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课改 九大收获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nydbw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于2002年9月,全区小学和初中分别从一年级开始全面进入并滚动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7年来,无论是在学校管理方面,还是在课堂教学方面等,都在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干部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们对课程建设有了参与权,对于教材使用有了发言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自主权,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了主动权:家长在学校教育中有了知情权,在学生发展评价中有了参与权;以校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全面落实,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引发了教育管理制度的根本变革。
  为全面总结我区这七年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效果,了解广大教师对课改的理念认同和真实感受,我们对全区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全区共抽样112所学校,涉及经历了7年课程改革的不同学科的382名教师。教师教龄均在5年以上,任课的学科覆盖了义务教育的所有学科。问卷分析表明,课程改革取得了以下九方面成效。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课程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
  
  在“您认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是否实现”的调查中,62.1%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实现了。这说明,课程改革带来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崭新教育理念,得到教师们广泛的认同,并且已经逐渐转变成为干部教师的行动指南。经过长期的课程改革实践,教师们发自内心地认为“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革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个成员——学生、家长和教师,真正改变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育不再是一种简单重复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特定学习情境中,和用学习资源,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教师普遍认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是与时俱进、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具有很明显的人文性,新课程倡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更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材观,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学习课程标准,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话题。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逐渐理解新课程、理解新教材,正如一位教师在问卷中对实施新课程的描述:“作为一名教师,要怀揣一颗朝圣者般的虔诚之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不仅仅满足于做教材的代言人、教学常规的执行者,更要努力做一位教学活动的创造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假以时日,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魅力定能喷薄而出。”
  可见,在实践中教师的新教材观和课程观逐渐形成。“把教材用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使用教材的一种理想的追求,教师们逐渐学会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转变。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践。79.1%的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教材作出调整,科学灵活地使用教材。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教材过难,内容过多。9.9%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内容过难,54.6%的教师认为稍难,64.5%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偏难。教材是教师的教学媒介,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目的是要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乐学、愿学,但内容过难势必会挫伤某些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改后教师参与培训的时间明显增加,区校两级培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课程改革倡导干部教师“全员”参加培训,“不培训不上岗”这一思想在海淀区得到了有效的落实。课改以来,教师平均每年参加正式培训的时间在5~6天以上,91.8%的教师参加了区教委组织的集中培训。校本培训更是得到了蓬勃的开展,88.6%的教师反映,每学期都能够在学校里听到来自不同层面专家的讲座,参加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们在实践中遇到困惑和问题,能得到有效的研究和解决。另外,33.1%的教师反映,课程改革以来,有更多外出学习考察和交流的机会,能够与不同地区和学校教师进行广泛的对话和交流。考察、交流和培训,对于拓宽视野,借鉴经验,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校本培训的兴起,为课程改革的推进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课程改革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新课程——新教材促使教师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新课程所倡导的“同伴互助”的教师专业发展思想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实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57.4%的教师遇到问题时,采用“与其他教师交流”的办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伴互助”打破了以往教师各自为政的工作局面,促进教师走向交流和对话,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41.8%的教师认为课改以来与同事的讨论交流明显增加,49.3%的教师认为有所增加。
  在区本教研引领下的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课改实践中,100%的教师都参加了学校校本教研活动,74.3%的教师每学期平均参加校本教研活动5次以上,说明学校和教师都非常重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的广泛开展。校本教研以研促教,加强了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也加强了教学资源的共享,特别是促进了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如对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研究,对教学目标实施的研究,对学生学习需求的研究,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等等,都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总之,区校两级校本教研有效互动,取长补短,形成了我区双层立体互动的校本教研特色。
  从各校的探索中可以了解到,在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方面,各学校能够立足本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校本教研制度。有的学校以课例为载体,推进校本教研向全员化、纵深化、应用化发展;有的学校以教师论坛、教师沙龙作为思想碰撞和成果共享的平台,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有的学校则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式,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研活动。总之,各具特色的教研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广大教师的学习、实践、反思和创新,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增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与价值感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学习方式变革已见成效,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成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课堂文化被教师理解和接受,并成为今后课堂文化发展的方向。在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学习内容广泛,学生经常能够接触 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思考,作业形式丰富多样,活动性作业比书面作业有明显增多;二是课堂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普遍建立起来: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作、主动探究等方式在课堂上普遍运用。新课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师生、生生不断对话和交流的过程。
  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是针对课改前单一的讲授学习方法而言的。课程改革的确有效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成为了学习方式变革的主导思想。调查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85.8%的教师都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坚持实施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
  在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排在第二位的是学生参与广泛,师生充分交流:排在第三位的是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排在第四位的是组织合理、方法灵活多样:排在第五位的是教师讲授系统、准确:排在第六位的是基础知识扎实:排在第七位的是课堂秩序井然。可见,教师们对教学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资源建设得到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和对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化,海淀区对校本课程开设、开发和实施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从调查统计显示:我区小学98.1%的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在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属于对已有课程进行选用或改编的占61.4%,全新开发的占38.6%。校本课程的普遍开设成为我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并成为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学校注重结合学校资源,通过特色资源筛选、学生需求调查、开发主体确定、目标计划制定等工作环节抓好校本课程建设,已形成以“历史与文化”、“健康与安全”、“生态环境”等为主题的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中,可以看到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内容具有特色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有层次、有梯度、有系统性和实效性。
  
  七、学校的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发展性评价逐渐被教师认可
  
  海淀区在评价机制的改革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各校在评价主体、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各学校注意丰富教师个人的内涵;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开始注重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不少学校还实行多主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检测和激励作用。可以说,评价方式已从结果性评价为主转向过程性评价为主,“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各校普遍建立并使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评价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不再仅仅依据学生考试成绩,而是增加了更多过程性评价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29.2%的教师认为学校管理部门对自己工作的评价重点看日常工作表现,61.6%教师认为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这说明绝大多数行政部门和学校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对教师评价的方法,逐步走向了过程性、多元化、人本化。
  相应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81.6%的教师是坚持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原则,44.7%的教师是以平时表现为主,同时参考考试成绩,36.9%的教师以考试成绩为主,并参考平时表现,这说明考试在小学的地位还很重要。
  
  八、项目推进取得预期效果,科研促进发展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以项目实验的性质推进,分课程改革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变革、校本教研和综合素质评价等7个子项目,分头推进,确保了课程改革推进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科研部门通过覆盖全区的群体科研活动,组织干部教师研究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帮助和指导教师把先进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行为,培养了“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队伍。同时,通过课改基地校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科研能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引导教师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会总结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从数据中可以看出,88.9%的教师基本认同科研对推动课改以及促进教师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九、课程改革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社会和家长的角度来看,社会对课程改革的理解逐渐加强,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家长不仅关心学习成绩,更加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全社会理解、参与、支持新课程改革的局面正在形成,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具体说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增强。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感受、体验获得的知识的比重得到明显加强。学生在校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整个生命历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改成效突出表现在学生更自信、更主动、更活跃、更会学习。
  尽管课程改革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任重道远。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还有许多认识问题需要梳理,还有许多实践问题需要探索。为了让所有学生都享受优质均衡教育,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群策群力,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家校共育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但在农村中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家校共育工作存在一定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索,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家庭与学校两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要努力在教育方式上做到坦诚相待、主动交流、方式得当、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开创家校共育的新局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
2005年初,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多次磋商,决定引进“海淀中英学校发展计划合作项目” (以下简称“中英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强化学校的领导力建设,逐步构建一种以领导力建设为中心的学校可持续发展动力。我们可以理性地说,学校发展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学校领导力的建设过程。    问题之一学校领导力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学校领导
【编者按】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荀子在《劝学》这一名篇中,第一句就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孔子和荀子的这两句话,正是当今世界都认同的一个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现在和未来,惟一持久的竞争力是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在发展过程中,着重建立起了重视学习的理念和机制,注重互动、合作、交流、沟通、凝聚众人的智慧,视学习为组织“生命盎然的源泉”,为学校的长远发展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艺术殿堂。馆内展览、博览内容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一大批我国电影业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精心制作完成的,集权威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作为社会大课堂首批课程教学实验基地,为了使博物馆丰富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课程资源,更好地为中小学生服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也是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此,才能让数学教学与社会接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主体意识被激发出来,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其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有效培养。笔者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2004年,我担任了学校理科实验班的班主任工作。高中生正是需要教师塑造学生品格的时期,而班主任必须有意识地从高一开始就设计一些活动,因为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主任工作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的载体。我们班的活动主要是三年的设计贯穿于始终,也有个别的活动是临时设计借题发挥。    一、有意识地设计三年连续性的班级活动    1.三年三个与众不同的班会  不开那种虚假的只有一部分学生表演的班会,是我的一个信念。
班会背景:  作为小学高年级教师,我常常发现有学生偷偷吸烟。为何学生会过早地进入“烟的世界”?吸烟行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机?也许我们更应该聆听花季少年心中的声音。  班会过程:  第一步:导出班会主题  辅导员讲话: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的作文《假如我吸烟了,那是因为……》,同学们写得都不错,特别是有个别男同学,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从中选了几篇,以匿名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请我们今天活动的主
【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生必学的一门科目,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实现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基于思维建模的概念学习过程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现状。教师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帮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维建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其更加高效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维建模;概念学习;小学科学
编者按:终身教育理念的系统表述,始于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随后由富尔主持撰写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又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进全球人的视野,从而与终身教育一起,为世界构筑起崭新的教育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体系——在这方面,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北京市西城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实施了“社区教育十百千工程”,首创了市民终身学习积分卡、市民学习周、“社区教育学
【摘要】美术学科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美术课程的设计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挥,以及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各校应以生为本,瞄准课堂深度对话,进一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创新思维;课程设计;小学美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