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合并肾损害三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cc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ALHE)合并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诊断的3例ALHE合并肾损害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淋巴结及肾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以头颈部皮下肿块伴大量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gE增高,2例有血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异常。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有效,其中例3患者停药后病情反复。病理学改变:淋巴结和肾组织内可见突出的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增生肥大呈上皮细胞样,管腔狭窄或闭塞,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可见CD31、CD34及F8在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阳性。肾脏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管间质,其中例1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为Ⅰ期膜性肾病。结论 ALHE合并肾损害在我国并不罕见,其临床病理特征支持其为一种与变态反应有关的血管及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其他文献
在美国,每年多于200万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其中因此死亡的高达10万人次[1].德国一项研究调查也表明,大约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新入院患者[2].进行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化研究已成为临床药物治疗的当务之急.为提高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进一步认识药物的浓度分布和临床预后,两门新兴学科--药物遗传学(以单基因为靶目标)和药物基因组学(以多基因为靶目标)已快速发展起来.本文就遗传变异在心血管药物治疗反应的
目的 评估冠心病(CAD)伴发颈动脉狭窄(CS)的发生率.方法 9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血管造影,以冠状动脉狭窄≥50%及累及情况,将CAD患者分为1、2、3支病变组(包括左主干受累);以CS≥70%为切分点,比较CS在不同亚组间的伴发情况;同时将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及相关生化危险因素作为独立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7例CAD患者中,1支病变25
“24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是中美两国团结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历史见证,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