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地处北京海淀区四季青镇西部,学校周边居住着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是教育者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我们本着全纳教育的理念,积极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有生理障碍或智力障碍的孩子入学。全校853名学生中,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占90%,智力障碍、语言听力障碍和肢体障碍的孩子占4%。
这种差异性的生源生态,是我们学校赖以生存的条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精心呵护。如何让这些社会经济地位、生理、心理处于弱势的孩子融入主流社会,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研究本校学生的特点,确定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
分析我校学生的特点,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随班就读儿童渴求知识,希望接受平等、正规的教育,做事有一定的责任感,独立自主性强。但这些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基本行为习惯较差;胆小、自卑,交往合作能力较弱;内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感、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家庭背景千差万别,父母工作稳定性差,学生流动性大。
教育就是唤醒,开发、养成、激励、陶冶。我们认为,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把外部的要求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将被动的行为逐渐转化为主动的行为,再把它提升为自主、自动的行为,这便形成了习惯;一个个好的习惯串起来就构成了健全的人格t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学生就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自我悦纳,现实地面对生活考验,理智地应对各类问题。
因此。我们从让学生对自己负责做起,培养学生“我负责”的责任心,养成一个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体验成功,形成“我能行”的自信心,拥有“我快乐”的学习成长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进而主动、全面发展,逐渐形成“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的独立、健康的人格。
二、营造全纳教育氛围,建设全纳教育环境
1.塑造“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的校园文化
在巨山小学没有特殊的儿童,只有特殊的教育。我们利用两个载体对学生进行“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的自我教育。一是日常学习生活中以“专注做好每件事”为主题,课内外结合,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二是让所有学生包括随班就读儿童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利用学生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的独特资源,关注学生家乡的文化,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学生,用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学生,用民族团结精神凝聚学生,使他们逐步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立志做了不起的中国人。所有的孩子在毕业时,都能获得一笔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掌握3种以上的民族艺术技能,记住了56个民族的名称,了解了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找到了自信,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2.为随班就读孩子创造适宜的生活,学习环境
(1)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比如:我校接纳了14名听力语言障碍儿童。这些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不能仅仅依靠家庭或康复中心。学校为这些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专门为他们改建了寄宿部,修建了正音室,配备了课余辅导教师。
(2)创造自然的学习环境
比如:学校将听力障碍的孩子融入到各个年级随班就读。教师坚持“不丢掉一个孩子”的信念,千方百计想办法,为孩子们创造自然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们以自然的方式学会主动获取语言。
(3)创设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随班就读的孩子刚进校时,存在着高度的戒备心理和强烈的自卑感。他们看人的眼神都是冷冷的,稍有一点不合他们的意,他们就会大声地叫嚷,甚至大打出手。为了消除孩子们的这种负面心理,我校每位教职工都做他们的朋友,从校长到门卫,每个人见到这些孩子,都主动和他们交流。班主任更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住在一起,学在一起,吃在一起。教师时时嘱咐其他孩子对他们要多宽容,多爱护,主动和他们做游戏,与他们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些孩子的敌视和自卑的心理慢慢消除,逐渐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专家引领,培训专业师资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有所进步,我们从多个途径提升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能力。
如我们请中央教科所的华国栋教授为我们进行差异教学的讲座,使教师们懂得了怎样研究差异,利用差异,缩小差异。我们请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陈淑云主任为教师讲“人工耳蜗术后听与说的康复”。请中国优生优育协会高程华主任做“遗传和后天影响对聋儿早期康复的影响”的报告,使教师对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学校引领教师开发自身的科研潜能,自觉提升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北京市、海淀区组织的特教课题研讨会。教师们在一次次培训、教研活动中提升了特殊教育的专业技能。
教师们通过课堂教学、团队活动、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渠道,积极探索为随班就读儿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理念、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实效性的活动方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四、研究教学策略,使所有学生共同发展
针对随班就读儿童和流动就学儿童的特殊需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尽最大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1.分层递进,各得其所的教学策略
即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我校五年级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教师每次让其他孩子做练习卷时,都悄悄给这个孩子一张二年级的练习卷,并认真批阅他的答卷,鼓励他一天天进步。
2.小组合作、差异互补的教学策略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教学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如学优生学困生结成一帮一互助组,实现兵教兵;学优生中等生结合,共同提高;教师与学困生结合,关注差异。临时性合作与日常常态合作有机结合,学优生之间进行学习能力竞赛,学困生之间进行进步幅度竞赛。
3.多元参与,多方协同的教学策略
对听力障碍儿童。实行“课上教师照顾,课下同桌帮助,课后单训辅导,回家家长督促”的教学策略。课后,正音室便是这些孩子们温馨的小天地,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练。
4.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案研究
通过对这些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的诊断和分析,为其制定个另化教育与训练计划。学校编写了个案研究集,记载了对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与训练的途径与方法,记载了这些学生健康成长的轨迹。
五、重视家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学生家长中,没上过学的占6%,小学文化的占30%,初中文化的占52%,高中文化的占9%,大专以上文化的仅有3%。家长35%在公司打工,33%自己做生意,从事其他工作的占32%。但家长们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57%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在北京发展。为此,我校非常重视家长学校建设,力争使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1.开好第一次家长会
新生入学,我们就召开以“孩子成才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家长会。校长把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学校成绩、校歌、校训等内容依次介绍给家长。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好家长的要点等重点问题,与家长亲切交谈。同时提示家长来校时要讲究礼仪,着装,讲话,待人接物都要为自邑的孩子做好表率。
通过这样的工作,使家长们意识到,教育孩子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学校、教师、家长的共振才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如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在“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我有一个好妈妈”感恩卡活动。“五一”国际势动节前夕,开展“我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活动。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体会到不管父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对首都建设的贡献,都是最光荣的。父母能把自己带到北京,让自己享受北京的优质教育,他们是有远见的,是值得尊敬的。孩子们自豪地说“我们是新北京人”。这些活动让家长们感动不已。也使他们懂得了如何赏识、鼓励自己的孩子。
学期末,学校召开“我们是负责的、能行的、快乐的,请爸爸妈妈为我们喝彩”主题家长会,将一学期的校园周报重新编辑,印制成书,发给每位家长,让家长分享学校的成绩,感受孩子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变化。
3.保持家校沟通渠道畅通
我们巧用成长喜报、家长信、临时性通知等方式,保持学校、家庭之间的良好沟通,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
(编辑 孙金鑫)
这种差异性的生源生态,是我们学校赖以生存的条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精心呵护。如何让这些社会经济地位、生理、心理处于弱势的孩子融入主流社会,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研究本校学生的特点,确定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
分析我校学生的特点,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随班就读儿童渴求知识,希望接受平等、正规的教育,做事有一定的责任感,独立自主性强。但这些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基本行为习惯较差;胆小、自卑,交往合作能力较弱;内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感、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家庭背景千差万别,父母工作稳定性差,学生流动性大。
教育就是唤醒,开发、养成、激励、陶冶。我们认为,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把外部的要求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将被动的行为逐渐转化为主动的行为,再把它提升为自主、自动的行为,这便形成了习惯;一个个好的习惯串起来就构成了健全的人格t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学生就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自我悦纳,现实地面对生活考验,理智地应对各类问题。
因此。我们从让学生对自己负责做起,培养学生“我负责”的责任心,养成一个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体验成功,形成“我能行”的自信心,拥有“我快乐”的学习成长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进而主动、全面发展,逐渐形成“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的独立、健康的人格。
二、营造全纳教育氛围,建设全纳教育环境
1.塑造“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的校园文化
在巨山小学没有特殊的儿童,只有特殊的教育。我们利用两个载体对学生进行“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的自我教育。一是日常学习生活中以“专注做好每件事”为主题,课内外结合,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二是让所有学生包括随班就读儿童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利用学生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的独特资源,关注学生家乡的文化,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学生,用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学生,用民族团结精神凝聚学生,使他们逐步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立志做了不起的中国人。所有的孩子在毕业时,都能获得一笔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掌握3种以上的民族艺术技能,记住了56个民族的名称,了解了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找到了自信,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2.为随班就读孩子创造适宜的生活,学习环境
(1)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比如:我校接纳了14名听力语言障碍儿童。这些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不能仅仅依靠家庭或康复中心。学校为这些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专门为他们改建了寄宿部,修建了正音室,配备了课余辅导教师。
(2)创造自然的学习环境
比如:学校将听力障碍的孩子融入到各个年级随班就读。教师坚持“不丢掉一个孩子”的信念,千方百计想办法,为孩子们创造自然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们以自然的方式学会主动获取语言。
(3)创设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随班就读的孩子刚进校时,存在着高度的戒备心理和强烈的自卑感。他们看人的眼神都是冷冷的,稍有一点不合他们的意,他们就会大声地叫嚷,甚至大打出手。为了消除孩子们的这种负面心理,我校每位教职工都做他们的朋友,从校长到门卫,每个人见到这些孩子,都主动和他们交流。班主任更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住在一起,学在一起,吃在一起。教师时时嘱咐其他孩子对他们要多宽容,多爱护,主动和他们做游戏,与他们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些孩子的敌视和自卑的心理慢慢消除,逐渐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专家引领,培训专业师资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有所进步,我们从多个途径提升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能力。
如我们请中央教科所的华国栋教授为我们进行差异教学的讲座,使教师们懂得了怎样研究差异,利用差异,缩小差异。我们请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陈淑云主任为教师讲“人工耳蜗术后听与说的康复”。请中国优生优育协会高程华主任做“遗传和后天影响对聋儿早期康复的影响”的报告,使教师对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学校引领教师开发自身的科研潜能,自觉提升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北京市、海淀区组织的特教课题研讨会。教师们在一次次培训、教研活动中提升了特殊教育的专业技能。
教师们通过课堂教学、团队活动、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渠道,积极探索为随班就读儿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理念、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实效性的活动方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四、研究教学策略,使所有学生共同发展
针对随班就读儿童和流动就学儿童的特殊需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尽最大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1.分层递进,各得其所的教学策略
即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我校五年级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教师每次让其他孩子做练习卷时,都悄悄给这个孩子一张二年级的练习卷,并认真批阅他的答卷,鼓励他一天天进步。
2.小组合作、差异互补的教学策略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教学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如学优生学困生结成一帮一互助组,实现兵教兵;学优生中等生结合,共同提高;教师与学困生结合,关注差异。临时性合作与日常常态合作有机结合,学优生之间进行学习能力竞赛,学困生之间进行进步幅度竞赛。
3.多元参与,多方协同的教学策略
对听力障碍儿童。实行“课上教师照顾,课下同桌帮助,课后单训辅导,回家家长督促”的教学策略。课后,正音室便是这些孩子们温馨的小天地,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练。
4.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案研究
通过对这些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的诊断和分析,为其制定个另化教育与训练计划。学校编写了个案研究集,记载了对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与训练的途径与方法,记载了这些学生健康成长的轨迹。
五、重视家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学生家长中,没上过学的占6%,小学文化的占30%,初中文化的占52%,高中文化的占9%,大专以上文化的仅有3%。家长35%在公司打工,33%自己做生意,从事其他工作的占32%。但家长们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57%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在北京发展。为此,我校非常重视家长学校建设,力争使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1.开好第一次家长会
新生入学,我们就召开以“孩子成才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家长会。校长把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学校成绩、校歌、校训等内容依次介绍给家长。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好家长的要点等重点问题,与家长亲切交谈。同时提示家长来校时要讲究礼仪,着装,讲话,待人接物都要为自邑的孩子做好表率。
通过这样的工作,使家长们意识到,教育孩子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学校、教师、家长的共振才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如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在“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我有一个好妈妈”感恩卡活动。“五一”国际势动节前夕,开展“我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活动。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体会到不管父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对首都建设的贡献,都是最光荣的。父母能把自己带到北京,让自己享受北京的优质教育,他们是有远见的,是值得尊敬的。孩子们自豪地说“我们是新北京人”。这些活动让家长们感动不已。也使他们懂得了如何赏识、鼓励自己的孩子。
学期末,学校召开“我们是负责的、能行的、快乐的,请爸爸妈妈为我们喝彩”主题家长会,将一学期的校园周报重新编辑,印制成书,发给每位家长,让家长分享学校的成绩,感受孩子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变化。
3.保持家校沟通渠道畅通
我们巧用成长喜报、家长信、临时性通知等方式,保持学校、家庭之间的良好沟通,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