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现代化”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学校和教师在这改革的大潮中能有什么作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就是最真实鲜活的资源,以它们为切入点,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探索,因其切口小,暂且称之为微创新。
汉口辅仁小学通过信息化与学校文化建设并轨,绘制出辅仁办学“云”图,在教育现代化的试验田中针对一些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这一个个微创新小中见大,聚沙成塔,意义不可低估。
微创新之一:与经典对话,传承东方智慧
现象:孩子们知道圣诞节却不知端午节从何而来,在电脑键盘上十指如飞却对文房四宝知之甚少。
名家之言:创新必须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龙应台
“诵经典·习汉字·练运算”——一项旨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蓬勃开展。《江汉区本色德育经典读本》是师生每天的必修课,经典导读、故事解说,帮助孩子们准确地读与悟。
孩子们的诵读节目《少年中国说》慷慨大气、激情飞扬,准确表现作品内涵,为武汉市“开学第一课”节目拉开序幕;每学期《汉口辅仁神算手》吸引孩子们参加,算24、珠心算、九宫格,还有华荣道、孔明锁、九连环、五子棋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数学游戏让孩子们感叹“数学好玩”。其间,学校数字化平台为学生诵读经典、汉字书写、数学运算提供了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及学习评价。
学校富有创意地研发《汉口辅仁小学学生习字本》,设计了描写生字、抄写妙词佳句、精彩段落等专项练习,让孩子们爱上汉字书写。学校希望孩子们能在键盘上十指如飞,更能在方块汉字的书写中沉着练达,在点横竖撇捺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汉字风云任我行”汉字听写大赛活动契合了这两点需求。虽然师生手持paid终端,却遨游在汉字的天地里,品味着汉字书写的乐趣。
微创新之二:与世界融合,迈向跨文化教育
现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是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一部纪录片。一经上市就成为全球热议话题,再次让跨文化教育融合成为改革者的现实思考。
名家之言:世界是一个圆,每个人都是一个圆心,而教育就是半径。
——陶西平
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市教育局的关心下,学校与英国纽卡斯尔市精英学校建立了校际联线伙伴关系。经过中英双方的多次互访,电子邮件与信函的越洋沟通,借助互联网开展“太空种子对比种植”“共度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搭建起一座教育合作的桥梁。
近三年,学校分别迎来了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和曼彻斯特多批客人。在学生向导的带领下远方的客人参观了校园,走进了课堂,和学生一起制作工艺品、学习毛笔字、品尝中国茶、同唱《友谊地久天长》,更多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况。学校师生赴纽卡斯尔的回访,让两地交流寻求到更准确、更妥帖、更具有生命力的连接点。
学校引进北京教育学院编撰的《国际理解教材》,作为高段普及性校本课程开展试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精选国际知识、全球问题,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问题,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年级加以组合,成为可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知识,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全球视野。
学校还同时开展 “Daily English”(每日一句英语)活动,坚持每天利用十分钟时间练习口语,每周一主题,录制成微课供学生网络学习并编撰成英语口袋书,为学生在全球社会中生存和工作打下良好英语基础。
微创新之三:与“复制”握别,走向“私人订制”
现象:给学生提供的课程太单一,课堂上大量的重复练习、机械训练,缺少生长的空间。
名家之言:让学生拥有选择权,相信他们会因选择而生发责任,进而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材。
——李希贵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打开课程设计的大门,把校本课程设计权从“门”内的管理者和教师手中交到“门”外的学生和家长手中,让学生拥有平等的课程参与权,拥有“私人订制”的课程表。
根据1600余名学生的需求定制了40余门课程,由普及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合作探究性课程组成。校园信息平台上“菜单式”选课,“走班式”上课。普及性校本课程中设置了国学经典、国际理解教育、每日一句英语等为学生播下中西文化共通的种子。选择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中学生或太空种植,或剧院表演,或球场竞技,或工坊学艺……学思并举的别样课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乐于探索的内驱力,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
学校着力开发平台的交互功能,完善了“口算练习”题库,尝试网上作业。孩子们不仅喜欢这种现代化的作业方式,更享受即时反馈带来的成就感。
平台还能自动将小题的正确率推送给教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高年级的孩子喜欢在家里的终端登录学校的平台,网上完成预习,登录微课板块,预习复习,练习闯关,事半功倍。
云平台为师生减负,为教学增效。“行走于路上成长于云端”,在“适合教育”的个性化定制过程中,相信学生都能在智慧与能力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那个原点。
微创新之四:与“新媒体”携手,步入“互联网 学校评价”
现象: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了全新时期,以“横扫一切”的霸气向传统行业包括教育行业发起了攻击。
名家之言: 面对“互联网 ”的挑战,教育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育在“互联网 ”的“风口”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赵国庆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学校积极思考将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有机整合,探索提升办学效益的新思路和新做法。由注重硬件投入向关注实际应用效能转变,由注重信息化应用的表象向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管理、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实质纵深转变,初步厘清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校園”信息化发展战略性思考。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汉口辅仁小学,“学生电子成长档案”是孩子们交往的第一张名片。信息化平台使传统的学生手册变成随时记录孩子成长的电子档案。
师生、家长一起记录学生的个性特点、个性化课表、成长故事、学业成绩……打开每个孩子的电子成长档案,你会看到来自老师、家长、同伴 、社区的鼓励评语。这些充满了温情与期待的语言与学生成长的足迹相互呼应,形成学生个性化成长“辅仁LOGO”。
走进校园平台的班级空间,你会发现因班而异,特点鲜明,或主题班会,或亲子游戏,或中秋诗会……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陶冶情操,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回到校园平台,你会在常规评价板块中看到各个班级每天两操评价、路队情况评分、课间文明游戏评价、班级环境评价……原始数据日日积累,每周小结、月度汇总、评价过程及结果一目了然,体现的正是夯实习惯养成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的班级建设核心要素。
登陆EQA质量管理系统,可以清楚地看到班级月度学业质量检测的详细数据及变化情况。真实数据不仅仅为教师绩效考核提供公开、透明、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更体现了学校利用系统数据帮助教师总结经验,自我职业分析。
评价教师,不以分数论英雄;评价班级,不以积分定成败。一切着眼于人的多元发展,信息平台的一串串数据铺就了学校绿色评价的发展之路。
微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也并不可怕,只要敢于做教育的有心人,敢于大胆创新,就可以闯出新路子,创造教育新精彩。
(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口辅仁小学)
汉口辅仁小学通过信息化与学校文化建设并轨,绘制出辅仁办学“云”图,在教育现代化的试验田中针对一些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这一个个微创新小中见大,聚沙成塔,意义不可低估。
微创新之一:与经典对话,传承东方智慧
现象:孩子们知道圣诞节却不知端午节从何而来,在电脑键盘上十指如飞却对文房四宝知之甚少。
名家之言:创新必须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龙应台
“诵经典·习汉字·练运算”——一项旨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蓬勃开展。《江汉区本色德育经典读本》是师生每天的必修课,经典导读、故事解说,帮助孩子们准确地读与悟。
孩子们的诵读节目《少年中国说》慷慨大气、激情飞扬,准确表现作品内涵,为武汉市“开学第一课”节目拉开序幕;每学期《汉口辅仁神算手》吸引孩子们参加,算24、珠心算、九宫格,还有华荣道、孔明锁、九连环、五子棋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数学游戏让孩子们感叹“数学好玩”。其间,学校数字化平台为学生诵读经典、汉字书写、数学运算提供了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及学习评价。
学校富有创意地研发《汉口辅仁小学学生习字本》,设计了描写生字、抄写妙词佳句、精彩段落等专项练习,让孩子们爱上汉字书写。学校希望孩子们能在键盘上十指如飞,更能在方块汉字的书写中沉着练达,在点横竖撇捺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汉字风云任我行”汉字听写大赛活动契合了这两点需求。虽然师生手持paid终端,却遨游在汉字的天地里,品味着汉字书写的乐趣。
微创新之二:与世界融合,迈向跨文化教育
现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是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一部纪录片。一经上市就成为全球热议话题,再次让跨文化教育融合成为改革者的现实思考。
名家之言:世界是一个圆,每个人都是一个圆心,而教育就是半径。
——陶西平
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市教育局的关心下,学校与英国纽卡斯尔市精英学校建立了校际联线伙伴关系。经过中英双方的多次互访,电子邮件与信函的越洋沟通,借助互联网开展“太空种子对比种植”“共度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搭建起一座教育合作的桥梁。
近三年,学校分别迎来了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和曼彻斯特多批客人。在学生向导的带领下远方的客人参观了校园,走进了课堂,和学生一起制作工艺品、学习毛笔字、品尝中国茶、同唱《友谊地久天长》,更多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况。学校师生赴纽卡斯尔的回访,让两地交流寻求到更准确、更妥帖、更具有生命力的连接点。
学校引进北京教育学院编撰的《国际理解教材》,作为高段普及性校本课程开展试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精选国际知识、全球问题,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问题,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年级加以组合,成为可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知识,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全球视野。
学校还同时开展 “Daily English”(每日一句英语)活动,坚持每天利用十分钟时间练习口语,每周一主题,录制成微课供学生网络学习并编撰成英语口袋书,为学生在全球社会中生存和工作打下良好英语基础。
微创新之三:与“复制”握别,走向“私人订制”
现象:给学生提供的课程太单一,课堂上大量的重复练习、机械训练,缺少生长的空间。
名家之言:让学生拥有选择权,相信他们会因选择而生发责任,进而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材。
——李希贵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打开课程设计的大门,把校本课程设计权从“门”内的管理者和教师手中交到“门”外的学生和家长手中,让学生拥有平等的课程参与权,拥有“私人订制”的课程表。
根据1600余名学生的需求定制了40余门课程,由普及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合作探究性课程组成。校园信息平台上“菜单式”选课,“走班式”上课。普及性校本课程中设置了国学经典、国际理解教育、每日一句英语等为学生播下中西文化共通的种子。选择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中学生或太空种植,或剧院表演,或球场竞技,或工坊学艺……学思并举的别样课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乐于探索的内驱力,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
学校着力开发平台的交互功能,完善了“口算练习”题库,尝试网上作业。孩子们不仅喜欢这种现代化的作业方式,更享受即时反馈带来的成就感。
平台还能自动将小题的正确率推送给教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高年级的孩子喜欢在家里的终端登录学校的平台,网上完成预习,登录微课板块,预习复习,练习闯关,事半功倍。
云平台为师生减负,为教学增效。“行走于路上成长于云端”,在“适合教育”的个性化定制过程中,相信学生都能在智慧与能力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那个原点。
微创新之四:与“新媒体”携手,步入“互联网 学校评价”
现象: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了全新时期,以“横扫一切”的霸气向传统行业包括教育行业发起了攻击。
名家之言: 面对“互联网 ”的挑战,教育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育在“互联网 ”的“风口”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赵国庆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学校积极思考将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有机整合,探索提升办学效益的新思路和新做法。由注重硬件投入向关注实际应用效能转变,由注重信息化应用的表象向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管理、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实质纵深转变,初步厘清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校園”信息化发展战略性思考。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汉口辅仁小学,“学生电子成长档案”是孩子们交往的第一张名片。信息化平台使传统的学生手册变成随时记录孩子成长的电子档案。
师生、家长一起记录学生的个性特点、个性化课表、成长故事、学业成绩……打开每个孩子的电子成长档案,你会看到来自老师、家长、同伴 、社区的鼓励评语。这些充满了温情与期待的语言与学生成长的足迹相互呼应,形成学生个性化成长“辅仁LOGO”。
走进校园平台的班级空间,你会发现因班而异,特点鲜明,或主题班会,或亲子游戏,或中秋诗会……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陶冶情操,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回到校园平台,你会在常规评价板块中看到各个班级每天两操评价、路队情况评分、课间文明游戏评价、班级环境评价……原始数据日日积累,每周小结、月度汇总、评价过程及结果一目了然,体现的正是夯实习惯养成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的班级建设核心要素。
登陆EQA质量管理系统,可以清楚地看到班级月度学业质量检测的详细数据及变化情况。真实数据不仅仅为教师绩效考核提供公开、透明、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更体现了学校利用系统数据帮助教师总结经验,自我职业分析。
评价教师,不以分数论英雄;评价班级,不以积分定成败。一切着眼于人的多元发展,信息平台的一串串数据铺就了学校绿色评价的发展之路。
微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也并不可怕,只要敢于做教育的有心人,敢于大胆创新,就可以闯出新路子,创造教育新精彩。
(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口辅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