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汉廷是老师和同学眼里“行走的翻译机”。他的英语水平超高,16岁时就翻译了一部外国名著并出版发行,由此成为国内首位完整翻译出世界文学名著并出版的中学生。回首来路,如今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我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伙伴——妈妈。”
带着儿子跟着路牌学英语
1999年9月,苏汉廷出生在广州。妈妈赵玲是一位外企高管,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儿子刚满3个月,她就拿来一套塑封的撕不烂丛书,反复读给儿子听。
汉廷6个月的时候,赵玲照旧读书给他听。这时,她发现儿子有了反应。因为当她读到开心的地方,汉廷会咧嘴笑;当她读到恐惧的地方,汉廷会睁大眼睛做出惊恐状。赵玲感觉儿子似乎能听懂她读的内容,便找来更多的绘本故事每天读给儿子听。
可以说,在还没有学会认字之前,汉廷就通过妈妈讲故事的声音、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儿子3岁上幼儿园时,赵玲给儿子准备的书,已从图画绘本改为带插图的文字版故事书了。同时,她还为儿子朗读古代名人诗词,让儿子感受古文之美。另外,儿子在家玩耍时,她会选古典音乐和钢琴曲播放,作为背景音乐。苏汉廷学习英语后,语感非常好,这和他的乐感好也有关系。
因为在外企工作,知道外语的重要性,所以赵玲想尽可能早地培养儿子对英语的兴趣。她没有采取高压手段,而是巧妙利用外部环境刺激儿子对英语产生兴趣。
当年赵玲不到40岁,事业正值上升期。同事们为了业绩,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或请保姆照顾,以便腾出手来在事业上打拼。但赵玲没有这么做,工作再忙,对儿子的教育、照顾,她都亲力亲为。只要有空,她就带孩子出去走走逛逛,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广州街面上有不少双语路牌,上面是汉字下面是英语。赵玲每见到一个这样的路牌,就先教儿子认汉字,再把下面的英语读给他听。小汉廷觉得妈妈好棒,不仅懂汉语还懂英语,就带着崇拜的心理向妈妈学习。就這样,闲暇时母子俩经常在大街小巷寻找双语路牌,边读边认。
一天,苏汉廷学会了“银行”这两个汉字,但英语怎么说他忘了。正巧,迎面走来一位美国人,赵玲建议他:“你问问那位叔叔,他肯定知道。”苏汉廷不好意思去问,赵玲鼓励他:“如果你问清楚了,明天中午妈妈给你做红烧排骨。”好吃的苏汉廷终于鼓起勇气过去询问。对方蹲下身,不仅告诉他“银行”的英语怎么读,还表扬他不懂就问。汉廷很开心。
随着认识的汉字和英语单词越来越多,汉廷开始和妈妈比赛,看谁认识的双语路牌多,每次赵玲都故意输给儿子。广州市外籍人士较多,路上经常能遇到,赵玲鼓励儿子多与外籍人士交谈,并告诉他:有的单词不会说,可以用手比划;说错了也不要紧,对方不会笑话你,因为你是小孩子,说不好是正常的。
渐渐地,汉廷克服了与人交往的胆怯心理,英语越说越好。在幼儿园,他的英语是小朋友中最好的,毕业时他作为学生代表,用英语向家长们致辞。毕业致辞里有200多个英语单词,他说得不仅流畅而且很有感情,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母子俩“比着学”,母亲常乐意当个“输者”
苏汉廷上小学后,成了真正的学生,有了学业压力。为减轻儿子学习负担,赵玲经常陪他看英语原版动画片,一是动画片的剧情比较搞笑,能愉悦心情,减轻压力,二是动画片中的语速相对较慢,有利于儿子听懂。但即便如此,刚开始苏汉廷也不能完全听懂。不过仅凭画面,他也能理解故事情节,因此照样看得不亦乐乎。
看的次数多了,慢慢地,他能听懂一些对话了。有时,他还会考妈妈:“妈妈,刚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听懂了吗?”赵玲揣着明白装糊涂:“嗯,刚才那句有点长,没听太懂,到底说的什么意思?”苏汉廷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妈妈。能给妈妈当老师,他特别自豪。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苏汉廷看的电影从动画片升级到战争片、动作片、文艺片。每次赵玲都陪儿子一起看,看完母子俩还要对人物角色探讨一番,当然是用英语。一开始,妈妈的英语口语强于儿子,说得很溜,苏汉廷处于下风。为了打败妈妈,苏汉廷私下看了很多英语影评,并背下来,以便在跟妈妈讨论时派上用场。很快母子俩打成平手,后来苏汉廷赢的次数渐渐超过妈妈,而赵玲也乐意当个“输者”。
赵玲重视孩子的教育,却没有给儿子报任何英语培训班。她觉得培训班的质量良莠不齐,有些老师的英语发音不标准,教孩子简直是误人子弟。所以,与其花钱上培训班,不如多看原版的英语影视作品,这样学的口语更标准。因为从小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苏汉廷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阅读英语书籍,先后看了原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哈利·波特》《百年孤独》《月亮与六便士》等名著。西方文学中叙事的成熟与深刻,极大地影响了他,同时也锻炼了他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起初,赵玲见儿子捧着《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看得津津有味,还有些担心地问:“这书你读起来有困难吗?”苏汉廷点点头,不过他指指桌上的词典说:“看到不认识的词,我就查词典,以后再碰到就认识了,权当是玩游戏。”
看到儿子有这样的心态,赵玲很满意。
乐学才是最好的学
2014年初,苏汉廷上初三。快期中考试时,他的一位同学得到了一本原版的《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这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霍华德·派尔于1903年出版的《亚瑟王》四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作品详细描写了亚瑟王从出生到登基、娶妻的冒险过程,篇幅较长,存在大量缩写版及改编作品,而国内当时只有缩写版译文,没有完整版译本。
由于这本书完成的时间较早,书中许多语法、表达方式都与现代习惯不同,加上书中有大量古地名,那位同学边看书边查字典,仍有很多不明白之处。因为苏汉廷的英语水平高,所以他频繁向苏汉廷请教,并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是不是太耽误你的时间了?”苏汉廷大方一笑:“没关系。”虽然苏汉廷这么说,但那位同学还是感到很抱歉。晚上回家,苏汉廷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赵玲说:“帮助同学是好事,但最好想个更稳妥的办法。”苏汉廷想了想说:“要不我把这本书全翻译过来,让他照着译文看。”赵玲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于是,苏汉廷向同学借来此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翻译。为了尽快将此书翻译过来,苏汉廷房间的灯每天都亮到很晚。翻译过程中,苏汉廷常和妈妈讨论。每翻译完一个章节,他都请妈妈把关,看有没有翻译得不准确之处。赵玲仔细看了,发现儿子的翻译不仅贴近原文本意,且读起来非常流畅,不生硬拗口,体现出较专业的水准。
两个月后,8万字的译稿终于完成。然而因为电脑故障,这份译稿居然全部丢失。赵玲很心疼,苏汉廷却反过来安慰妈妈:“翻译的过程让我感到开心和满足,这就够了。再说第一版多多少少有些生涩,我不是很满意。现在有机会第二次翻译,我会做得更好一些。”苏汉廷开始了第二次的翻译,果然比第一次熟练许多。同时他也更加谨慎认真,并对部分汉语文法和典故引用重新做了调整。三个月后,第二版译文出炉,赵玲读后觉得比第一版更好。
得到妈妈的认可后,苏汉廷把书和译文交给同学。同学十分感动,一再道谢。
名著译自少年手
后来,赵玲了解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尚无完整的中文译本,于是把儿子的译稿寄给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出版中心。出版中心认为这部作品很有价值,特别是得知译文出自一个少年之手时更加惊讶,特邀专家对苏汉廷的译文进行审定。中央民族大学翻译学教授何克勇看后说,翻译语言优美、文笔流畅:“不像初试牛刀,倒像在译海里浸泡已久。”更难得的是,苏汉廷作为青少年,对作品的理解、感悟与成人不同。他对作品的诠释,更适合青少年阅读和理解,于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出版中心决定出版苏汉廷的译本。
得知此消息,苏汉廷十分开心。此时,他已考入省重点中学广东仲元中学。为奖励儿子,赵玲带他来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出版中心,让儿子和出版中心的老师们交流。出版中心还委托苏汉廷翻译第二部作品《树屋》系列,苏汉廷每天课余都专注于翻译,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暑假到了,学校安排了国外游学。就在出发前几天,赵玲听说四川藏区有所色乌绒小学缺英语老师,儿子正好符合招募条件。去四川藏区支教显然不如出国旅游轻松舒适,却可以让儿子的假期更有意义。赵玲把消息告诉了儿子,并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但同时也说:“妈妈只是提议,决定权在你自己手里。无论你怎么选择,妈妈都支持。”苏汉廷考虑后说:“妈妈,我去四川。我在英语学习中得到很多快乐,我想把这种快乐传递给大家。”于是,赵玲马上联系色乌绒小学的负责人,并帮儿子买了机票。苏汉廷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带上要翻译的《树屋》原著,便去了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贡嘎山乡色乌绒村。
到了色乌绒村,苏汉廷被安排教小学一到三年级的英语。苏汉廷白天在山下的小学教书,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每天都要爬一次山。尽管付出很大的体力,但每节课他都用心去教。此外,他还抽出时间翻译,常常忙到深夜。学校没有汉餐,他就和孩子们一起吃藏族食品。
假期结束,苏汉廷回到广州,对妈妈说起支教生活:“妈妈,原来把自己会的东西教给别人是这么快乐。那些孩子的心灵比星空还纯净!”
2015年11月15日,由苏汉廷翻译、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中文译本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苏汉廷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翻译世界名著的中学生。2016年6月,苏汉廷的第二部译作也出版了。谈起教子经验,赵玲说:“我始终做孩子学习的伙伴,比着学而不是逼着学。”
2018年,苏汉廷考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如今上大二的他,心里已经有了留学计划。他想以后有機会能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将更多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
【编辑:杨子】
带着儿子跟着路牌学英语
1999年9月,苏汉廷出生在广州。妈妈赵玲是一位外企高管,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儿子刚满3个月,她就拿来一套塑封的撕不烂丛书,反复读给儿子听。
汉廷6个月的时候,赵玲照旧读书给他听。这时,她发现儿子有了反应。因为当她读到开心的地方,汉廷会咧嘴笑;当她读到恐惧的地方,汉廷会睁大眼睛做出惊恐状。赵玲感觉儿子似乎能听懂她读的内容,便找来更多的绘本故事每天读给儿子听。
可以说,在还没有学会认字之前,汉廷就通过妈妈讲故事的声音、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儿子3岁上幼儿园时,赵玲给儿子准备的书,已从图画绘本改为带插图的文字版故事书了。同时,她还为儿子朗读古代名人诗词,让儿子感受古文之美。另外,儿子在家玩耍时,她会选古典音乐和钢琴曲播放,作为背景音乐。苏汉廷学习英语后,语感非常好,这和他的乐感好也有关系。
因为在外企工作,知道外语的重要性,所以赵玲想尽可能早地培养儿子对英语的兴趣。她没有采取高压手段,而是巧妙利用外部环境刺激儿子对英语产生兴趣。
当年赵玲不到40岁,事业正值上升期。同事们为了业绩,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或请保姆照顾,以便腾出手来在事业上打拼。但赵玲没有这么做,工作再忙,对儿子的教育、照顾,她都亲力亲为。只要有空,她就带孩子出去走走逛逛,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广州街面上有不少双语路牌,上面是汉字下面是英语。赵玲每见到一个这样的路牌,就先教儿子认汉字,再把下面的英语读给他听。小汉廷觉得妈妈好棒,不仅懂汉语还懂英语,就带着崇拜的心理向妈妈学习。就這样,闲暇时母子俩经常在大街小巷寻找双语路牌,边读边认。
一天,苏汉廷学会了“银行”这两个汉字,但英语怎么说他忘了。正巧,迎面走来一位美国人,赵玲建议他:“你问问那位叔叔,他肯定知道。”苏汉廷不好意思去问,赵玲鼓励他:“如果你问清楚了,明天中午妈妈给你做红烧排骨。”好吃的苏汉廷终于鼓起勇气过去询问。对方蹲下身,不仅告诉他“银行”的英语怎么读,还表扬他不懂就问。汉廷很开心。
随着认识的汉字和英语单词越来越多,汉廷开始和妈妈比赛,看谁认识的双语路牌多,每次赵玲都故意输给儿子。广州市外籍人士较多,路上经常能遇到,赵玲鼓励儿子多与外籍人士交谈,并告诉他:有的单词不会说,可以用手比划;说错了也不要紧,对方不会笑话你,因为你是小孩子,说不好是正常的。
渐渐地,汉廷克服了与人交往的胆怯心理,英语越说越好。在幼儿园,他的英语是小朋友中最好的,毕业时他作为学生代表,用英语向家长们致辞。毕业致辞里有200多个英语单词,他说得不仅流畅而且很有感情,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母子俩“比着学”,母亲常乐意当个“输者”
苏汉廷上小学后,成了真正的学生,有了学业压力。为减轻儿子学习负担,赵玲经常陪他看英语原版动画片,一是动画片的剧情比较搞笑,能愉悦心情,减轻压力,二是动画片中的语速相对较慢,有利于儿子听懂。但即便如此,刚开始苏汉廷也不能完全听懂。不过仅凭画面,他也能理解故事情节,因此照样看得不亦乐乎。
看的次数多了,慢慢地,他能听懂一些对话了。有时,他还会考妈妈:“妈妈,刚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听懂了吗?”赵玲揣着明白装糊涂:“嗯,刚才那句有点长,没听太懂,到底说的什么意思?”苏汉廷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妈妈。能给妈妈当老师,他特别自豪。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苏汉廷看的电影从动画片升级到战争片、动作片、文艺片。每次赵玲都陪儿子一起看,看完母子俩还要对人物角色探讨一番,当然是用英语。一开始,妈妈的英语口语强于儿子,说得很溜,苏汉廷处于下风。为了打败妈妈,苏汉廷私下看了很多英语影评,并背下来,以便在跟妈妈讨论时派上用场。很快母子俩打成平手,后来苏汉廷赢的次数渐渐超过妈妈,而赵玲也乐意当个“输者”。
赵玲重视孩子的教育,却没有给儿子报任何英语培训班。她觉得培训班的质量良莠不齐,有些老师的英语发音不标准,教孩子简直是误人子弟。所以,与其花钱上培训班,不如多看原版的英语影视作品,这样学的口语更标准。因为从小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苏汉廷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阅读英语书籍,先后看了原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哈利·波特》《百年孤独》《月亮与六便士》等名著。西方文学中叙事的成熟与深刻,极大地影响了他,同时也锻炼了他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起初,赵玲见儿子捧着《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看得津津有味,还有些担心地问:“这书你读起来有困难吗?”苏汉廷点点头,不过他指指桌上的词典说:“看到不认识的词,我就查词典,以后再碰到就认识了,权当是玩游戏。”
看到儿子有这样的心态,赵玲很满意。
乐学才是最好的学
2014年初,苏汉廷上初三。快期中考试时,他的一位同学得到了一本原版的《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这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霍华德·派尔于1903年出版的《亚瑟王》四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作品详细描写了亚瑟王从出生到登基、娶妻的冒险过程,篇幅较长,存在大量缩写版及改编作品,而国内当时只有缩写版译文,没有完整版译本。
由于这本书完成的时间较早,书中许多语法、表达方式都与现代习惯不同,加上书中有大量古地名,那位同学边看书边查字典,仍有很多不明白之处。因为苏汉廷的英语水平高,所以他频繁向苏汉廷请教,并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是不是太耽误你的时间了?”苏汉廷大方一笑:“没关系。”虽然苏汉廷这么说,但那位同学还是感到很抱歉。晚上回家,苏汉廷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赵玲说:“帮助同学是好事,但最好想个更稳妥的办法。”苏汉廷想了想说:“要不我把这本书全翻译过来,让他照着译文看。”赵玲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于是,苏汉廷向同学借来此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翻译。为了尽快将此书翻译过来,苏汉廷房间的灯每天都亮到很晚。翻译过程中,苏汉廷常和妈妈讨论。每翻译完一个章节,他都请妈妈把关,看有没有翻译得不准确之处。赵玲仔细看了,发现儿子的翻译不仅贴近原文本意,且读起来非常流畅,不生硬拗口,体现出较专业的水准。
两个月后,8万字的译稿终于完成。然而因为电脑故障,这份译稿居然全部丢失。赵玲很心疼,苏汉廷却反过来安慰妈妈:“翻译的过程让我感到开心和满足,这就够了。再说第一版多多少少有些生涩,我不是很满意。现在有机会第二次翻译,我会做得更好一些。”苏汉廷开始了第二次的翻译,果然比第一次熟练许多。同时他也更加谨慎认真,并对部分汉语文法和典故引用重新做了调整。三个月后,第二版译文出炉,赵玲读后觉得比第一版更好。
得到妈妈的认可后,苏汉廷把书和译文交给同学。同学十分感动,一再道谢。
名著译自少年手
后来,赵玲了解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尚无完整的中文译本,于是把儿子的译稿寄给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出版中心。出版中心认为这部作品很有价值,特别是得知译文出自一个少年之手时更加惊讶,特邀专家对苏汉廷的译文进行审定。中央民族大学翻译学教授何克勇看后说,翻译语言优美、文笔流畅:“不像初试牛刀,倒像在译海里浸泡已久。”更难得的是,苏汉廷作为青少年,对作品的理解、感悟与成人不同。他对作品的诠释,更适合青少年阅读和理解,于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出版中心决定出版苏汉廷的译本。
得知此消息,苏汉廷十分开心。此时,他已考入省重点中学广东仲元中学。为奖励儿子,赵玲带他来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出版中心,让儿子和出版中心的老师们交流。出版中心还委托苏汉廷翻译第二部作品《树屋》系列,苏汉廷每天课余都专注于翻译,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暑假到了,学校安排了国外游学。就在出发前几天,赵玲听说四川藏区有所色乌绒小学缺英语老师,儿子正好符合招募条件。去四川藏区支教显然不如出国旅游轻松舒适,却可以让儿子的假期更有意义。赵玲把消息告诉了儿子,并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但同时也说:“妈妈只是提议,决定权在你自己手里。无论你怎么选择,妈妈都支持。”苏汉廷考虑后说:“妈妈,我去四川。我在英语学习中得到很多快乐,我想把这种快乐传递给大家。”于是,赵玲马上联系色乌绒小学的负责人,并帮儿子买了机票。苏汉廷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带上要翻译的《树屋》原著,便去了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贡嘎山乡色乌绒村。
到了色乌绒村,苏汉廷被安排教小学一到三年级的英语。苏汉廷白天在山下的小学教书,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每天都要爬一次山。尽管付出很大的体力,但每节课他都用心去教。此外,他还抽出时间翻译,常常忙到深夜。学校没有汉餐,他就和孩子们一起吃藏族食品。
假期结束,苏汉廷回到广州,对妈妈说起支教生活:“妈妈,原来把自己会的东西教给别人是这么快乐。那些孩子的心灵比星空还纯净!”
2015年11月15日,由苏汉廷翻译、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中文译本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苏汉廷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翻译世界名著的中学生。2016年6月,苏汉廷的第二部译作也出版了。谈起教子经验,赵玲说:“我始终做孩子学习的伙伴,比着学而不是逼着学。”
2018年,苏汉廷考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如今上大二的他,心里已经有了留学计划。他想以后有機会能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将更多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