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在发展幼儿动作、观察、认知、思考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不同的个体,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非常重视幼儿的差异性教学。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区域;幼儿个性;差异性教学
幼儿园区域活动已经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不同的区域是由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班级空间和幼儿年龄特点来进行创设的,区域中材料收纳时也会充分考虑到幼儿个性发展的差异性,这为开展区域活动差异性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情感、认知需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于户外区域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应该为幼儿设计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幼儿参加户外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幼儿身体素质,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并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别,依据幼儿实际和活动空间开展差异性教学,能够及时解决幼儿问题和需求,从而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进行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差异性教学呢?
一、 户外活动区域的设置
科学合理的户外区域设置和材料收纳可以保证高质量的户外区域活动教学。那么,幼儿园就要根据本园实际,充分利用环境空间,设置一个有序又适合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我园区根据福建省幼儿园教学的教育目标、本园实际和幼儿实际设置了数个户外活动区域。根据发展幼儿不同的能力目标,户外区域分为运动娱乐类和探索发现类。运动娱乐类区域注重发展幼儿的交际能力、动作协调性和发展以及体能锻炼等,比如角色游戏区、平衡区、跨跳区、钻爬区、攀登区等。探索发现类区域主要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对幼儿的情感教育,主要包括:种植区、自然角、科技区、水沙区、饲养区等。
二、 依据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实施户外区域活动的差异性教学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动作水平,大班中班小班的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要注重教学的多元化动作目标设计。比如,大班的幼儿在跑、跳、爬、平衡性等动作能力发展比较突出,所以跨跳区、钻爬区不容易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挑战的欲望,也就不能很好地满足大班幼儿的身体发展需求,而大班幼儿一般对攀爬、投篮等活动充满了挑战欲望,所以大班幼儿的户外区域活动主要在攀爬去、投篮区、综合活动区中进行。如果过多地使用平衡区、跑跳区等低龄区域,既不利于大班幼儿动作目标的达成,也不能满足中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需求。
另外,即便面对同一班级的幼儿,也会出现动作发展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小班实际情况为例,小班的动作目标主要体现在走、跳、爬、跑、钻等基本技能方面,有些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较高,能够很好地完成活动目标,同时也有一些幼儿由于身体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完成动作设计。比如在《小兔子找蘑菇》活动中,教师可做出如下设计:让每个幼儿扮成小兔子的样子,跨过小河(由平行的两个绳子做成的窄窄的河面),跳过石头(一个小箱子),爬上小山丘(一个很缓的斜坡),然后到达小树林后拿到蘑菇。活动中,多数幼儿园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系列动作,甚至有些幼儿非常流畅地完成了动作,但这时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动作完成中比较困难,由于個头偏低和胆怯的原因,大家都跨过、跳过的障碍在他们面前显得“困难重重”,这些幼儿不能够一步跨过小河,在跳过石头时总是碰翻木箱,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调整“小河”的宽度和石头的高度(改立放的箱体为平放),鼓励这些幼儿进行大胆的尝试,以保护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依据幼儿动作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设计户外区域活动动作目标,是差异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 依据幼儿认知思考能力,进行户外区域活动的差异性教学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个体的幼儿有自己特定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这就要求在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时注重差异性教学。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活跃,思考能力相对较强。而中小班的幼儿在认知方面以观察为主,不能够进行较深的思考。春天来了,幼儿可以多次进行种植区的区域活动,观察小草小花如何发芽、长大,如何给植物进行浇水、施肥、晒太阳等。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小班的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观察植物,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植物是怎样一步步长大的呢?幼儿纷纷回答“它长出叶子啦”,“我看到一个小苗苗”,“我给植物浇水了”,“它有一个花,不是花,是……(花苞,幼儿不会表达,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可见,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活动内容进行表述,并帮助幼儿逐渐理清植物长大的顺序。而大班幼儿在进行种植区活动中,与小班幼儿的表现大不相同,他们能够比较清晰地认知植物从发芽到开花的成长过程,并能够有逻辑性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户外区域活动时,教师可做出稍有难度的活动目标——让幼儿画出植物的成长过程,这一目标能够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又能够促进幼儿的逻辑表达能力。
同样的,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幼儿,他们在认知思考方面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班级老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差别情况,制定出有层次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比如在科学发现区活动中,大班幼儿正在进行宇宙探索的科学活动——《天空中的星星》,这里有航天空间站,有宇宙飞船,有模拟的太阳系。在这一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多数幼儿都能够认识并理解“太阳是一个发光的球”,“我们能够看到星星是由于太阳光的照射”,但还有个别幼儿对这些现象不能很好地认知理解,此时教师不能忽视这些幼儿存在的问题,要多次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以达到深度认知,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也应充分考虑这一要素,重视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发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中进行差异性教学是幼儿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符合幼儿个性发展规律的,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设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徐文娟.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7):189.
[2]赖彦芬.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差异性教学分析[J].学周刊,2016(24):43-44.
[3]李芸.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差异性教学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0):77-78.
作者简介:许凤,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实验幼儿园分园。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区域;幼儿个性;差异性教学
幼儿园区域活动已经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不同的区域是由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班级空间和幼儿年龄特点来进行创设的,区域中材料收纳时也会充分考虑到幼儿个性发展的差异性,这为开展区域活动差异性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情感、认知需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于户外区域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应该为幼儿设计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幼儿参加户外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幼儿身体素质,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并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别,依据幼儿实际和活动空间开展差异性教学,能够及时解决幼儿问题和需求,从而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进行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差异性教学呢?
一、 户外活动区域的设置
科学合理的户外区域设置和材料收纳可以保证高质量的户外区域活动教学。那么,幼儿园就要根据本园实际,充分利用环境空间,设置一个有序又适合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我园区根据福建省幼儿园教学的教育目标、本园实际和幼儿实际设置了数个户外活动区域。根据发展幼儿不同的能力目标,户外区域分为运动娱乐类和探索发现类。运动娱乐类区域注重发展幼儿的交际能力、动作协调性和发展以及体能锻炼等,比如角色游戏区、平衡区、跨跳区、钻爬区、攀登区等。探索发现类区域主要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对幼儿的情感教育,主要包括:种植区、自然角、科技区、水沙区、饲养区等。
二、 依据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实施户外区域活动的差异性教学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动作水平,大班中班小班的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要注重教学的多元化动作目标设计。比如,大班的幼儿在跑、跳、爬、平衡性等动作能力发展比较突出,所以跨跳区、钻爬区不容易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挑战的欲望,也就不能很好地满足大班幼儿的身体发展需求,而大班幼儿一般对攀爬、投篮等活动充满了挑战欲望,所以大班幼儿的户外区域活动主要在攀爬去、投篮区、综合活动区中进行。如果过多地使用平衡区、跑跳区等低龄区域,既不利于大班幼儿动作目标的达成,也不能满足中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需求。
另外,即便面对同一班级的幼儿,也会出现动作发展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小班实际情况为例,小班的动作目标主要体现在走、跳、爬、跑、钻等基本技能方面,有些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较高,能够很好地完成活动目标,同时也有一些幼儿由于身体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完成动作设计。比如在《小兔子找蘑菇》活动中,教师可做出如下设计:让每个幼儿扮成小兔子的样子,跨过小河(由平行的两个绳子做成的窄窄的河面),跳过石头(一个小箱子),爬上小山丘(一个很缓的斜坡),然后到达小树林后拿到蘑菇。活动中,多数幼儿园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系列动作,甚至有些幼儿非常流畅地完成了动作,但这时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动作完成中比较困难,由于個头偏低和胆怯的原因,大家都跨过、跳过的障碍在他们面前显得“困难重重”,这些幼儿不能够一步跨过小河,在跳过石头时总是碰翻木箱,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调整“小河”的宽度和石头的高度(改立放的箱体为平放),鼓励这些幼儿进行大胆的尝试,以保护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依据幼儿动作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设计户外区域活动动作目标,是差异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 依据幼儿认知思考能力,进行户外区域活动的差异性教学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个体的幼儿有自己特定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这就要求在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时注重差异性教学。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活跃,思考能力相对较强。而中小班的幼儿在认知方面以观察为主,不能够进行较深的思考。春天来了,幼儿可以多次进行种植区的区域活动,观察小草小花如何发芽、长大,如何给植物进行浇水、施肥、晒太阳等。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小班的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观察植物,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植物是怎样一步步长大的呢?幼儿纷纷回答“它长出叶子啦”,“我看到一个小苗苗”,“我给植物浇水了”,“它有一个花,不是花,是……(花苞,幼儿不会表达,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可见,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活动内容进行表述,并帮助幼儿逐渐理清植物长大的顺序。而大班幼儿在进行种植区活动中,与小班幼儿的表现大不相同,他们能够比较清晰地认知植物从发芽到开花的成长过程,并能够有逻辑性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户外区域活动时,教师可做出稍有难度的活动目标——让幼儿画出植物的成长过程,这一目标能够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又能够促进幼儿的逻辑表达能力。
同样的,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幼儿,他们在认知思考方面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班级老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差别情况,制定出有层次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比如在科学发现区活动中,大班幼儿正在进行宇宙探索的科学活动——《天空中的星星》,这里有航天空间站,有宇宙飞船,有模拟的太阳系。在这一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多数幼儿都能够认识并理解“太阳是一个发光的球”,“我们能够看到星星是由于太阳光的照射”,但还有个别幼儿对这些现象不能很好地认知理解,此时教师不能忽视这些幼儿存在的问题,要多次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以达到深度认知,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也应充分考虑这一要素,重视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发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中进行差异性教学是幼儿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符合幼儿个性发展规律的,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设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徐文娟.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7):189.
[2]赖彦芬.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差异性教学分析[J].学周刊,2016(24):43-44.
[3]李芸.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差异性教学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0):77-78.
作者简介:许凤,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实验幼儿园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