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中期一位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政治家。
千百年来,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包青天”,而贪官则痛骂他为“包黑子”。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纵观其一生,“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是包公毕生的追求。
据史书记载,包公做官20余年,历任20余职,正大光明,铁面无私。不管是升是降是平调,都不改初衷,“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包公迁官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这期间,他多次弹劾国丈张尧佐,成为一段佳话。
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不学无术,专擅逢迎,倚仗侄女之力当上三司使,一时朝野舆论大哗。身为监察御史的包拯愤然上书弹劾张尧佐。可惜仁宗置若罔闻,不仅没有免其职,反而对其加封。下诏之日,群臣敢怒而不敢言。
包拯再次上奏,责骂张尧佐是“白日鬼蜮”,称仁宗皇帝“失道败德”。在他和宋仁宗据理争辩时,唾沫竟飞溅仁宗一脸。仁宗“感其忠恳”,只好削去张尧佐的职务。一年之后,仁宗出尔反尔,又复封张尧佐任宣徽南院使。包拯不甘罢休,三次上奏章,指斥仁宗偏执,请求让张尧佐出守河阳,不准回京供职。后来,仁宗无可奈何地说:“今后如升迁张尧佐,就用包御史这个奏折呈报吧!”
包公一方面疾恶如仇,另一方面却十分体恤民情。
嘉佑二年(1057),包拯任开封知府。开封是北宋的京都,当时,凡来开封府告状的人,照例不准直入公堂投递状纸,一律由“牌司”转投。“牌司”伺机刁难诉民,大肆勒索钱财;穷人投诉无门,冤屈难申。包拯上任伊始,颁令废除“牌司”陋规,敞开公堂大门,告状者可径进公堂,面诉曲直是非。开封人民無不拍手称快,时谚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就在这一年,开封惠民河涨水成患,包拯通过周密察访,原来是一些权贵豪门侵河修筑园亭台榭,致使河水淤滞。包拯不惜开罪权宠贵族,立刻下令拆毁惠民河上的建筑物,河道得以疏浚。从此,“贵戚官宦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青天’”。
包公一生清正廉明,秉公执法,甚至对自己的亲朋故旧也不例外。
包公到家乡庐州任职时,自己的亲朋故旧仗势横行,他十分反感。一次,他的一位堂舅犯法,他立刻下令将其逮捕,在公堂依法杖打一顿。他的铁面无私让亲朋故旧无人再敢胡作非为。
“外甥打舅舅——不认老娘亲”,此事轰传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而亲友们有的骂包公沽名钓誉,包公坦然自若,挥毫赋诗一首: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他自己不仅做到,而且对子女管教也十分严格。他的长子官居通判,政声亦好,英年早逝;幼子在包公去世时年仅五岁,包公留下的家训是:“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据说包氏子孙都能严守祖训,无一贪官。
千百年来,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包青天”,而贪官则痛骂他为“包黑子”。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纵观其一生,“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是包公毕生的追求。
据史书记载,包公做官20余年,历任20余职,正大光明,铁面无私。不管是升是降是平调,都不改初衷,“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包公迁官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这期间,他多次弹劾国丈张尧佐,成为一段佳话。
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不学无术,专擅逢迎,倚仗侄女之力当上三司使,一时朝野舆论大哗。身为监察御史的包拯愤然上书弹劾张尧佐。可惜仁宗置若罔闻,不仅没有免其职,反而对其加封。下诏之日,群臣敢怒而不敢言。
包拯再次上奏,责骂张尧佐是“白日鬼蜮”,称仁宗皇帝“失道败德”。在他和宋仁宗据理争辩时,唾沫竟飞溅仁宗一脸。仁宗“感其忠恳”,只好削去张尧佐的职务。一年之后,仁宗出尔反尔,又复封张尧佐任宣徽南院使。包拯不甘罢休,三次上奏章,指斥仁宗偏执,请求让张尧佐出守河阳,不准回京供职。后来,仁宗无可奈何地说:“今后如升迁张尧佐,就用包御史这个奏折呈报吧!”
包公一方面疾恶如仇,另一方面却十分体恤民情。
嘉佑二年(1057),包拯任开封知府。开封是北宋的京都,当时,凡来开封府告状的人,照例不准直入公堂投递状纸,一律由“牌司”转投。“牌司”伺机刁难诉民,大肆勒索钱财;穷人投诉无门,冤屈难申。包拯上任伊始,颁令废除“牌司”陋规,敞开公堂大门,告状者可径进公堂,面诉曲直是非。开封人民無不拍手称快,时谚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就在这一年,开封惠民河涨水成患,包拯通过周密察访,原来是一些权贵豪门侵河修筑园亭台榭,致使河水淤滞。包拯不惜开罪权宠贵族,立刻下令拆毁惠民河上的建筑物,河道得以疏浚。从此,“贵戚官宦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青天’”。
包公一生清正廉明,秉公执法,甚至对自己的亲朋故旧也不例外。
包公到家乡庐州任职时,自己的亲朋故旧仗势横行,他十分反感。一次,他的一位堂舅犯法,他立刻下令将其逮捕,在公堂依法杖打一顿。他的铁面无私让亲朋故旧无人再敢胡作非为。
“外甥打舅舅——不认老娘亲”,此事轰传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而亲友们有的骂包公沽名钓誉,包公坦然自若,挥毫赋诗一首: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他自己不仅做到,而且对子女管教也十分严格。他的长子官居通判,政声亦好,英年早逝;幼子在包公去世时年仅五岁,包公留下的家训是:“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据说包氏子孙都能严守祖训,无一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