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与牛打了20多年的交道,曾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世界首例玻璃化冷冻的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犊牛、世界首例抗疯牛病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及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自繁殖后代,是闻名全国的克隆牛技术专家。
她主动离开城市扎根农村,不做市民做“村民”,不住洋楼住牛棚,为的就是让她研究出的克隆牛技术造福社会,让百姓分享到科技进步的福祉。如今她早已成为当地百姓致富路上的贴心人,是感动当地的十佳人物。日前,她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她就是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董雅娟。
培养“中国造”的世界级肉牛
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作为全国知名的克隆牛技术专家,董雅娟的“第一学历”竟然只是中专。然而,这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黑龙江兽医畜牧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凭着一股对科研的热情,怀着培育我国自己高档肉牛的目标,一步步成长为今天闻名全国的专家。
兽医畜牧学校毕业后,董雅娟与丈夫柏学进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从事胚胎移植研究工作。1996年,黑龙江省选拔优秀科技工作者去国外培训,经过层层选拔,董雅娟和柏学进获得了这样一个机会,来到了曾有过合作的世界著名胚胎学专家铃木达行所在的日本山口大学,做兽医学科的高级访问学者。半年后,董雅娟和丈夫如约回到了黑龙江。
学习世界先进的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是董雅娟不曾放弃的渴望。不久后,董雅娟再度赴日本,成为铃木达行教授的研究生,一年后,考取博士。
2000年,留学归国的董雅娟与丈夫一起作为高级人才被招聘到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学校为他们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体细胞克隆牛的研究上,整天泡在实验室和气味难闻、蚊蝇成群的牛舍里。在原来研究基础上,一遍遍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实验,在实验室呆到凌晨两三点是经常的事,其中的枯燥和呆板非常人所能忍受。在她全身心的投入与付出下,一项项填补国内空白、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在这里陆续诞生了。
2001年11月3日,董雅娟37岁那年,在她的主持研究下,我国首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降生。11月6日,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双双”降生。2003年10月8日,世界首例玻璃化超快速冷冻保存的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蓓蓓”在莱阳农学院降生。2003年10月29日、31日,中国体细胞克隆牛首例和第二例自体繁殖后代“健健”和“壮壮”也在董雅娟和柏学进的研究主持下成功降生。
当“蓓蓓”成功诞生时,董雅娟与丈夫相拥而泣。因为这头犊牛的诞生证明体细胞克隆牛具有正常的超数排卵能力和抵抗外界因素影响的能力,这进一步确立了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而她发明的玻璃化超快速冷冻技术,不仅最快速、最简洁,而且成本很低,有利于迅速普及到普通百姓家庭,有了这一技术的支撑,短时间内培育出初具规模的良种牛群就有了可能,从而一举突破了影响克隆牛规模化养殖成本和数量的两大瓶颈。
董雅娟以令人感动的著着和付出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两个中国第一,离她培育中国高档肉牛品种的目标越走越近。
让科研成果化为经济果实
虽然成功克隆出了第一代、第二代优质高档克隆牛,具备了培养优质高档肉牛新品种的技术,但董雅娟清楚,真正把这一成果转化出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为了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能真正造福社会,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实惠,2004年,在克隆牛技术研究上已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取得丰硕成果的董雅娟,做出了一件让很多人惊讶的事情。这位闻名全国的大学教授竟然来到远在山东淄博高青县的一个落后的小村庄,创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以公司的模式推进高档肉牛繁育与产业开发。
面对很多人的质疑与不解,董雅娟没有丝毫的动摇,因为这绝不是她一时头脑发热的决定,早在克隆技术研究成功时,她就已经在思考成果的出路问题:“虽然成功克隆出了第一代、并繁育出优质高档克隆牛后代,具备了培养优质高档肉牛新品种的技术,但真正要把这一成果转化出来,把高档牛肉端到老百姓的餐桌上,任重而道远。”
如何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完美地转化为社会的生产力?这是董雅娟最关心的问题。对她而言,科学研究的成功只是第一步,让自己的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百姓手里的“成果”,才是科研的真正成功。
高青是农业大县,也是淄博市唯一的沿黄县,工业相对开发不足,农业产值最高时占GDP的一半以上。因为粮食和秸秆充足,高青农民一直有养牛传统,是全国秸秆养牛的示范县。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董雅娟看到了推动自己科研成果在当地落地开花转化为生产力的希望。更让她高兴的是,当地县政府也非常期待通过高科技升级改造当地的黄牛,繁育高档优质肉牛,推动当地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于是,不顾条件有多艰苦,工作有多困难,董雅娟与丈夫柏学进毅然决然地带着“克隆牛改良高档肉牛”项目,来到远离高青县城30多里的黑里寨镇仁里村,成为当地村里学历最高的“教授村民”,开始了他们的“二次创业”,切实感受了一番实验室外的另一种艰辛。
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到高青,虽然当地政府十分欢迎,但百姓却像看待怪物一样坚决拒绝了他们。他们只好一个村一个村地去说服,但却是一个村一个村地碰冷钉子。他们最终进驻的黑里寨镇的仁里村是他们换的第4个村子。
公司2004年9月28日注册,2005年1月9日,办公室和1栋牛舍建成,董雅娟就和丈夫搬进了当时连墙皮也没抹上,四下透风的办公室。条件的巨大落差,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反而更激发了他们忘我的工作热情。
2006年4月7日,他们培育的我国第三代体细胞克隆牛后代“黑妞”在黑里寨镇仁里村农户孙玉俭家中成功降生。“黑妞”降生后,按照事先约定,农户孙玉俭在家中饲喂一个月后,公司以每头2000元的价格回收,是过去同龄普通犊牛几倍的价钱!这让仁里村的农民们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更大的意义在于,体细胞克隆牛第三代“借腹”普通农户的黄牛成功降生,证明了优质肉用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产业化的可行性,“克隆牛技术的研究”科研成果就此开始步入让农民获得经济效益的产业化阶段,许多农户也从此看到了致富的良机。
科技让当地旧貌换新颜
趁着“黑妞”降生让农户看到致富机会的时机,董雅娟“趁热打铁”,在加强对农民宣传科技知识的同时,加大惠民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百姓分享到高科技成果带来的实惠。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的产业模式,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档优质肉牛繁育—育肥—屠宰加工—销售的产业化链条,形成了一整套产业化推广机制。在这条产业链中农民通过人工授精繁殖一头高档肉牛,达到6月龄后公司按每公斤24元收购,养殖户每头牛可获得纯收入3000元,多增收1500元。同时,委托养殖户育肥高档肉牛24个月,养殖户每头育肥牛可获得纯收入8000元左右。
与此同时,董雅娟继续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2007年,董雅娟主持承担了山东省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转化重大专项——“优质肉牛新种质培育及产业开发”项目,2009年通过了国内权威专家的鉴定验收,在国内首次培育出优质肉牛新种质布莱凯特山东黑牛,肉质达到国际牛肉等级A3级标准,可和日本和牛相媲美。
董雅娟的科研成果对当地百姓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高青打造了全新的养殖产业链:公司负责冻精生产,农民分别进行专业化孕育和育肥,公司回收犊牛和育肥牛,这大大加了快新品种繁育速度,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当年那个在以前连村干部都选不出来的仁里村,也因为董雅娟带来的高科技而焕发了新的活力:路修上了,路灯也有了,全村都用上了沼气,过去的落后村变成了低碳、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永远前进的“小黑牛”
当初进村时,董雅娟将基地取名小黑牛牧业公司,后来,为了进军国际市场,她又起了个洋名“布莱凯特”,翻译过来还是“小黑牛”。其实董雅娟的小黑牛个个膘肥体壮,长的一点都不小,体重达1000公斤左右。如今其养殖规模也迅速扩大,当年的小黑牛公司已培育优质肉牛25000余头,直接带动3万农户,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进行高档肉牛养殖。
有人就向董雅娟提议,可以将“小”字去掉了,然而,董雅娟却自有她的一番道理。“小”表明的是我们的一种态度,那就是我们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需要不断地前进和成长、壮大。
名字小,董雅娟发展高档肉牛产业的志向却从来没小过,已被列为山东省“十二五”农业领域五大振兴产业、科技部“十二五”农村领域首批重大预备项目、科技部科研成果转化资金重大专项的10万头优质布莱凯特山东黑牛开发项目,是她目前的重大课题。这一项目的开发,前端能够培育高档肉牛和育肥,后端可以进行精细加工以及生产有机肥和生物制品,形成以低碳和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大农业结构,既能让当地30万农民增收致富,又确保高青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据统计,仅在饲养环节,就能实现产值60亿元,利润30亿元,使30万高青农民人均增加1万元纯收入,再加上消耗掉的50万亩秸秆、沼气发电等,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加令人期待。
她计划在2~3年内让公司上市,吸引社会资金来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打造中国高档肉牛牛种品牌和牛肉品牌,让小黑牛早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她主动离开城市扎根农村,不做市民做“村民”,不住洋楼住牛棚,为的就是让她研究出的克隆牛技术造福社会,让百姓分享到科技进步的福祉。如今她早已成为当地百姓致富路上的贴心人,是感动当地的十佳人物。日前,她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她就是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董雅娟。
培养“中国造”的世界级肉牛
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作为全国知名的克隆牛技术专家,董雅娟的“第一学历”竟然只是中专。然而,这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黑龙江兽医畜牧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凭着一股对科研的热情,怀着培育我国自己高档肉牛的目标,一步步成长为今天闻名全国的专家。
兽医畜牧学校毕业后,董雅娟与丈夫柏学进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从事胚胎移植研究工作。1996年,黑龙江省选拔优秀科技工作者去国外培训,经过层层选拔,董雅娟和柏学进获得了这样一个机会,来到了曾有过合作的世界著名胚胎学专家铃木达行所在的日本山口大学,做兽医学科的高级访问学者。半年后,董雅娟和丈夫如约回到了黑龙江。
学习世界先进的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是董雅娟不曾放弃的渴望。不久后,董雅娟再度赴日本,成为铃木达行教授的研究生,一年后,考取博士。
2000年,留学归国的董雅娟与丈夫一起作为高级人才被招聘到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学校为他们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体细胞克隆牛的研究上,整天泡在实验室和气味难闻、蚊蝇成群的牛舍里。在原来研究基础上,一遍遍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实验,在实验室呆到凌晨两三点是经常的事,其中的枯燥和呆板非常人所能忍受。在她全身心的投入与付出下,一项项填补国内空白、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在这里陆续诞生了。
2001年11月3日,董雅娟37岁那年,在她的主持研究下,我国首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降生。11月6日,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双双”降生。2003年10月8日,世界首例玻璃化超快速冷冻保存的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蓓蓓”在莱阳农学院降生。2003年10月29日、31日,中国体细胞克隆牛首例和第二例自体繁殖后代“健健”和“壮壮”也在董雅娟和柏学进的研究主持下成功降生。
当“蓓蓓”成功诞生时,董雅娟与丈夫相拥而泣。因为这头犊牛的诞生证明体细胞克隆牛具有正常的超数排卵能力和抵抗外界因素影响的能力,这进一步确立了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而她发明的玻璃化超快速冷冻技术,不仅最快速、最简洁,而且成本很低,有利于迅速普及到普通百姓家庭,有了这一技术的支撑,短时间内培育出初具规模的良种牛群就有了可能,从而一举突破了影响克隆牛规模化养殖成本和数量的两大瓶颈。
董雅娟以令人感动的著着和付出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两个中国第一,离她培育中国高档肉牛品种的目标越走越近。
让科研成果化为经济果实
虽然成功克隆出了第一代、第二代优质高档克隆牛,具备了培养优质高档肉牛新品种的技术,但董雅娟清楚,真正把这一成果转化出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为了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能真正造福社会,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实惠,2004年,在克隆牛技术研究上已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取得丰硕成果的董雅娟,做出了一件让很多人惊讶的事情。这位闻名全国的大学教授竟然来到远在山东淄博高青县的一个落后的小村庄,创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以公司的模式推进高档肉牛繁育与产业开发。
面对很多人的质疑与不解,董雅娟没有丝毫的动摇,因为这绝不是她一时头脑发热的决定,早在克隆技术研究成功时,她就已经在思考成果的出路问题:“虽然成功克隆出了第一代、并繁育出优质高档克隆牛后代,具备了培养优质高档肉牛新品种的技术,但真正要把这一成果转化出来,把高档牛肉端到老百姓的餐桌上,任重而道远。”
如何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完美地转化为社会的生产力?这是董雅娟最关心的问题。对她而言,科学研究的成功只是第一步,让自己的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百姓手里的“成果”,才是科研的真正成功。
高青是农业大县,也是淄博市唯一的沿黄县,工业相对开发不足,农业产值最高时占GDP的一半以上。因为粮食和秸秆充足,高青农民一直有养牛传统,是全国秸秆养牛的示范县。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董雅娟看到了推动自己科研成果在当地落地开花转化为生产力的希望。更让她高兴的是,当地县政府也非常期待通过高科技升级改造当地的黄牛,繁育高档优质肉牛,推动当地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于是,不顾条件有多艰苦,工作有多困难,董雅娟与丈夫柏学进毅然决然地带着“克隆牛改良高档肉牛”项目,来到远离高青县城30多里的黑里寨镇仁里村,成为当地村里学历最高的“教授村民”,开始了他们的“二次创业”,切实感受了一番实验室外的另一种艰辛。
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到高青,虽然当地政府十分欢迎,但百姓却像看待怪物一样坚决拒绝了他们。他们只好一个村一个村地去说服,但却是一个村一个村地碰冷钉子。他们最终进驻的黑里寨镇的仁里村是他们换的第4个村子。
公司2004年9月28日注册,2005年1月9日,办公室和1栋牛舍建成,董雅娟就和丈夫搬进了当时连墙皮也没抹上,四下透风的办公室。条件的巨大落差,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反而更激发了他们忘我的工作热情。
2006年4月7日,他们培育的我国第三代体细胞克隆牛后代“黑妞”在黑里寨镇仁里村农户孙玉俭家中成功降生。“黑妞”降生后,按照事先约定,农户孙玉俭在家中饲喂一个月后,公司以每头2000元的价格回收,是过去同龄普通犊牛几倍的价钱!这让仁里村的农民们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更大的意义在于,体细胞克隆牛第三代“借腹”普通农户的黄牛成功降生,证明了优质肉用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产业化的可行性,“克隆牛技术的研究”科研成果就此开始步入让农民获得经济效益的产业化阶段,许多农户也从此看到了致富的良机。
科技让当地旧貌换新颜
趁着“黑妞”降生让农户看到致富机会的时机,董雅娟“趁热打铁”,在加强对农民宣传科技知识的同时,加大惠民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百姓分享到高科技成果带来的实惠。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的产业模式,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档优质肉牛繁育—育肥—屠宰加工—销售的产业化链条,形成了一整套产业化推广机制。在这条产业链中农民通过人工授精繁殖一头高档肉牛,达到6月龄后公司按每公斤24元收购,养殖户每头牛可获得纯收入3000元,多增收1500元。同时,委托养殖户育肥高档肉牛24个月,养殖户每头育肥牛可获得纯收入8000元左右。
与此同时,董雅娟继续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2007年,董雅娟主持承担了山东省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转化重大专项——“优质肉牛新种质培育及产业开发”项目,2009年通过了国内权威专家的鉴定验收,在国内首次培育出优质肉牛新种质布莱凯特山东黑牛,肉质达到国际牛肉等级A3级标准,可和日本和牛相媲美。
董雅娟的科研成果对当地百姓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高青打造了全新的养殖产业链:公司负责冻精生产,农民分别进行专业化孕育和育肥,公司回收犊牛和育肥牛,这大大加了快新品种繁育速度,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当年那个在以前连村干部都选不出来的仁里村,也因为董雅娟带来的高科技而焕发了新的活力:路修上了,路灯也有了,全村都用上了沼气,过去的落后村变成了低碳、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永远前进的“小黑牛”
当初进村时,董雅娟将基地取名小黑牛牧业公司,后来,为了进军国际市场,她又起了个洋名“布莱凯特”,翻译过来还是“小黑牛”。其实董雅娟的小黑牛个个膘肥体壮,长的一点都不小,体重达1000公斤左右。如今其养殖规模也迅速扩大,当年的小黑牛公司已培育优质肉牛25000余头,直接带动3万农户,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进行高档肉牛养殖。
有人就向董雅娟提议,可以将“小”字去掉了,然而,董雅娟却自有她的一番道理。“小”表明的是我们的一种态度,那就是我们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需要不断地前进和成长、壮大。
名字小,董雅娟发展高档肉牛产业的志向却从来没小过,已被列为山东省“十二五”农业领域五大振兴产业、科技部“十二五”农村领域首批重大预备项目、科技部科研成果转化资金重大专项的10万头优质布莱凯特山东黑牛开发项目,是她目前的重大课题。这一项目的开发,前端能够培育高档肉牛和育肥,后端可以进行精细加工以及生产有机肥和生物制品,形成以低碳和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大农业结构,既能让当地30万农民增收致富,又确保高青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据统计,仅在饲养环节,就能实现产值60亿元,利润30亿元,使30万高青农民人均增加1万元纯收入,再加上消耗掉的50万亩秸秆、沼气发电等,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加令人期待。
她计划在2~3年内让公司上市,吸引社会资金来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打造中国高档肉牛牛种品牌和牛肉品牌,让小黑牛早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