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527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现场调研等,主要从两方面分析济南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空间;一是空间的使用类型上,分为滞留空间和流动空间,即人的停留空间、道路空间、水景空间等不同功能的空间植物设计进行分析;二是将植物景观结构分为3个部分,即水平层面、垂直层面和顶层面,记录不同结构层面选用的植物类型,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植物景观;森林公园;植物空间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05-0120-04
  Abstract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o on, the space of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Ji’nan Forest Park was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First, the types of space were divided into detention space and mobile space, namely, the space of plant design, such as the space of people's residence, road space and waterscape space. Second,the plant landscape structure was divided into 3 parts, namely,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top levels, and the plant types selected at different structural level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Key wordsPlant landscape;Forest park;The plant space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并且开始习惯在工作之外寻求一处环境良好的休闲之地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中用地紧张的现状导致原有游憩空间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城市中出现了一些由植物园、花卉园改造的公园,如济南西郊森林公园便是一例,其前身是苗圃,现改建为城市森林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的好去处。
  1济南森林公园概况
  1.1场地概况
  济南森林公园于2011年改建而成,位于济南市槐荫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张庄路、济西路、兴济河和二环西路为界限,总体规划面积为69.5 hm2,其绿地率高达95%,是一个以植物为主体的综合性公园,附近居住的市民是其主要的客流来源,是目前济南市西部唯一一座市级公园[1]。
  1.2植物景观布局
  济南森林公园在整体布局上由自然的地形和水体共同组合成“一环,一轴,四片,五湖,九园”的景观结构。在植物设计上,根据不同种植物因季节不同而呈现的观赏特性不同和不同种植物自身景观效果划分为景观结构不同的季节园和专类园——春花园、夏木园、秋景园、杉林园、万竹园[2],形成植物为主题的特色景观空间。
  1.3植物空间结构概况
  济南森林公园原址为济南市园林苗圃,以生产为主要目的,以乡土树种为主。在将其改造为森林公园的同时,保留了其原有的大规模种植的特点,常以大面积同种类型乔木群植栽种,配植单一种类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形成“乔-灌、乔-灌-草、喬-草”3种植物景观空间结构[3-4](图1)。其借用原有大乔木为景观结构中的骨架树种,既不浪费资源,又能形成一定的群体美,在观赏效果上,以一种或两种植物种植在较大空间内,易形成整体性视觉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体现“林”的内涵。
  2森林公园不同使用功能空间植物设计
  2.1滞留空间植物设计
  滞留空间是指游人在使用公园时能停留下来静观或进行其他活动的场地,如广场、草坪、运动场等,具有使用功能,一般是公园中重要的节点。滞留空间的设计以提供静态观景空间为主。
  2.1.1广场空间植物景观设计。
  位于公园广场上的种植设计应以为在此休憩的游人提供遮阴为主要目的,同时,广场相对视野开阔,应考虑远观时的景观效果,最常见的是布置植物组团或规则式树阵。该森林公园在改造时结合了这2种设计方式,如图2为邻近运动区的附属休息小广场,场地周边布置休闲廊架和售卖店,该场地以种植悬铃木为主,形成树阵广场。每4株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为一组,植于边长1.6 m的方形种植池内,既能体现森林的群体美效果,又有一定规则。
  图4为园内公厕旁的小场地,场地周边保留原有大乔木旱柳,围合成小的私密空间。中间孤植一棵观赏性较高的花灌木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旱柳黑色的粗糙树干映衬紫薇光滑发白的树干,绿色的叶子为背景映衬紫薇紫红色的花朵。紫薇不仅花期较长,而且其枝干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除了景观效果,紫薇的树池设计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结合坐凳设计为游人提供休息等待的空间。
  2.1.2草坪空间植物设计。
  草坪空间也属于滞留空间的一种,游人常于此停留享受阳光。济南森林公园中部的大草坪,图5远处以密林为背景,通过以朴树(Celtis sinensis)为主的大乔木稀树空间向中间过渡,形成宽敞的一览无余的草坪空间。在炎热的夏季,周边乔木冠幅大,可形成遮阴空间;而冬天,宽敞的草坪又可提供空间供游人享受日光浴。
  2.2流通空间植物设计
  流通空间是与滞留空间相对应的以园内道路为主的组织交通的场地。流通空间的设计以提供动态观景空间为主,疏通园内游览路线,起导向作用。
  2.2.1车行路。   车行路是园内主环路,贯穿园内重要景观节点,为一级路,承担着防灾急救、生产运输的主要功能[5]。在济南森林公园内,设计时将车行路打造成林荫景观路。如图6,以沥青铺地为主的环形路两侧,以种植高大的乔木为主体,形成良好的遮阴效果。道路两旁植物密度疏密有致,时以低矮灌木或草本植物作为底层植物,保留了透景线,使人在此路线上不至于被周围植物遮挡得密不透风,避免造成压抑感。如图7,植物景观视线通透,森林公园内随处可见这种栽植方式,大乔木与地被植物组合,行人视线可以穿过树干看到对面的景色。作为行道树的植物种类丰富,在不同景观区内的植物又统一风格,夏木园以高大阔叶树为主体,以遮阴为主要目的;秋景园多种植秋色叶树种,如银杏(Ginkgo biloba),以观赏秋景为主;而杉林园与万竹园皆种植与景观主题相符的植物,展现群体美。
  2.2.2步行路。
  步行路是在森林公园内游人使用量最多的连接各个景点的交通线路,能近距离接触到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步行路的植物种类丰富,且种植相对主路更加密集,多植花灌木,自道路两旁向尽头延伸,两侧植物种类丰富,忽近忽远,减少视觉疲劳,营造出或曲径通幽,或柳暗花明的视觉感受[5]。如图8,在道路尽头点植或对植一两株具有颜色或造型特征的植物,起较强的标志性作用,與其他路径区分。
  图8两处道路植物景观配置相似,均在原有苗圃内开出一条小路,供游人游走其中,近距离接触这些观花观果的灌木。
  2.3水体景观空间植物设计
  水体是公园中必不可少的造景要素,水中或水体中植物的色彩、姿态形成的倒影丰富了水景的内容[6]。济南森林公园中景观结构中的五湖——积翠潭、映翠湖、涌翠湖、揽翠湖、花雨湾以展现湿地景观为主,湖岸设计多为自然的流线型。
  如图9,以自然式为主的驳岸上大量种植芦苇属(Phragmites Adans.)、柳属(Salix.)的植物,水体植物景观的设计模拟自然界,突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意境美,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平静的水面中形成倒影,有一番田园野趣之味,突出了“湿地”这一自然的主题。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香蒲(Typha orientalis)等交错搭配,形成丰富整体的混合景观,倘若湖中有野鸭游过,山林景观的意境更为突出。科普馆前留有大面积水域,名为揽翠湖(图10),湖中栽植水生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形成开阔的视野,于岸边静观水面,空气清新自然,心旷神怡。
  3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
  植物空间由3个层面的内容相辅构成,水平层面、垂直层面和顶层面[7]。水平层面界定植物的边界与道路、水体等隔离开来,常见的多为地被植物,沿路缘或水岸栽种的低矮灌木也属植物空间的水平层面。垂直层面即支撑起植物空
  间的种类,多为大乔木,也包括用于垂直绿化的攀缘类植物。植物空间的顶层面类似于整个空间的“天花板”,即指由植物枝叶形成的或密闭或稀疏的空间层面(表1)。
  3.1水平层面植物景观设计
  济南森林公园水平层面的设计多为大面积同种草本或花卉群体栽植,植物种类丰富,其中地被植物有金边麦冬、玉簪、酢浆草等,灌木类植物有锦带、迎春、金钟等济南地区常见的乡土植物。
  3.2垂直层面植物景观设计
  济南森林公园垂直层面的植物在设计时借用原址上生长多年的种苗,多为群植的大乔木,植物群体景观效果好。垂直层面的植物在设计时注重林冠线的高低错落。
  3.3顶层面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空间顶层面的设计疏密有致,公园中心大草坪周边植物安排较密,由密及疏逐渐过渡到草坪中央,植物顶层设计或封闭或开敞,游走其中,能够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
  4结语
  济南森林公园因其前身为苗圃,利用其有利的植物种类资源,在景观配置方面保留部分原有的风格进行改建,创造出不同种宜人的植物景观空间,由以生产为目的创造经济效益转变为以游览为目的创造社会效益,是一个值得景观设计者关注的案例。
  参考文献
  [1] 姜财起,张云,陈梅.以济南森林公园为例探讨生态建园应用及成效[J].中国园艺文摘,2015(1):76-77.
  [2] 王文雯,肖鹏,郭大鹏,等.济南森林公园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14(S1):54-55.
  [3] 刘立坤,张吉祥.社会生态视域下的城市综合公园解析:以济南西郊森林公园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规划实施与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95-204.
  [4] 胡子正.园林植物空间结构解析:以杭州西湖景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2:18-23.
  [5] 尹晶萍.浅析森林公园道路植物景观营造安徽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J].林产工业,2014(2):56-58.
  [6] 梁金兰,郭双宙.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初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3-86.
  [7] 赵乃莉.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J].山西建筑,2010,36(6):338-340.
其他文献
摘要 以山东省为例,运用四分位法、目标值法、极值法、平均值法、发展趋势法等方法分别测算了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13个单项指标的理想值,并运用箱形图剔除离群值的方法确定较优的理想值确定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四分位法确定理想值为基础,并结合区域实际和发展趋势对其适当调整的方法较为合理;该方法避免了完全依赖专家打分法的主观性,为进行区域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理想值;区域建设用地;节约
期刊
摘要 作为长江中下游典型沿江城市代表,研究芜湖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区域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芜湖市1995、2005和2015年的TM影像作為基础数据,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提取土地利用数据,计算景观指数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和景观破碎化过程,采用转移矩阵和不稳定斑块图谱分析景观类型变化和稳定性,并分析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芜湖市景观格局类型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
期刊
摘要 按照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乔木、灌木和草本不同配置结构,对哈尔滨市主城区113块样地固碳效应进行研究,通过植物实际监测,计算了哈尔滨市20 种常用绿化植物的固碳效应,并对不同配置结构绿地固碳效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乔木中糖槭、榆树、银中杨、垂榆,灌木中接骨木、黄刺梅都是固碳能力较强的园林绿化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可优先考虑。不同配置结构的绿地单位面积固碳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乔-灌-草、
期刊
摘要 基于禹城市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分析方法,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动力因素与阻力因素进行了基本描述与分析,对影响因素因子采用了加权平均值法,对其影响程度进行排序,针对禹城市农村宅基地退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01-0210-05  Abstract Based on
期刊
摘要[目的]筛选玉米新品种郧单20适宜的种植密度。[方法]研究了6种不同的种植密度下郧单20的农艺性状、综合抗性和产量表现,并分析了种植密度对果穗性状的影响。[结果]在施足底肥、合理追肥的情况下,郧单20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此时产量为11 675.55 kg/hm2。[结论]该研究为郧单20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玉米;郧单20;种植密度;综
期刊
摘要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以具有代表性的四川蒲江县为例,通过总结其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分析探索其成功模式,并对突出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一二三产业融合;探索;实践;蒲江县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01-0195-03  Abstract T
期刊
摘要 构建具有南京农业大学特色并且适合学校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发展的多维实践基地模式是贯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人才质量为保障、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等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结合学校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在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基础上,提出的该专业“三维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应用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食品加
期刊
摘要淮稻18号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稻14号为母本、徐23121为父本进行配组,系统选育而成,2015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一个集丰产性、综合抗性、优质于一体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主要阐述了淮稻18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淮稻18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51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
期刊
摘要 阐述了泰州市《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登记办法》中家庭农场认定产业规模标准,通过问卷、走访、统计分析等方法,重点分析了1 050个家庭农场和37家省级示范性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基本情况,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六大模块,包括农业生产能力、农场和农业生产全程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农产品营销能力、对外合作能力、自我提升发展能力。就职业能力培养提出教育培训、经费保障、信息服务、产学研结合四大机制。  关键词 家庭农
期刊
摘要结合滨州市目前实施的城区行道树专项普查工作,从城市养护管理角度论述了城区行道树的应用现状。在分析当前行道树树种分布不均匀,缺失、长势衰弱,“小老树”现象严重、林相不齐且景观效果差等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逐条道路研究整治措施,提出重视优秀行道树种的推广,积极改善行道树结构,实施差异化复壮工程和道路景观提升工程是滨州市改善城市道路绿化的关键。  关键词园林植物;行道树;养护管理现状;发展建议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