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塑造弱势群体的健全人格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ery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地处北京海淀区四季青镇西部,学校周边居住着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是教育者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我们本着全纳教育的理念,积极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有生理障碍或智力障碍的孩子入学。全校853名学生中,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占90%,智力障碍、语言听力障碍和肢体障碍的孩子占4%。
  这种差异性的生源生态,是我们学校赖以生存的条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精心呵护。如何让这些社会经济地位、生理、心理处于弱势的孩子融入主流社会,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研究本校学生的特点,确定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
  
  分析我校学生的特点,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随班就读儿童渴求知识,希望接受平等、正规的教育,做事有一定的责任感,独立自主性强。但这些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基本行为习惯较差;胆小、自卑,交往合作能力较弱;内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感、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家庭背景千差万别,父母工作稳定性差,学生流动性大。
  教育就是唤醒,开发、养成、激励、陶冶。我们认为,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把外部的要求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将被动的行为逐渐转化为主动的行为,再把它提升为自主、自动的行为,这便形成了习惯;一个个好的习惯串起来就构成了健全的人格t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学生就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自我悦纳,现实地面对生活考验,理智地应对各类问题。
  因此。我们从让学生对自己负责做起,培养学生“我负责”的责任心,养成一个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体验成功,形成“我能行”的自信心,拥有“我快乐”的学习成长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进而主动、全面发展,逐渐形成“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的独立、健康的人格。
  
  二、营造全纳教育氛围,建设全纳教育环境
  
  1.塑造“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的校园文化
  在巨山小学没有特殊的儿童,只有特殊的教育。我们利用两个载体对学生进行“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的自我教育。一是日常学习生活中以“专注做好每件事”为主题,课内外结合,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二是让所有学生包括随班就读儿童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利用学生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的独特资源,关注学生家乡的文化,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学生,用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学生,用民族团结精神凝聚学生,使他们逐步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立志做了不起的中国人。所有的孩子在毕业时,都能获得一笔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掌握3种以上的民族艺术技能,记住了56个民族的名称,了解了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找到了自信,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2.为随班就读孩子创造适宜的生活,学习环境
  (1)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比如:我校接纳了14名听力语言障碍儿童。这些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不能仅仅依靠家庭或康复中心。学校为这些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专门为他们改建了寄宿部,修建了正音室,配备了课余辅导教师。
  (2)创造自然的学习环境
  比如:学校将听力障碍的孩子融入到各个年级随班就读。教师坚持“不丢掉一个孩子”的信念,千方百计想办法,为孩子们创造自然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们以自然的方式学会主动获取语言。
  (3)创设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随班就读的孩子刚进校时,存在着高度的戒备心理和强烈的自卑感。他们看人的眼神都是冷冷的,稍有一点不合他们的意,他们就会大声地叫嚷,甚至大打出手。为了消除孩子们的这种负面心理,我校每位教职工都做他们的朋友,从校长到门卫,每个人见到这些孩子,都主动和他们交流。班主任更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住在一起,学在一起,吃在一起。教师时时嘱咐其他孩子对他们要多宽容,多爱护,主动和他们做游戏,与他们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些孩子的敌视和自卑的心理慢慢消除,逐渐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专家引领,培训专业师资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有所进步,我们从多个途径提升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能力。
  如我们请中央教科所的华国栋教授为我们进行差异教学的讲座,使教师们懂得了怎样研究差异,利用差异,缩小差异。我们请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陈淑云主任为教师讲“人工耳蜗术后听与说的康复”。请中国优生优育协会高程华主任做“遗传和后天影响对聋儿早期康复的影响”的报告,使教师对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学校引领教师开发自身的科研潜能,自觉提升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北京市、海淀区组织的特教课题研讨会。教师们在一次次培训、教研活动中提升了特殊教育的专业技能。
  教师们通过课堂教学、团队活动、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渠道,积极探索为随班就读儿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理念、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实效性的活动方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四、研究教学策略,使所有学生共同发展
  
  针对随班就读儿童和流动就学儿童的特殊需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尽最大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1.分层递进,各得其所的教学策略
  即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我校五年级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教师每次让其他孩子做练习卷时,都悄悄给这个孩子一张二年级的练习卷,并认真批阅他的答卷,鼓励他一天天进步。
  
  2.小组合作、差异互补的教学策略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教学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如学优生学困生结成一帮一互助组,实现兵教兵;学优生中等生结合,共同提高;教师与学困生结合,关注差异。临时性合作与日常常态合作有机结合,学优生之间进行学习能力竞赛,学困生之间进行进步幅度竞赛。
  
  3.多元参与,多方协同的教学策略
  对听力障碍儿童。实行“课上教师照顾,课下同桌帮助,课后单训辅导,回家家长督促”的教学策略。课后,正音室便是这些孩子们温馨的小天地,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练。
  
  4.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案研究
  通过对这些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的诊断和分析,为其制定个另化教育与训练计划。学校编写了个案研究集,记载了对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与训练的途径与方法,记载了这些学生健康成长的轨迹。
  
  五、重视家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学生家长中,没上过学的占6%,小学文化的占30%,初中文化的占52%,高中文化的占9%,大专以上文化的仅有3%。家长35%在公司打工,33%自己做生意,从事其他工作的占32%。但家长们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57%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在北京发展。为此,我校非常重视家长学校建设,力争使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1.开好第一次家长会
  新生入学,我们就召开以“孩子成才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家长会。校长把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学校成绩、校歌、校训等内容依次介绍给家长。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好家长的要点等重点问题,与家长亲切交谈。同时提示家长来校时要讲究礼仪,着装,讲话,待人接物都要为自邑的孩子做好表率。
  通过这样的工作,使家长们意识到,教育孩子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学校、教师、家长的共振才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如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在“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我有一个好妈妈”感恩卡活动。“五一”国际势动节前夕,开展“我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活动。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体会到不管父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对首都建设的贡献,都是最光荣的。父母能把自己带到北京,让自己享受北京的优质教育,他们是有远见的,是值得尊敬的。孩子们自豪地说“我们是新北京人”。这些活动让家长们感动不已。也使他们懂得了如何赏识、鼓励自己的孩子。
  学期末,学校召开“我们是负责的、能行的、快乐的,请爸爸妈妈为我们喝彩”主题家长会,将一学期的校园周报重新编辑,印制成书,发给每位家长,让家长分享学校的成绩,感受孩子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变化。
  
  3.保持家校沟通渠道畅通
  我们巧用成长喜报、家长信、临时性通知等方式,保持学校、家庭之间的良好沟通,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
  
  (编辑 孙金鑫)
其他文献
“保护学生安全”首入师德规范修订稿    不久前,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修订意见。“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加入其中。我国上一次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1997年。    多省市中小学校无条件接收灾区学生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国许多省市采取各种优待措施,接收灾区中小学生入读本地学校。例如:武汉市教育局要求该市
在个别学校,你有时会看到几个学生在指手画脚地检查同学的活动情况。原来,负责检查的学生是班级里调皮捣蛋的学生,是那种教师管不了、同学见了就害怕的孩子。学校“扬长避短”,让他们当起了“督导员”,检查学生的上操情况、纪律情况、到校情况。他们每天在校园里晃来晃去,一旦看到有同学违反纪律,动辄开口大骂,拳打脚踢,被管的学生则唯唯诺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我们私下里称这种管理为“痞子”管理。笔者认为,这种管理的
马寅初校长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经济学家。尽管他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百忙之中抽空到北京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一一零中学前身)听课,可谓中国名校长、名教授到中学课堂听课的第一人。笔者原为一一零中学教师,现将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给大家。  1951 年春,北京大学奉命筹建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即北京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校址是五四运动发源
什么是“全心教育”?    “全人教育”、“全纳教育”、“全民教育”、“三全育人”、“全教育”、“心灵教育”、“全员德育”等国内外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一些新趋势。它们要么追求受教育者数量的最大化,要么追求教育力量的最大化,要么追求教育目标的最大化,要么追求教育过程的极致化。在思考“面”上的问题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教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位于县城南郊,被誉为土族之乡民族人才的摇篮。  互助县民族中学于1982年建校,是一所以土族学生为主,兼收藏、回、蒙古、撒拉、白族等民族学生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5%以上,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2000多名,教职工150多名,学生大部分来自本县的偏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  互助县民族中学占地面积6.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见到了这样一张家校联系卡:左右两边醒目地印着两句话,右边一句是“约束,是为了飞得更高”,左边与之对应的是“散漫,必将一事无成”。在卡的最上方画了一串快乐的气泡,气泡里写着:“我充实,我快乐!”联系卡的中间是表格,表格的横栏是时间,从周一列到周五;纵栏是午休、晚自习、晚睡、家务、我的业余安排以及我的周末安排。在我的周末安排后有一括号,里面写着“要有意义噢”。卡的最下方是家长寄语和班
课程表的编制不单纯是一项对时间、空间以及人员进行分配的技术性工作,更是学校课程管理理念的展现。传统的课程表编制采用的是行为目标模式,它讲究逻辑和规范,即依据一定的范例、模式和循序渐进的策略去实施。这种课程表在具体操作中,固然能保证教学的效率,有利于课堂的正常运转和课程监控,但是,它的规范划一、学科取向、应试取向,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忽略了学生生活本身的意义。“以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表的理念的提出
[编者按]第一次上海徐汇区教育党工委王纪远书籍讲徐汇区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是在2009年9月。随后,我们真研读了相关材料。2009年10月底,我刊又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起,就这个主题与王书记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走访了几所学校。通过采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过去8年来,徐汇区教育系统突出“大党建”的思路。以“民主、公开、服务”为基本原则,创造了,“一个主题、两个载体、三个坚持”的党建工作的“徐汇
每个学生都不希望自己仅仅是母校的匆匆过客。若干年后,当他们回到昔日的学园,都希望能看到一丝当年的影子,找回与其有关的哪怕一点回忆,以及承载那段风华岁月的一砖半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湖滨草地上,为历届学生留下了集体的记忆:他们把每一届学生的在校学习年份和那一届学生的毕业生总数雕刻在一块块石板上,安放在草坡上,暖暖地延续着这所京师名校的血脉传奇。
自古以来都是妈妈带孩子较多,这也成為了一种“社会现象”。很多妈妈抱怨自己的老公不管娃,就算偶尔带娃,也总是“坑娃”,于是爸爸们更会以此为借口,更少地参与带娃。然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爸爸多带娃的好处非常多。  爸爸不带娃是“代际效应”起作用  当你问孩子爸爸为啥不能多帮着带孩子时,很多爸爸第一反应会说:你看谁家男人带孩子?虽然随着家庭教育的不断推广,很多爸爸加入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