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时代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伴生着许多问题,“后真相”一词也是在此环境中衍生出来的产物。在这种新闻背景下,如何引导受众学会理性地看待各种新闻,科学地引导舆情的发展走势,都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加以重视和探究。本文将立足“后真相”时代的背景,分析媒体应如何引导舆情面向广大受众。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新闻舆情;受众;客观公正
社会舆情反映的应该是民众的心声、利益的诉求,应用得当会造福民众,而失误引导舆情则会产生许多难以预估的问题。而“后真相”时代的来临让新闻事件的事实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舆论发展也愈发难以控制。“后真相”时代的内涵主要是指诉诸情绪和个人情感所产生的影响比客观的事实本身影响要大,简而言之,就是事实本身并不是吸引大众关注的主要因素,民众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舆情传播现象往往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因素,导致后期出现“打脸”的情况,使网络新闻环境呈现了许多负面效果。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正确引导舆情走向的策略。
一、源头规制,追求客观公正
纵观以往所出现的很多“反转新闻”始末,不难发现,媒体的跟进在推动舆情风向上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从传播趋势来看,当一个热点信息初始产生时,一般会在新媒体、自媒体上进行传播,随着影响力慢慢升温,一些大型传统媒体也会加以转发宣传,使得这件事情又得到了大规模地宣传,从而将民众舆论的声音推向了顶端。
由此可见,想要发挥出舆情的正面效用,关键在于源头。之所以会产生许多反转新闻、虚假新闻之类的问题,其首要原因就是因为媒体传播时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未能严格按照采、写、审核的流程执行,只是为了迎合受众心理,吸取受众的眼球,从而严重打压了新闻真实性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加强自媒体在信源方面的控制,从源头上加以规制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首先要保持媒体自身优势,掌控好“时、度、效”新闻标尺,在适宜的时期开展舆论引导工作,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我管控,提高自身新闻传播素养,要有完善的传播审核机制,担起新闻工作的职责,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保障民众吸收新闻的真实性。
二、行业监管,媒体理性引导
在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新闻受众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者,他们也兼具着新闻生产和新闻评论的对话者,并且越是有热点的事件,大众的参与热情越是高涨。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在事实情况未露全貌之下,就会急着抒发自己的主观情绪和看法,并且大多时候还会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来加以评价。这样感性大于理性的认知通常会形成一边倒的局势,结论缺乏一定的严谨性。
从舆情的发酵程度来看,网络意见领袖在其中所发挥出的作用也不容小视,比如一些“网络大V”、专家、粉丝数量较高的娱乐号或是视频号等等,他们会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影响其他人的想法,从而形成一个个的舆论场,如果缺乏媒体网络监管,大众就会很容易被带节奏。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减弱“后真相”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光依靠民众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新闻媒体能够在旁协助,自觉加强自身对新闻环境的监督以及自身传播机制的监督,杜绝模棱两可的表述和宣传内容,给受众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新闻事实,同时也要时刻关注网络上的一些热点舆论,以专业的视角和思维来引导受众客观、理性地对待这些舆论观点,及时辟谣,从而逐渐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新闻环境。
三、政府管控,完善社会机制
我们虽然宣传“言论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逃脱所有管制,网络舆论在发言时也要有所依据,不能凭空想象和捏造,也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之所以现如今的新闻常出现“后真相”的情况,就是因为很多人将网络视作了“法外之地”,肆意迷惑輿情的风向。
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管控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机制及相关政策,管控网民在参与舆情讨论时做一些非正常手段的网暴行为,及时制止一些过激的网络言论,加强对网民的法治宣传,并尽快公布权威信息,还原真实情况。除此之外,政府也要适当加大网络造谣、传播虚假信息的惩处力度,使大家能够加强自身言论管理,将网络违法行为降到最低,从而给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
新闻传播、舆情引导本该追求真实,尊重事实,而现如今却一反常态,将“后真相时代”视作了常规表现,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怪诞的现象,更应当引起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
总而言之,我们要正确看待互联网的双面性,各媒体应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引导受众学会理性、客观地参与,不要盲目跟风,当然政府也要加强监管。笔者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新闻环境会变得更加透明、和谐、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玉白,杨丽娜.网络热点新闻舆情引导研究[J].品牌研究,2018(01):7-9.
[2]黄秋萍.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要素的变化[J].新闻世界,2018(04):77-80.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新闻舆情;受众;客观公正
社会舆情反映的应该是民众的心声、利益的诉求,应用得当会造福民众,而失误引导舆情则会产生许多难以预估的问题。而“后真相”时代的来临让新闻事件的事实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舆论发展也愈发难以控制。“后真相”时代的内涵主要是指诉诸情绪和个人情感所产生的影响比客观的事实本身影响要大,简而言之,就是事实本身并不是吸引大众关注的主要因素,民众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舆情传播现象往往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因素,导致后期出现“打脸”的情况,使网络新闻环境呈现了许多负面效果。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正确引导舆情走向的策略。
一、源头规制,追求客观公正
纵观以往所出现的很多“反转新闻”始末,不难发现,媒体的跟进在推动舆情风向上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从传播趋势来看,当一个热点信息初始产生时,一般会在新媒体、自媒体上进行传播,随着影响力慢慢升温,一些大型传统媒体也会加以转发宣传,使得这件事情又得到了大规模地宣传,从而将民众舆论的声音推向了顶端。
由此可见,想要发挥出舆情的正面效用,关键在于源头。之所以会产生许多反转新闻、虚假新闻之类的问题,其首要原因就是因为媒体传播时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未能严格按照采、写、审核的流程执行,只是为了迎合受众心理,吸取受众的眼球,从而严重打压了新闻真实性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加强自媒体在信源方面的控制,从源头上加以规制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首先要保持媒体自身优势,掌控好“时、度、效”新闻标尺,在适宜的时期开展舆论引导工作,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我管控,提高自身新闻传播素养,要有完善的传播审核机制,担起新闻工作的职责,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保障民众吸收新闻的真实性。
二、行业监管,媒体理性引导
在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新闻受众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者,他们也兼具着新闻生产和新闻评论的对话者,并且越是有热点的事件,大众的参与热情越是高涨。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在事实情况未露全貌之下,就会急着抒发自己的主观情绪和看法,并且大多时候还会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来加以评价。这样感性大于理性的认知通常会形成一边倒的局势,结论缺乏一定的严谨性。
从舆情的发酵程度来看,网络意见领袖在其中所发挥出的作用也不容小视,比如一些“网络大V”、专家、粉丝数量较高的娱乐号或是视频号等等,他们会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影响其他人的想法,从而形成一个个的舆论场,如果缺乏媒体网络监管,大众就会很容易被带节奏。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减弱“后真相”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光依靠民众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新闻媒体能够在旁协助,自觉加强自身对新闻环境的监督以及自身传播机制的监督,杜绝模棱两可的表述和宣传内容,给受众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新闻事实,同时也要时刻关注网络上的一些热点舆论,以专业的视角和思维来引导受众客观、理性地对待这些舆论观点,及时辟谣,从而逐渐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新闻环境。
三、政府管控,完善社会机制
我们虽然宣传“言论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逃脱所有管制,网络舆论在发言时也要有所依据,不能凭空想象和捏造,也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之所以现如今的新闻常出现“后真相”的情况,就是因为很多人将网络视作了“法外之地”,肆意迷惑輿情的风向。
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管控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机制及相关政策,管控网民在参与舆情讨论时做一些非正常手段的网暴行为,及时制止一些过激的网络言论,加强对网民的法治宣传,并尽快公布权威信息,还原真实情况。除此之外,政府也要适当加大网络造谣、传播虚假信息的惩处力度,使大家能够加强自身言论管理,将网络违法行为降到最低,从而给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
新闻传播、舆情引导本该追求真实,尊重事实,而现如今却一反常态,将“后真相时代”视作了常规表现,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怪诞的现象,更应当引起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
总而言之,我们要正确看待互联网的双面性,各媒体应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引导受众学会理性、客观地参与,不要盲目跟风,当然政府也要加强监管。笔者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新闻环境会变得更加透明、和谐、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玉白,杨丽娜.网络热点新闻舆情引导研究[J].品牌研究,2018(01):7-9.
[2]黄秋萍.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要素的变化[J].新闻世界,2018(0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