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闽台食品学会间的交流与展望

来源 :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ing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台湾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密切合作,努力搭建闽台食品科技与产业交流平台。2001年,在饶平凡理事长、黄椿鉴秘书长的带领下,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首次组团访问台湾,开启两学会互动的新起点。通过互相参加年会、共同举办会议、深入企业访问等形式,近5年来,互访交流人数超过200人次,交流主题报告30余场,签订两岸合作协议10多项。双方在增进学术交流的同时,也加深了两岸食品人的友谊。未来闽台食品学会将进一步探讨长效合作机制、搭建青年交流平台以及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助力两岸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一、新世纪互访,踏上交流新征程
  继2001年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访问台湾之后,2002年台湾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60多位台湾食品科技界、企业界知名人士参加在福州举办的“海峡两岸食品科学研究、开发及农副产品加工区研讨会”, 食品界同仁们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和经验分享,两岸高校、研究所还签订了《教学与科研合作协议》《农副产品技术推广培训合作协议》等。之后双方互访更为频繁,福建食品学会多次随福建省科协代表团访问台湾,随团拜访了台湾一些食品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如台湾协会(CAS)、台湾食品GMP发展协会、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等,并就科技社团的管理模式和经验、食品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如何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落地等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为闽台食品界未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互邀参加年会,科技交流上新台阶
  学术年会是闽台两地食品学会每年的重点学术活动,双方互邀嘉宾在学术年会上做主旨报告。2013年,台湾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谢至钏理事长、台湾食品产业发展协会詹岳林理事长、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兼企划主任简相堂应邀参,会并作精彩的专题演讲,他们分享了台湾食品产业经营转型的经验和案例、台湾食品工业每个阶段的特点、台湾食品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经历以及未来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建议食品产业应该注重品牌和通路的塑造以及持续追求创新落实自主管理。这些经验为大陆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
  为了促进福建烘焙食品的创新和发展,福建食品学会邀请台湾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卢训所长参加2014年学术年会,他在题为《烘培产业新思维——创新突破》的报告中指出,烘培糕点产业要发展就应注重创意与创新,烘培从业者还应做到设备计算机化,具备广告设计与营销能力,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提供良好服务,保证产品质量,保障市场渠道畅通及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同年,我会饶平凡理事长受邀参加台湾食品学会年会,并做了题为《推进食品科学,食品产业才有明天》的大会专题报告,他呼吁食品科学家们共同推进食品科学,真正解析食物的营养功能,明确食物怎样给人带来健康与愉悦,开发造福人类的食品技术。
  2016年,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前校长、国际保健营养学会(ISNFF)王进崑理事长出席福建食品学会主办的年会和“基于生物学研究的食品科学”高峰论坛,并做了题为《实证医学揭晓医食同源》的精彩报告,他提出实证医学是揭晓医食同源的利器,善用實证医学可以还原古老智慧的奥妙,可以证明食物确实是保健的最有效方法。
  三、共同举办会议,扩大闽台食品学会的影响
  2014年以来,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台湾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4次成功举办海峡科技专家论坛食品分会场和1次中国科协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交流会”,5次会议共计邀请了台湾嘉宾100多人次,做主题报告30余场。海峡科技专家论坛食品分会场的影响力从两岸扩大到海外食品界,2017年分会场吸引近300位代表参会。在这5次会议上,两岸食品人共同探讨了“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传统食品的现代化”“食品科学前沿”“聚焦食品——从安全到健康”等热点议题。
  在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针对两岸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从食品安全动力学、食品法规制度以及危机应对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探究,以期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达成共识。在海峡两岸传统食品现代化与食品安全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两岸传统食品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与创新和以及食品安全等议题,共同探讨如何将现代食品科技与传统技术相结合,挖掘和宣传中华传统美食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加速传统食品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海峡两岸食品科学前沿研讨会以“传统智慧引领现代科学”为主题,共同探讨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食品科学的发展与机遇,深入研究新食品生产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推动食品科学研究的进步。在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活动中,则重点就食品功能性研究、食品安全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交流,展现了两岸食品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采。在“海峡两岸食品健康研讨会”上,两岸代表以“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针对食药两用资源与功能食品、红曲与保健食品、食品加工技术等主题进行对话与沟通,共同探讨食品健康与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以保证民众健康。
  四、深入企业交流,推动会产学研合作
  近5年来,闽台食品学会组织的研讨会形式多样,除了大会报告,还组织参访企业、举办技术经验交流会以及签订合作协议等。专家们先后走访了莆田、武夷山、沙县、泉州、厦门、福州等地的企业,为地区食品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并与食品企业进行项目对接。
  在莆田,我会召开“闽台食品技术与管理交流会”,食品企业负责人就产品开发、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品牌塑造、食品安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提出问题,两岸专家们认真答疑,并建议莆田市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的优势资源,关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现代食品产业带动农产、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在武夷山,我会举办“海峡茶科学研讨会”,闽台茶学界和食品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为武夷岩茶的品质提升和产业化发展出谋献策,建议充分发挥闽台优势力量,为提高武夷岩茶的产品竞争力寻找关键技术和品质控制的关键点。两岸专家教授围绕武夷岩茶特质与产品开发、茶科学与健康、茶经济与行销、茶文化与茶道、茶安全、海峡两岸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方法之经验等展开讨论,会后还到茶园、茶厂参观和体验古老的制茶工艺。   在泉州,卢训所长访问了焙烤行业企业,介绍了世界谷类食品发展趋势、谷类食品产业化推广、台湾及大陆食品产业发展趋势等,参观了生产车间和研发部,并和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进行了座谈,就焙烤相关技术细节、行业发展方向、海峡两岸焙烤行业交流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鼓励企业融入地方元素,注重安全生产、研发创新,努力培育出更好、更强、更健康的焙烤产业。
  在沙县,我会举办了中华传统食品(沙县小吃)发展研讨会,海峽两岸4位食品行业专家分别以《台湾传统米食的优势化发展》《传统小吃的现代化与创新加值》《传统维新,幸福点心》《浅谈传统小吃连锁化的品牌经营》为题做了精彩的报告。通过研讨和实地调研,孙宝国院士对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四点意见:一要加强顶层设计;二要加强文化融合;三要解决风味、标准与安全问题;四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
  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为了推进和落实产学研合作,两岸科技和产业界签订了《武夷岩茶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品质控制合作研究》《传统料理量化工艺与配料标准化之研究》《闽台特色功能红曲菌的筛选与应用》等项目合作协议。为了促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与发展,台湾高校与大陆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定书或合作备忘录,约定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食品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
  五、深度合作,展望未来
  (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闽台食品学会各自优势,促进海峡两岸食品产业发展,双方在2014海峡科技专家论坛主会场上签订学术交流协议,明确定期互派专家讲学、互派人员进行短期进修培训、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交换学术数据和出版物等。在此基础上,未来应探讨闽台学会深度对接的通道和方式,除了学术交流,可以在两岸青年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往来创业就业等方面有效扩大闽台交流联系面,建立良好的联系互动机制,使双方合作常态化,以保障两岸食品领域的长期合作、交流、发展与共赢。
  (二)发挥地缘优势,构建青年交流平台
  两岸食品界的交流有非常好的基础,中华民族对食品的研究具有长期、特色鲜明的丰富积累,年轻一代应把前辈的交流传承下来,继续携手,共同面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共创宏伟的事业,这是两岸食品界青年学者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为青年人才搭建交流平台显得尤其重要,闽台食品学会将重点通过举办青年学术研讨会、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共享食品科技咨询、合力开展产业创新等,助力两岸年轻一代服务食品产业,让中华美食走向世界。
  (三)会产学研深度合作,助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闽台两岸有相同的饮食文化传统,共谋发展、合力开拓国际市场是两岸的共同企盼。科技创新将能更好地推动食品科技进步、专业人才培养,并更好地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持续性转型升级。产学研合作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加快食品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举措。
  学会作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平台,更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优势,为企业牵线搭桥,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物应用于企业,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加强科企对接合作与交流,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发展目标,助推两岸食品产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不但数量大幅增长,而且质量也不断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毋庸讳言,中国科技界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遗憾地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比如,论文撤稿、论文造假等事件层出不穷,简直可以说“乱花渐欲迷人眼”。  2017年4月20日(德国当地时间),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表撤稿声明,《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
期刊
[摘 要]葡萄是我国重要的水果种类之一,其产量和面积在世界水果中居于前列。该文通过介绍葡萄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葡萄病虫害的形势与需求,梳理了中国植物保护学会葡萄病虫害专业委员会的职责与定位,从建言献策、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葡萄病虫害专业委员会在保障葡萄产业健康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植物保护学会 葡萄 病虫害防控 专业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N2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烟台大学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科普志愿者的机会,采取登门求教、查阅资料、网上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对潍坊市科技馆的党建工作做了调查。调查人员深切感受到,只有不断创新党建带社建、党建带群建,党的基层建设才会更有活力,更加坚强,科普志愿服务才会落地生根。  [关键词]调研报告 科技馆 党建 科普志愿  窗口服务单位是服务民生的前沿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潍坊
期刊
[摘 要]随着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发生转变,其特征生动地反映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之间,同时对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治理理论背景下,从“多中心治理”视域探寻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具体路径,有利于构建起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局面,形成多元主体深度交融的体系与机制,从而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与量,有效化解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  [关键词]城市社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期刊
[摘 要]学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学会改革治理结构、治理方式和创新发展的实践为基础,探索建立学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运行的新模式,并对新时期构建学会新体制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制机制 学会创新 发展建议  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坚持“三性”“四服务”的工作原则,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 在建立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开
期刊
[摘 要]在国内行政力量驱动下,大量社区基金会作为社会基层治理的革新力量而在国内落地开花,但由于诞生逻辑和社会土壤、国情背景的不同,我国社区基金会以行政化力量驱动的发展路径很大程度上异于其始源地——美国,因此在本土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该文通过对社区基金会的调研,基于上海的实践,分析社区基金会在运作决策、资源整合、人员培养等方面的困难,并尝试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社会基
期刊
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省份,近年来充分发挥“五缘”优势和先行先试的前沿平台作用,广泛开展了海峡两岸人民交流,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多学科的交流合作格局,为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深化海峡两岸能源行业交流合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福建省电力咨询协会多年来与台湾电力同行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并于2017年在福建省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以举
期刊
[摘 要]在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改革的进程中,温州率先探索建立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清单制度。温州建立起来的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清单制度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也存在亟待完善的空间。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普遍推行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清单制度,需要构建完善的政府职能转移清单,需要大力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建立职能转移的财政联动机制,完善职能转移合同,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和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  [关键
期刊
[摘 要]辽宁省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机制和模式,引导学会主动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市场,推动形成学会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开创科技公共服务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格局。本文以辽宁省可再生能源学会为例,从承接科技成果评价的背景、工作模式及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学会在承接科技成果评价职能过程中的做法和实践。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福建与沿线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开展新南南合作的黄金时期。通过归纳福建“南南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基础,剖析合作的主要路径与成效,表明福建与沿线国家在农业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可持续发展、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开展了务实合作,并通过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促进技术转移“供”“需”衔接,扩大科技交流规模与层次,培育跨境科技合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