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能推动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是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产学研协作;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创新成果转化
四川省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如何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谋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是四川省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但依然存在创新效率不高,产学研转化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因此,对我省产学研合作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川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研发成果不断增加
自2010年来,四川省政府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264.3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737.1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7%,2018年四川省投入规模居各全国各省(市)第8位,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81%,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而全国的平均数是2.19%,相比较而言低0.38个百分点。
2018年全省专利申请合计数量15.30万项,较上年减少8.7%,专利授权总量8.74万件,较上年增长36.5%,高于全国增速0.8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7万件,增长2.9%,较全国增速低2.9个百分点。四川省创新能力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11位,在西部次于重庆连续两年居第2位。
(二)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优势突出
截止2018年,四川省 建有高分子材料工程、空气动力学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1个,研发机构169个,科技创新机构发展迅速。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09所,985、211院校5所,国家重点学科超过60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287 万人,科技活动人员 33 万人,两院院士6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909 人,千人计划专家1008人,科技人才队伍壮大。建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9个。
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國内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其中西南交大研制的“高铁大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技术体系”、中科院成都分院光电所研制的“激光雷达系统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建成了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服务机构。截止2017年全省拥有国家和省级高新区 11 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56 个、农业科技园 102 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15 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53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78 个,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6 个,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8 个。
2018年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2390家,年末资产总额12850.6亿元,从业人员85.6万人,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23.9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541.8亿元。
(四)科技创新支撑转型发展取得成效
“十二五”期间, 四川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 。建立了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孵化及金融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1500 项,累计带动实现产值 12000 亿元,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 100 家以上,全省登记技术交易合同 5. 8 万项、实现交易额 880 亿元,是“十一五”交易额的 3. 8 倍,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
二、四川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大力提高
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为27.04,与排名第一位的省市广东(59.55)差距甚大;比西部首位重庆低3.26。创新实力居全国第8位,创新效率居全国13位,创新潜力居全国第15位,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不高。
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科技研发和经济发展相脱节,创新力量分散,创新成果转化不畅,技术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产学研合作资源分散、分布不均衡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2390家,成都(1023家)、绵阳(218家)、德阳(201家)3市高新企业数占全省总数量的60.3%。成都(5238.6亿元)、绵阳(1353.5亿元)、德阳(734.7亿元)3市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65%,创新企业和资源逐渐向成德绵地区聚集,不同市区科技创新资源和效益相差巨大。
2018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90家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比76.7%,全省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达301.3亿,小微企业仅占21.2%,政府R&D投入经费流入小微企业的仅占19.4%,企业之间创新资源分布也不均衡。
(三)科技与经济结合仍不够紧密等问题依然存在
2018我省全年仅登记技术合同1519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004.2亿元,技术市场交易金额在全国排行第7位,技术转移综合指标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20位,2018年四川省共有应用技术527804项,但转化推广项目仅有1384项,转化率较低。市场上还有大量的技术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军工科技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开展校院企地协同创新项目,支持在川高校院所联合所在区(市)县共建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示范区,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溢出和转化。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全新模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创新优势,打通创新通道,缩短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流程,激发区域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区域创新驱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充分发挥成德绵地区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完善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援助和扶持机制,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科技创新的联动合作,推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共享、转化,充分发挥创新成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完善法律法规全方位鼓励自主创新,保障各方利益,保护知识产权。 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补贴政策,对重点项目给与奖励和补贴。制定鼓励知识产权成果进场交易的措施,建设知识产权成果交易平台并给予补贴,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进场交易、支持其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摘要 [EB/OL]. http://www.scsti.org.cn/scsti/kjtjxx/20190604/35106.html
[2]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全文)
作者简介:
姓名:汪丽娟,工作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关键词:产学研协作;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创新成果转化
四川省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如何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谋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是四川省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但依然存在创新效率不高,产学研转化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因此,对我省产学研合作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川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研发成果不断增加
自2010年来,四川省政府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264.3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737.1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7%,2018年四川省投入规模居各全国各省(市)第8位,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81%,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而全国的平均数是2.19%,相比较而言低0.38个百分点。
2018年全省专利申请合计数量15.30万项,较上年减少8.7%,专利授权总量8.74万件,较上年增长36.5%,高于全国增速0.8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7万件,增长2.9%,较全国增速低2.9个百分点。四川省创新能力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11位,在西部次于重庆连续两年居第2位。
(二)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优势突出
截止2018年,四川省 建有高分子材料工程、空气动力学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1个,研发机构169个,科技创新机构发展迅速。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09所,985、211院校5所,国家重点学科超过60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287 万人,科技活动人员 33 万人,两院院士6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909 人,千人计划专家1008人,科技人才队伍壮大。建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9个。
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國内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其中西南交大研制的“高铁大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技术体系”、中科院成都分院光电所研制的“激光雷达系统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建成了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服务机构。截止2017年全省拥有国家和省级高新区 11 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56 个、农业科技园 102 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15 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53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78 个,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6 个,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8 个。
2018年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2390家,年末资产总额12850.6亿元,从业人员85.6万人,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23.9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541.8亿元。
(四)科技创新支撑转型发展取得成效
“十二五”期间, 四川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 。建立了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孵化及金融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1500 项,累计带动实现产值 12000 亿元,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 100 家以上,全省登记技术交易合同 5. 8 万项、实现交易额 880 亿元,是“十一五”交易额的 3. 8 倍,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
二、四川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大力提高
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为27.04,与排名第一位的省市广东(59.55)差距甚大;比西部首位重庆低3.26。创新实力居全国第8位,创新效率居全国13位,创新潜力居全国第15位,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不高。
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科技研发和经济发展相脱节,创新力量分散,创新成果转化不畅,技术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产学研合作资源分散、分布不均衡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2390家,成都(1023家)、绵阳(218家)、德阳(201家)3市高新企业数占全省总数量的60.3%。成都(5238.6亿元)、绵阳(1353.5亿元)、德阳(734.7亿元)3市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65%,创新企业和资源逐渐向成德绵地区聚集,不同市区科技创新资源和效益相差巨大。
2018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90家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比76.7%,全省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达301.3亿,小微企业仅占21.2%,政府R&D投入经费流入小微企业的仅占19.4%,企业之间创新资源分布也不均衡。
(三)科技与经济结合仍不够紧密等问题依然存在
2018我省全年仅登记技术合同1519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004.2亿元,技术市场交易金额在全国排行第7位,技术转移综合指标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20位,2018年四川省共有应用技术527804项,但转化推广项目仅有1384项,转化率较低。市场上还有大量的技术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军工科技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开展校院企地协同创新项目,支持在川高校院所联合所在区(市)县共建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示范区,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溢出和转化。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全新模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创新优势,打通创新通道,缩短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流程,激发区域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区域创新驱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充分发挥成德绵地区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完善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援助和扶持机制,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科技创新的联动合作,推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共享、转化,充分发挥创新成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完善法律法规全方位鼓励自主创新,保障各方利益,保护知识产权。 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补贴政策,对重点项目给与奖励和补贴。制定鼓励知识产权成果进场交易的措施,建设知识产权成果交易平台并给予补贴,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进场交易、支持其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摘要 [EB/OL]. http://www.scsti.org.cn/scsti/kjtjxx/20190604/35106.html
[2]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全文)
作者简介:
姓名:汪丽娟,工作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