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转移进城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但如何真正的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抉择。而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化;教育培训
一、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的内容
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十分丰富,首先在职业上,由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要转变成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业工人;其次是在社会身份上,要由农民转化为市民;再次是在农民工素质的提升上,有城市生存能力;最后是在农民工的价值观念上、生活方式上的城市化。可见,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要经历经济独立、行为模仿和心理融合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二、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的现状
1.从国家层面来看。2008年实行的《就业促进法》确立了以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为系统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2014年9月12日,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里指出到2020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次,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工资基本无拖欠并稳定增长、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引导约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2.从全国各地进行市民化培训的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了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农民工市民化培训,并推行了一系列职业培训项目。重庆市为了使农民工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城市中的“新市民”,其中对有一定学习能力、会上网和使用智能手机的新生代农民工,形式上首先引用了“互联网+”的模式。即重庆市通过建设农民工新市民网络学院、开发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目前,三个平台上都可以直接观看培训视频。
3.从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情况来看。
(1)从农民工希望接受培训的意愿来看。一个调查显示,农民工希望通过学习和参加职业技能训练而得到职业发展的为80.6%,只有3.4%的受调查者表示“参不参加无所谓”,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强烈。
(2)从农民工接受培训的实际参与情况来看。从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1——2014)可以看出,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从2011年的26.2%增加到32%,说明农民工在进入城市进程中对非农技能的偏好。而既没有参加农业技能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从2011年68.8%下降到2014年的65.2%,说明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的程度在增加。但数据仍然徘徊在60%到70%之间,说明实际的教育培训的普及率仍然不高。
总结: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有着较高的热情和意愿,但在实际的培训中却仍有大量的农民工因为种种限制而没有进行教育培训。
三、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缺乏多元参与主体支持,培训资金不足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在培训规划,项目选择和过程监督等事项中均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这样的“越位”会使得其他主体产生“农民工培训靠政府”的惯性思维,从而不利于政府职能更好的发挥和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仍显不足,缺乏稳定的经费供给制度。财政支持水平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2.培训对象自身的制约因素明显。
根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1年到2014年的统计可知,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处于初中阶段。可知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而文化素质的偏低会导致他们对接受知识的反应速度慢,接受能力也受到限制。许多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不能有意识的对自我的能力进行投资,有很多农民工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对长远利益的考量。
3.培训机构缺乏竞争力且培训师资队伍不过硬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多数是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指定的,缺乏竞争机制,这些培训机构的资质程度好坏不一,而且在培训过程中,政府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很多培训机构由于中标或在政府的授权下直接获取了政府各部门的培训项目,培训任务繁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舍不得花钱聘请专业培训教师,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4.培训的内容单一且缺乏个性化
培训机构对农民工的培训内容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和市民化转变的进程。培训模式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化培训。使得农民工参加培训后在投入实践中发现培训没有多大效果,从而挫伤了农民工再次参与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的对策研究
1.促使多元主体参与培训,保证培训资金的充足
政府在发挥好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该积极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鼓励各种有能力的企业行业积极参与其中。各地区政府应该从大局着眼,增加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可以设置具体的资金用于对农民工具体的培训上。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积极投资于农民工教育培訓上。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职业培训中来。
2.农民工自身加深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在培训中努力转变为新市民
农民工自身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观理性的面对自己所处的境况,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二是积极参加人际交往培训课程,打破原先封闭单一的同质化交际圈;三是努力转变原来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
3.改造和完善教育培训机构,重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各地方政府可集中力量办一所示范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使其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转移的重要教育基地。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4.根据市民化的需求制定适合于农民工的培训内容。
培训机构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新市民教育培训”活动。在活动中开展城市文化介绍、文明礼仪、法制教育、心理疏导等多种专题项目。让农民工真正感受到城市的脉搏和城市的精髓。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化;教育培训
一、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的内容
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十分丰富,首先在职业上,由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要转变成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业工人;其次是在社会身份上,要由农民转化为市民;再次是在农民工素质的提升上,有城市生存能力;最后是在农民工的价值观念上、生活方式上的城市化。可见,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要经历经济独立、行为模仿和心理融合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二、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的现状
1.从国家层面来看。2008年实行的《就业促进法》确立了以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为系统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2014年9月12日,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里指出到2020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次,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工资基本无拖欠并稳定增长、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引导约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2.从全国各地进行市民化培训的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了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农民工市民化培训,并推行了一系列职业培训项目。重庆市为了使农民工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城市中的“新市民”,其中对有一定学习能力、会上网和使用智能手机的新生代农民工,形式上首先引用了“互联网+”的模式。即重庆市通过建设农民工新市民网络学院、开发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目前,三个平台上都可以直接观看培训视频。
3.从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情况来看。
(1)从农民工希望接受培训的意愿来看。一个调查显示,农民工希望通过学习和参加职业技能训练而得到职业发展的为80.6%,只有3.4%的受调查者表示“参不参加无所谓”,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强烈。
(2)从农民工接受培训的实际参与情况来看。从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1——2014)可以看出,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从2011年的26.2%增加到32%,说明农民工在进入城市进程中对非农技能的偏好。而既没有参加农业技能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从2011年68.8%下降到2014年的65.2%,说明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的程度在增加。但数据仍然徘徊在60%到70%之间,说明实际的教育培训的普及率仍然不高。
总结: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有着较高的热情和意愿,但在实际的培训中却仍有大量的农民工因为种种限制而没有进行教育培训。
三、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缺乏多元参与主体支持,培训资金不足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在培训规划,项目选择和过程监督等事项中均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这样的“越位”会使得其他主体产生“农民工培训靠政府”的惯性思维,从而不利于政府职能更好的发挥和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仍显不足,缺乏稳定的经费供给制度。财政支持水平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2.培训对象自身的制约因素明显。
根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1年到2014年的统计可知,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处于初中阶段。可知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而文化素质的偏低会导致他们对接受知识的反应速度慢,接受能力也受到限制。许多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不能有意识的对自我的能力进行投资,有很多农民工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对长远利益的考量。
3.培训机构缺乏竞争力且培训师资队伍不过硬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多数是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指定的,缺乏竞争机制,这些培训机构的资质程度好坏不一,而且在培训过程中,政府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很多培训机构由于中标或在政府的授权下直接获取了政府各部门的培训项目,培训任务繁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舍不得花钱聘请专业培训教师,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4.培训的内容单一且缺乏个性化
培训机构对农民工的培训内容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和市民化转变的进程。培训模式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化培训。使得农民工参加培训后在投入实践中发现培训没有多大效果,从而挫伤了农民工再次参与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的对策研究
1.促使多元主体参与培训,保证培训资金的充足
政府在发挥好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该积极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鼓励各种有能力的企业行业积极参与其中。各地区政府应该从大局着眼,增加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可以设置具体的资金用于对农民工具体的培训上。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积极投资于农民工教育培訓上。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职业培训中来。
2.农民工自身加深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在培训中努力转变为新市民
农民工自身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观理性的面对自己所处的境况,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二是积极参加人际交往培训课程,打破原先封闭单一的同质化交际圈;三是努力转变原来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
3.改造和完善教育培训机构,重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各地方政府可集中力量办一所示范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使其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转移的重要教育基地。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4.根据市民化的需求制定适合于农民工的培训内容。
培训机构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新市民教育培训”活动。在活动中开展城市文化介绍、文明礼仪、法制教育、心理疏导等多种专题项目。让农民工真正感受到城市的脉搏和城市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