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ing_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人才的特征,通过对在《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教学模式与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建立以感知-实践-认知为教学模式,即PPC教学模式,采用“一绘二摹三做四理解五总结”的教学步骤,探讨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通过对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为完善教学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国建筑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8-0132-0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ims at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carries out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combining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the teaching mode of perception-practice-cognition, namely PPC teaching mod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teaching steps of first drawing, second copy, third exercises, fourth comprehension and fifth summary" are adopted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of the cours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s after the teaching reform, the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establishing a more perfect course system of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Keywords: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eaching reform; applied talents; teaching mode
  一、概述
  中国建筑史为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与核心课,在建筑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教育的进步与学科发展,办学方针与教学手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针的本科院校,传统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因此,需要运用现代化教學技术,适应现代大学本科教育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以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1]。
  二、建筑学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和其他人才相比,属于一种中间人才,既有一般人才应具有的理论知识,同时要面向现场操作过程,又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技能,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2]。而建筑学应用人才与一般应用型人才又有所不同,建筑设计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更应注重知识、实践与创新思维的结合。
  三、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中国建筑史》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但该门课程理论性强,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涵盖历史、政治、文化、民族、宗教、专业技术等各种知识,综合而深厚。传统教学方式的授课形式主要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语言与图像的传递。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干扰,这种被动接受的形式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缺乏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更为严峻的是由于西方建筑教育体系与建筑理念的影响,学生在思想意识里对中国建筑史的作用与地位的认知逐渐下降。所以顺应时代与客观规律,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学生对于建筑史的兴趣与认知,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建筑人才,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补充新鲜血液。
  我院《中国建筑史》课程开课学期在第四学期,48学时,授课对象为大二下半学期的建筑学学生,所讲课程内容以古代建筑史为主。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入手,逐步深入研究古代社会、城市建设与建筑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概括总结至今仍然有价值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和传统建造技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学生发现建筑发展所蕴含的本质规律与影响要素,为以后建筑学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与启迪思维的作用。
  四、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
  (一)PPC模式的构建
  鉴于中国建筑史课程存在的问题,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以学生为核心,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殊课程模式(PPC),即感知(perception)+实践(practice)+认知(cognitive)。将教学分为感知-动手-认知三个层次,结合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对于建筑史有初步了解,配合内容加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手脑并用,融入教学环境。通过理论与实践达到第三个层次认知层次。此时学生对于中国建筑史将会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二)教学改革
  1. 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建筑类型及内容丰富,在有限的课时内则显得时间紧任务重。多媒体教学是当下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完善的教学课件,能充分地利用多媒体便捷、多手段表现、信息量大等特点[3]。
  在中国建筑史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照个人的理解,融合文化、政治、艺术各方面的知识,把历史当做一个故事去讲授,把经典案例与历史兴衰、人性发展充分结合。体会建筑意匠,呈现出建筑历史故事的跌宕起伏[4]。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完成一些建筑构件的动画演示,再辅助于模型讲解,那么学生对建筑构件的认识自然更为清晰深刻。再结合内容建立中国建筑史题库,在每章小结时运用题库进行章节总结与回顾,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对理论内容进行改革之后,在实践教学方面,根据PPC模式,设立“一画二写三做四理解五总结”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实现由感知到实践最后到认知的过程。
  其中“一绘”为第一步,即运用手绘,学生自行选择古代建筑进行临摹。在讲到绪论这一章节的时候,布置手绘任务,通过表相的临摹,既锻炼了学生的手绘能力,也能够通过手、脑、眼并用,初步感知古代建筑的造型、颜色、构成与历史,让学生第一次主动去搜索、接触、了解古代建筑。通过进行“一绘”的尝试,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每个人都临摹了一个古代建筑(见图1),通过课上展示的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认识更多的古建筑,也是通过这简单的方式带领他们进入到古建筑的世界。
  “二摹”为第二步。在讲到城市建设这一章节的时候,让学生对城市布局进行临摹并进行标注(见图2)。在宫殿建筑这一章时,让学生临摹故宫部分的平面图(见图3)。在园林与风景建设这一章节让学生对著名园林的平面图进行临摹与标注(见图4)。通过临摹平面图并标注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记住并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布局与空间构成,感受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魅力,使得对于建筑的感知程度逐渐加深。
  “三作”为实践步骤的第一步,即通过实地测绘古建筑及其构建,制作相应模型。此时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绘画与临摹的练习,对于建筑史的感知塑造程序已经完成,初步对中国建筑史有所了解,下一步是要加深实践动手能力。
  结合学校地域优势,丰富学生实践活动,打造有特色的建筑学应用技术人才。学院组织学生去北京故宫进行实地参观与测绘(见图5-6)。不仅能够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发扬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建筑技艺。
  在故宫测绘结束后,学生进行了对测绘的模型制作(见图7-8)。通过对故宫的参观、测绘与模型制作的手段,增强对建筑多维度的认知,对古建筑的比例、尺度、色彩、质感、所处环境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认知,将课程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在了解建筑的空间组合、构件搭接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了解地方传统文化,塑造民族自信心的最好方式。此时学生对于中国建筑史有了更真实的理解,学习兴趣也更加高昂。
  “四理解”开展学研互动,布置小论文,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进行完成。老师担任着指导作用。通过小论文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综合了之前的理论与实践所学,既完善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又从单一方向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调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加深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理解,实现了学生对建筑史的一次升华。
  “五总结”在最后一堂课,教师组织了学生对于中国建筑的反思,在反思中学生再一次回顾中国建筑史的发展与成就。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中华文化的精妙、了解建筑的本质、体会建筑师的匠心,并且也为了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典建筑的兴趣,中国建筑史最后一步骤,通过以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体会中国建筑史,明白中国建筑的意义与内涵(见图9)。
  辩论题目为:你认为在未来的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是应该继续发展现代建筑,还是挖掘中国古典建筑?
  学生分为两组,正方与反方双方各派出4位代表根据自己的辩题进行辩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最后反方:发展中国古典建筑胜出。通过特色辩论赛推进了专业特色的建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推进了教学改革,使学生更深层次的去理解中国建筑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辨能力、创造能力、逻辑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及分析
  学生期末成绩是判定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期末考核形式为开卷考试。本课程总成绩以“一绘二摹三做四理解五总结”的教学步骤与期末考试成绩结合的方式。具体算法,总成绩=期末成绩(100分)*70%+手绘成绩(5分)+临摹成绩(5分)+模型成绩(10分)+期中考试成绩(10分)。考核形式丰富,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避免了以期末考试成绩定胜负的情况。并且制定了反馈机制,在成绩公布后,发布了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共发放60分,有效收回60分。主要从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内容与成绩判定合理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综上两个表格的结果显示,在进行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之后对于中国建筑史课程较为感兴趣的人数明显增多由51.67%上升到86.67%。对于课程课时安排有50%同学觉得不合理。83.33%的同学对于课程形式表示较高的认可,85%的同学对上课内容表示较高的认可。在所有教学方法中临摹建筑、视频教学、建筑模型制作、上课讲授占据前4的位置,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对于最后的成绩评定有80%的同学认为很合理。在个人建议中,学生也各抒己见,从自己角度提出了个人建议。例如对视频的播放时间与内容的建议;增加案例分析;增加实践地点等建议。
  根据教学效果与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进行改革。完善学时与课程的体系建设;保留临摹建筑、视频教学、建筑模型制作的教学方法,继续开展其它教学方法的设立;对于理论教学进行完善,继续丰富知识,增加案例教学,并于其它课程进行结合组建建筑史+设计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用于实践。对于学时较少的问题,将会在19级新培养方案制定的时候就此问题进行反馈。
  六、结束语
  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重新审视建筑史课程的地位与培养方向。从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建立以感知-实践-认知为教学模式,即PPC教学模式,采用“一绘二摹三做四理解五总结”的教学步骤,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建筑史知识时有一定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强调在探索过程中接受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完善教学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国建筑史课程体系,更深刻的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点与魅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晓红.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外建筑,2016(02):81-82.
  [2]韩秀华.感知与认知——《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研究[A].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挑战与机遇:探索网络时代的建筑历史教学之路——2015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5:2.
  [3]魏守凤.基于A+T·CDIO的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改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24(02):89-92.
  [4]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91-193.
  [5]陈华,张萍.中国建筑史课程实践与应用性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8(24):133-135.
  [6]孔德静,王鹤.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城鄉规划专业建筑历史课程转变[J].才智,2016(15):150.
  [7]陈惟.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培养中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J].华中建筑,2008(07):209-210.
其他文献
"生态旅游"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和实践.多年来,其教学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但其课堂教学质量仍然不佳.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
目的了解农业人群女性宫颈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的经济负担变化趋势,以期为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及农村地区女性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兰州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交互方式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内在的教育调节,旨在养成大学生外在的网络行为自觉。本文在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网络
结合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介绍了长输管线的站场、阀室及站内管网的焊接重要性。同时介绍了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站场焊接工作要点、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并且重点分析了站场焊接
记者从中石油管道建设新疆项目部了解到:2008年12月29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再传捷报,新疆段管道焊接完成1008公里,焊接检测一次合格率达99.2%,提前6天完成今年任务。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岭南地区的民俗体育企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方式进行研究,关注岭南地区民俗体育企业发展的效率和影响因素,为体育企业创新发展
随着国开学习网师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如何提升网上教学效果,保障网上教学质量,是当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开学习网实际,对国开学习网师生交互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提
通过对NBC系列CO2气保焊机电流检测、电流反馈电路的分析与改进,提高了原机的可靠性与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焊机一致性大大提高,电流检测、反馈机制更加合理、可靠和完善。
为进一步了解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体教融合"的现状,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漳州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漳州以"二集中
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不仅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价值观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而且极易引发其偏差行为,甚至导致其走向犯罪。文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