硝酸甘油酯)是由甘油与混酸发生作用而制成的,制造过程是将硝酸、硫酸混合置入盆中,然后用铝棒搅拌使其均匀混合。硝化过程需控制温度不超过23°,如果温度上升到25°,产生大量棕烟,就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化学厂于1943年使用这种方法制造硝化甘油成功。硝化甘油在制造过程中还要进行分离、洗涤等工序。分离工序是将带酸的硝化甘油放到瓷盆中静止分离,用U形玻璃管吸出下部的废酸。洗涤是在分离处理后进行的一道工序。因为酸性的硝化甘油极不稳定,保存期间易分解,所以在分离后必须将硝化甘油所带的残酸用碱液和水洗掉。洗涤工序完成后即得到成品硝化甘油。硝化甘油的研制成功,对发展双基无烟发射药和炸药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化学厂将硝化甘油和硝化棉混合胶化,再经成型、烘干等工艺制成双基无烟药(双基无烟药是指由高分子炸药和爆炸性溶剂组成的发射药,即将硝化棉溶解于硝化甘油中,再混入少量附加物制成球形、片状或圆柱形火药,其爆炸能量高于单基无烟药,但爆温较高,对武器烧蚀较大)。双基无烟药的研制成功,使根据地制造火药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创了根据地制造高能火药的先河。
  该厂为制造单基、双基无烟药,自行设计制造了胶化机、轧片机、滚切机、球磨机等专用设备。
  1940年,工业部技术研究室为配合百团大战在正太铁路发动破袭战,曾利用氯酸钾和梯恩梯制造过混合炸药。1941年,化学厂用干馏兽骨的办法提取氨,将其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又一次成功地制造了硝铵炸药(硝铵炸药用于制造迫击炮弹)。1943年,硝化甘油研制成功以后,化学厂又以其为主要原料,成功制造出含硝化甘油的仿周迪生炸药(周迪生是根据地著名的火药研制者,他创造了用谷糠粉、硝化甘油、火硝、硫磺粉、二硝基萘等为原料的新型炸药,可作为手榴弹、地雷、炸药包与爆破筒的装药,被称为“周迪生炸药”。装入36g“周迪生炸药”的手榴弹,可将弹壳炸成130~150块碎片;装入1kg“周迪生炸药”的地雷,可将铁轨炸毁;装入15kg“周迪生炸药”的地雷,可将火车炸翻)。
  雷银、雷汞是起爆药的重要原料(雷汞又称“雷酸汞”,是一种起爆药,呈灰色或白色结晶粉末。由汞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汞,再与酒精作用而制成。可单独或与猛性炸药、氯酸钾、硫化锑等混和使用,常用于制造雷管)。1944年,工业部技术研究室为彻底解决缺乏起爆药的问题,派技师到化学厂进行研制。由于当时根据地缺少汞金属,技师就用银元、银元宝制成雷银〔雷银比雷汞还要敏感,稍受摩擦或者撞击即发生爆炸。两者的制造过程基本相同,均是先用硫酸溶解银(或汞),制成硝酸银(或硝酸汞)和硝酸的混合液,然后加入酒精反应,最后得到的沉淀物即为雷银(雷汞)〕,代替雷汞作起爆药原料并取得了成功,为自行制造起爆药开辟了途径。雷银研制成功后,技术研究室驻厂技师很快又研制出纸壳雷银雷管,解决了自制炸药的起爆问题。
  化学厂科研产品的形成,使该厂成为综合性的军事化工生产厂,有力推动了根据地军用化学工业的发展。该厂研制的单基无烟药、双基无烟药及硝胺炸药、硝化甘油炸药等高能火炸药,标志着根据地不仅能制造枪弹、迫击炮弹配用的高能发射药,而且也能制造地雷、手榴弹、迫击炮弹配用的高能炸药,开创了根据地制造高能发射药、高能炸药的先河。1944年9月,工厂先后派出4批人员到冀晋、冀察、冀中和冀热辽军分区,帮助那里的兵工生产管理部门建设化学工厂,在晋察冀全区发展了化学工业。据统计,1944年,工厂平均月产浓硫酸7200kg、浓硝酸2400kg、无烟药360kg、硝化甘油炸药7900kg。
  
  大官亭修械所
  大官亭修械所即冀中军区供给部修械所,于1938年5月在河北省饶阳县成立。它是冀中军区供给部最早建立的一个综合性兵工厂,是敌后各根据地规模最大、生产武器品种最多的修械所,主要修理枪械并制造步枪、掷弹筒、手榴弹、地雷及82mm迫击炮弹。该修械所起初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力量构成。
  一是人民自卫军(1937年10月,中共地下党员吕正操率东北军53军691团回师北上抗日,改691团为“人民自卫军”,后接受八路军的改编)在河北省安平县北黄城村的修械所。1938年2月,人民自卫军司令部进驻安平县城后,正式成立人民自卫军修械所。3月因日机轰炸安平县城,修械所迁至城西北黄城村,此时人员约有400余人,月产手榴弹近10000枚。同年5月,人民自卫军修械所与另外2个修械所合并,并被改编为冀中军区修械所,由冀中军区供给部领导,所址迁到河北省饶阳县大官亭村。
  二是人民自卫军2团赵承金所属部队的修械所。其是1938年1月人民自卫军2团消灭土匪徐二黑之后,接收了他的一部分工人,并另招收了一些工人建立的。1938年5月该所合并到大官亭修械所。
  三是孟庆山领导的抗日地方武装“河北游击军”在河北省肃宁县后堤上村建立的修械所,其也是于1938年5月合并到大官亭修械所的。
  四是吕正操收编的土匪武装高顺成部的一个迫击炮弹制造部,共100余人并入大官亭修械所。
  大官亭修械所发展到鼎盛时期,职工约有1000人,拥有各种机床70余台,柴油机3台。
  大官亭修械所起初由刘国桢任所长,设有所部和生产部两大部分。其中生产部下设修枪科、刺刀科、大刀科、木工科、皮件科、烘炉科、翻砂科、新枪科、手榴弹科、迫击炮弹科。
  修械所每月除修枪外,还生产手榴弹3~5万枚,新枪50支,大刀、刺刀各900把,迫击炮弹1500发。1938年5月,人民自卫军修械所仿制出第一支步枪,并开始批量生产。该枪是一种带折叠式三棱刺刀的仿中正式7.9mm马步枪,由于是民国27年制造,故命名为“二七式”步枪。战士们把该枪亲切地称为“咱们的边区造”。
  该所生产手榴弹始于1938年上半年。当时生产的是一种黑火药、木柄、拉绳式手榴弹。弹壳是由白口铁铸造的,发火药用氯酸钾和雄黄配制,采用摩擦式发火。导火索是自制的,导爆药也采用黑火药,只不过其粒度更细,燃烧速度稍高一些。这种手榴弹与黄色炸药(TNT炸药的俗称,其威力较大且比较安全,主要成分是三硝基甲苯)手榴弹相比,破片少、威力小,但在高级炸药没有生产出来之前,仍不失为成本低廉、携带方便、具有一定威力的武器。后来该手榴弹在尺寸造型上略有改变;拉火装置由用刀在铅丝上划出花纹改为在拉火绳上粘上一层玻璃粉,以节省铅丝,增大摩擦发火的可靠性;导火索由原来的卷制改为先做出纸管,再向纸管里压装导爆药粉,保证了装药量、密实度的一致性和延时的准确性。
  在高顺成的迫击炮弹制造部合并到该所之前,迫击炮弹的制造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生产82mm迫击炮弹的弹体是用灰生铁(灰口生铁的简称,这种铸铁内的碳主要以片状石墨形式存在,因断口呈灰色而得名)铸造的,灰生铁的来源主要是收集被称为“湖北铁”、“机器铁”的废机器零件;引信是击针式的;尾管是用猎枪弹改装而成的;炸药是在黑火药中混合了一定比例的氯酸钾。
  修械所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制造出多种军火产品,主要充分利用了两个有利条件。一是收集了山西军阀阎锡山散落在滹沱河两岸的数百吨军火器材。这批器材中有圆钢、方钢、钢板、钢管、碳素工具钢、高速钢以及其他规格的钢材;有氯酸钾、柴油、润滑油、油漆等化工原料及猎枪弹、各种木螺丝等制品;还有锉刀、锯条、各种钻头、砂轮等工具。二是通过各种渠道汇集了大批技术人员和生产技术骨干,这些人分别来自京、津、保定和冀中各县城的工厂,如北京永增铁工厂、天津德利兴铁工厂、保定育德翻砂厂、高阳新明铁工厂的工人和东北沈阳兵工厂、南京金陵兵工厂、山西太原兵工厂的工人,以及民间打铁匠、小炉匠、旋木匠、爆竹匠、皮匠等手工作业者。
  1938年11月,日军对冀中开始进行疯狂的扫荡,修械所被迫转移。此时,所长刘国桢调走,高志杰、赵连壁分别担任正、副所长。12月末修械所离开驻地开始反扫荡,1939年2月转移到平汉铁路西,1939年4月划归晋察冀军区工业部。
  由于冀中距离冀西山区较远,隔有平汉铁路,而且铁路两侧有日军控制的3m多深的沟壕,给冀中的军火供应带来很大困难。1939年秋,冀中军区决定派供给部军械科科长田呈祥在冀中地区重新建所,发展军工生产。
  重建的修械所含有大官亭修械所移交工业部之前留下的一个20余人的随军修械组;另外还有未转移到平汉铁路西的原大官亭修械所炮弹科的大部分工人及炮弹科科长陈子修在任丘县黄庄组织的一个有工人120人、8英尺车床1台的修械所。他们构成了冀中军事工业发展的基础力量。
  重新组建的修械所称修械总所,由3部分组成。第一修械分所在饶阳县徐庄,所长霍景中(原大官亭修械所材料科科长),有职工140余人,主要铸造手榴弹、82mm迫击炮弹壳和总装手榴弹、地雷;第二修械分所建在蠡县七器村,其以任丘县黄庄的修械所为基础,所长陈子修,主要生产82mm迫击炮弹;修械总所和修械股设在饶阳县河头村,所长田呈祥,有干部、工人80余人。
  1940年春,冀中修械总所及所属两个分所迁至易县八亩台村,合编为一个修械所,霍景中任所长,有职工约200人。1941年10月,修械所又一分为二:一是冀中供给部9连,驻八亩台,所长李景田,有职工100余人,修理枪械、制造掷弹筒;二是冀中供给部10连,驻木兰沟,所长任涛,有职工100余人,生产硫酸、硝酸、雷汞。1942年日军再次对冀中地区进行“大扫荡”,冀中主力部队撤离冀中地区。12月底冀中供给部9连并入晋绥军区,10连并入晋察冀军区工业部。
  晋察冀根据地的军事工业起步早,发展快,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系统完整的兵工生产体系,为彻底战胜日寇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这些成果代表了晋察冀根据地甚至八路军军事工业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兵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他文献
1970年代,英国率先推出以FV432装甲车为平台、一次可装1296枚防步兵地雷的“突击队员”(Ranger)车载抛撒布雷系统,其新颖的抛撒布雷方式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该车载抛撒布雷系统利用火药高低压室发射原理,将装在布雷弹内的地雷向外抛出,地雷落地后形成雷场。这种布雷系统弥补了火箭布雷发射特征明显、容易暴露目标以及挖掘式布雷车作业速度慢、受地形和土壤条件限制等不足。随后,许多国家都着手研
文章介绍了湿式镁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热控系统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并以山东某电厂热控系统设计为实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后续湿式镁法工程热控系统设计的应用提供参考。
真正的“轻型”战术卡宾枪Kel-Tec公司的SU16E战术卡宾枪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在公司原有的SU16系列民用步枪基础上研发而成的。这款枪最大的特点就是“轻”——空枪质量仅2.5
基于风险最小化的动态投资组合策略和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采用方差最小法,针对我国电力市场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国内企业所处的特殊环境,提出要取得套期保值的最佳效果,应当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ongluo Yangyin Recipe (通络养阴方, TLYYR)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Methods: Ninet
随着电网动态行为的复杂化,求取系统稳定极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多分的思想,提出了适应性多分法的暂态稳定评估策略,利用并行化技术,设计了动态分配的优化并行算法.最后,通过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部分气象参数组合时的架空输电线翼型雾-雨混合凇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风向垂直不可扭转导线的迎、背风面形成冰厚差距大的翼型冰;不同
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世界上的水栖禽鸟类〔1〕,在禽鸟中病毒与其自然宿主之间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并可周期性地传播到其他宿主(包括哺乳动物),引起短暂感染和偶尔死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CM therapy for detoxification, removing stasis, and nourishing yin on corticosteroid-induced hyperlipemia in patients with
分析采空区自燃隐患产生原因,采用注PCAS粉煤灰粘稠剂防灭火材料成功对倾斜采空区的高位充填自燃隐患进行了治理,确保了工作面安全高产持续、稳定生产。 Analysis of the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