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溯源与现实探索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9207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何以可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深入考察俄国公社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及其条件。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對落后国家率先革命的合理性、迂回过渡策略及利用资本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师承马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实现了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何以可能”的最新回答。
  关键词:落后国家;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具有合理性?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曾引发极大争论,肯定论者如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否定论者如普列汉诺夫、考茨基、苏汉诺夫认为俄国不具备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十月革命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就如“早产儿”般无法存活太久。为更好地弄清这个歧见颇多的理论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寻找答案。
  一、理论缘起: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建构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因而社会主义革命将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一切“文明国家”,至少是英、美、法、德中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但与此同时,他也从不否认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在其晚年将研究视野转向东方国家后,马克思得出了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从而实现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设想。
  (一)逻辑起点:“农村公社”所固有的二重性
  “农村公社”的二重性问题是马克思“跨越论”的逻辑起点。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马克思将“农村公社”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三点:割断狭隘的血缘联系、房屋和园地私有化、耕地由小农经营且产品归私人所有。这种处于过渡阶段的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即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性质。他在复信三稿中进一步分析,一方面农村公社自身所固有的二重性使其得以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动产的逐步积累破坏了经济与社会的平等,推动了私人占有对象的不断泛化,这种生产资料公私夹杂的所有制形式可能成为公社解体的根源。据此,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前途命运问题做出了回答:从公有制过渡到私有制并非农村公社的必经之路,其所固有的二重性为它提供了两种可能的选择,“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1]824,它的具体走向则由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
  (二)科学预测: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俄国公社如若可以大力发展土地公有制、消灭内附的私有制因素,那么“它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制度的直接出发点,不必自杀就可以获得新的生命”[1]830。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如下:在有利条件方面,俄国当时的土地公有制形式和农民劳动组合习惯有助于促进小地块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在经济改造需要方面,由于此前对农民的无止境压迫造成土地贫瘠不堪,规模较大的合作劳动方式成为应对衰竭地力的必然选择;在物质改造条件方面,“农村公社”与资本主义生产同处于一个历史阶段,因而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亦即劳动者免于经受雇佣的境遇、社会免于遭受不可避免的致命危机,而享有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因此,俄国具备超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完整阶段,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
  (三)必要条件:俄国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互为补充
  马克思认为俄国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在理论上有其可能性,但是要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还需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其一,必须依靠俄国革命。基于“农村公社”固有二重性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公社同时面临着焕发新生与衰败灭亡两种前途命运,加之当时政府和“社会新栋梁”的人为蹂躏,公社正逐步走向衰亡。他进一步指出,唯有俄国革命方能打破人为的破坏性影响,扭转俄国公社衰败的危险境况。其二,跨越“卡夫丁峡谷”从可能性构想向现实性实践转化,还需要俄国革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互为补充。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2]379他们始终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爆发,当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后,将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提供积极的榜样和有力的支持。
  总之,马克思晚年曾对俄国公社的前景和命运展开阐述,并审慎地论证了俄国“农村公社”具备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但要真正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还需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为俄国提供积极援助为前提,以俄国充分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为条件。
  二、理论承继: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探索是弥足珍贵的,但由于时代所限,他终其一生都未能看到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获得成功。列宁则与之不同,他在领导俄国向社会主义迈进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成功探索出一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一)落后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合理性
  十月革命前后,普列汉诺夫、考茨基、苏汉诺夫等人曾否定俄国无产阶级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夺权政权的做法,他们认为俄国并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客观经济前提,即便动用政治力量也注定难以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为驳斥反对派对十月革命的责难,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指出“唯生产力决定论者”完全误解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经济因素从来不是决定革命能否发生的唯一条件或决定性力量。俄国当时具有极为特殊的革命形势,即俄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使其革命条件获得发展、工农阶级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革命主客观条件已然具备的情况下继续恪守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实则是不要革命的表现。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3]776,此时不妨转换“先发展生产力后变革上层建筑”的思路,将俄国的革命顺序进行颠倒,即先依靠暴力革命夺权,继而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先革命,后建设”的思想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全新思路。   (二)落后国家要采用迂回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经历了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转向。1918年春,列宁也曾依循马克思针对西欧发达国家提出的“直接过渡”思想,实行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图通过强制的国家垄断制实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目标。但战争结束后,以贬值纸币与农民余粮的不等价交换触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意识到“直接过渡”形式在小农国家中根本行不通,开始转而实行“迂回过渡”的新经济政策。第一次“退却”体现为: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一定范围的流转自由即商品交换,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但由于“商品交换”不过是产品交换,流转自由始终未能克服交换的不等价性,最终自发地转向了自由买卖和现金交易。此时列宁意识到退得不够,于是从1921年开始了第二次“退却”:退到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力图通过充分调动商品、货币、市场等资本主义因素,利用合作社促成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结合。至此,列宁成功探索出一条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道路。
  (三)落后国家要合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1917年,列宁成功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人类历史新纪元相伴随的是新的时代之问: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据优势的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对此,列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富于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其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其一,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其二,高薪聘请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技術专家。其三,学习资产阶级的经营本领。其四,利用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和租赁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社会主义。
  总之,列宁超越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首发于西欧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落后国家率先进行革命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迂回过渡”理论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三、现实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沿着马克思、列宁的指引方向,对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的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了创造性探索,在总结歧路、弯路等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现实方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探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该论断的雏形源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纠正了以往指导思想上存在的超阶段认知,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的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4]252,该论断表征着共产主义由不完善到完善成熟要经历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国仍位于该阶段的起始期。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双重要义进行了系统阐释:“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5]9,该经典定义指明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此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地位、主要矛盾、基本特征、基本纲领、中心任务等相关阐述使之进一步丰富与深化。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方位,纠正了过去超阶段的理论误区与实践弯路,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可以跨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无法超越的道理。关于现实方位的判断可以在学术争论与现实实践中不断接近真理,但也必须承认当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判断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二)必然要求: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认为俄国可以不经资本主义制度而享有其积极成果,但他对于吸收什么、如何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并未展开论述。列宁认为要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经验,可以通过高薪聘请资产阶级专家、在合营公司开展竞赛,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社会主义。但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利用范围和途径的概括还是相对狭窄。
  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主题与中国国情实现了对这一思想的创新与超越。在利用资本主义的内容方面,主要涵盖经济上要充分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科技、经营和管理方法,大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上要学习西方某些人才管理办法,有选择地借鉴西方行政管理的方法和经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文化上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使其为我所用。在如何利用资本主义的途径概述上,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放的全球视野正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创造性地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以“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处理国家内部关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生产力发展、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与沿线各国的互利共赢。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拓展了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更为系统和完善的“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思想。
  (三)经济策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框架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社会主义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不复存在,至于过渡时期的落后国家应该实行何种所有制,他们并未做出详细论述。列宁填补了这一思想的空白,他清醒地认识到落后国家不能直接消灭资本主义,而是要退回至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才能为社会主义创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逻辑上继承了列宁的看法,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商品、市场等范畴的认识。
  早在1979年,陈云同志和李先念同志就指出单一计划经济的弊端,提出要在计划经济为主的基础上引入市场调节作为次要补充,这一思想后来被概括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不再使用“计划经济为主”的提法,而是将其表述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5]9,但此时市场经济的实行范围仍然是局部的。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同志突破局部实行市场经济的束缚,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6],从理论上为我国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基。据此,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此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个表述被沿用下来,直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其改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标志着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特点和内在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总的来说,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不断认识到:作为一个刚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脱身的落后国家,我国现阶段的物质生产和社会财富尚不足以支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运行,此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必要且合规律的。   (四)路径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自1949年以来,曾沿着迂回过渡的正确道路稳步前进,也曾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踏入急躁冒进的歧路。直至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但绝不能照搬照抄,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3这段精辟论述对过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做出科学总结,并向世人宣告中國未来的路径选择和建设目标是有别于以往一切形态的社会主义。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中再次强调,过去照搬苏联模式曾触发一系列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4]261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路径选择做了初步回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原则。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全党智慧、植根中国大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实现了路径选择的又一次创造性飞跃。倘若说我们过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苏联道路的机械复刻或模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意味着我国在路径选择上实现了对苏联道路的超越。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现了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何以可能”的现实回答。当然,在中国方案成就斐然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应在实践中继续思考:如何处理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将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创新中不断获得丰富与深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54.
其他文献
摘 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打造生态宜居之地、助推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以及帮助村民实现生活富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四川绵阳“两弹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竞争力不强、开发动力不足、历史价值传承不够的发展困境。有鉴于此,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多维价值开发、制定相应的开发规则机制、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为“两弹城”的开发利用重构了现实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
期刊
摘 要:李贽的“童心说”发源于阳明心学、王学左派和泰州学派,同时受到其他的一些思想影响。在李贽看来,童心是人的真心,而人的私欲也发源于此。宋明理学扭曲了人的童心,让人的私欲不能得到真实的表达。而基于“童心说”,人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是非观念。私欲与是非是李贽“童心说”的二重向度,而这两点则最终统一于李贽的“真心”这一个体主义伦理观。虽然不太彻底,但是这一观点对传统观念仍然有颠覆性,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
期刊
摘 要:阿格妮丝·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超越正义》一书中展现了自己强烈的东欧人道主义思想倾向。本文正是基于《超越正义》的文本研读,按照历史推进的逻辑顺序,以概念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静态的正义概念、动态的正义概念以及超越正义三者之间的发展流变,表达了对超越正义、良善生活的美好期待。本文也指出超越正义理论呈现出一种关乎个体道德抉择的审美乌托邦图式。面对后现代的生活困境
期刊
摘 要:20世纪20年代初卢卡奇写作并修改了《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并做了具体的阐释。尽管存在缺陷,但他强调了辩证法的重要性,提出了辩证法总体观的特征,以及勇于捍卫马克思主义正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5-002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质性分析方法扎根理论,对我国特色小镇建设进行了质性分析与研究,通过对中央及省级政府发布的特色小镇相关文件进行政策文本分析,借助Nvivo12软件提炼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三要素——战略目标、发展要求、保障措施。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将精力集中在保障措施和发展要求上,对战略目标的关注度较低。通过对战略目标的分析,指出战略目标关注度较低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产生区域差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选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洞察解决影响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宣告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公开宣布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广泛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启发无产阶级,提出建立广泛的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始终站在中国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以自身革命实践忠实践行《共产党宣言》精神。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建党初期;《共产党宣言》;
期刊
摘 要:《民法典》1073条吸收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2条,第一次在法律层面确定了亲子关系确定请求权,不再强调亲子鉴定在亲子关系认定中的特殊意义,但该规定仍难以解决代孕带来的亲子关系认定问题。我国采取禁止代孕立场,采用“二分法”原理,将代孕协议效力判断与代孕所生子女亲子关系认定相分离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在对代孕所生子女亲子关系的认定存在立法空白。本文以代孕为视角,比较域外代孕相关立法,认为在我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重心逐步向基层转移。社区工作者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业务精通、服务到位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队伍成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哈尔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研究内容,首先阐述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哈尔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
期刊
摘 要:地方历史文化的现代转型是社会转型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广府文化主要发祥地的肇庆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却没能很好地反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完成现代化转型已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肇庆历史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动因有:充分发挥广府文化显著优势和彰显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文化的内生力诉求自身在适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时能自我更新、不断自强;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精神的构建需要历史文化时代性创新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
期刊
摘 要:坐落于“中华诗词之乡”江宁区横溪街道龙乡双范旅游景区的南京乡间诗社,立足乡村,不断创新,把寻求空间发展、注重人才培育、策划特色活动、打造地方品牌等作为重点来抓,努力使之成为南京“文学之都”诗词社团的成功典范,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农村特色文化亮点。从南京乡间诗社的创建、发展到壮大历程来看,它彰显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精神主旨,顺应了天时、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