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度”是万物发展的规律,只要准确、正确地把握了“度”,事物就能适时、适地、适宜地发展。写作指导也应遵循“度”的规律,教师要确立“适‘度’才是最好”的目标意识,给学生最佳的写作空间,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中得到发展。“空间过大”,学生漫无边际,享受不到成功;“空间过小”,学生“画地为牢”,无个性,无创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教师写作指导最佳的“度”。
一、给足广度:学生可徜徉于生活的长河
学生习作时,生活中的任何话题、任何事物、任何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题材,通过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能写”、“好写”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第一步。
1、鼓励学生随意写。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培养人首先必须解放人,这也是作文的终极目标。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享有充分自由的思想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放出来,把学生从框框架架的指导课中放出来,把学生从教师思想的垄断中放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笔去抒写生活,不要过多地束缚学生,要引领学生“我手写我心”。
2、鼓励学生大胆写。全国小语专家崔峦说:“习作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敢写了,有了这份自信,他们会敞开心扉“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如三年级上册习作1“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习作,作文指导时教师要“放任”学生自选题材。如一小女生写了前几天爸妈厉害地吵架,妈妈还摔坏了电视机,她吓哭了。她把事情清楚地写下来了,写出了自己的心事,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文意清清楚楚。
二、甄别深度:学生可循序渐进地练写
深度,原意表示物体的深浅程度,这里指作文教学目标确定范围的宽窄、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质程度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写作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同的习作、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教学时要因人、因文、因情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既不要拔高,也不能降低,“好高骛远”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自信心,降低要求学生容易沾沾自喜、不易进步,所以习作中应力求每一次作文都让促进学生有点滴进步成为可能,确定好“目标”的度。如三年级和四年级都有“写自己的新发现”,但要求的“度”不同,教师需准确把握。三年级主要要求学会用一切感官观察身边的事物,“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写出来”,能成文即可;四年级主要要求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发现”,有重点,能写具体。若采取同一个“深度”组织教学,势必过难或过易,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一样“教无定法”,但前提是“教学有法,教学得法”。教学中同样需要教师钻研教材、钻研学生、钻研教法,把握好作文教学要求的“度”,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
三、有意细度:学生可觅到“成塔之沙”
1、重视“小练笔”。苏教版教材中,根据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相机安排了许多有价值的“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局部仿写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整篇表达能力,达到“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心雕龙》)的境界。如四年级下册课文“思考练习”中安排了用“来到……,只见……”(《三顾茅庐》)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以“迪拜街头风光”(《沙漠中的绿洲》)为题写一段话、抓住特点写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仿写生活中或电影电视中感人的场景(《天鹅的故事》)等7次片段练习。这些不同文体的“部件”,习作时须一一“精”写,“部件”过硬了,学生积少成多后,“组装”就容易了,文章整体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充足的保障。
2、重视修改。“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因而,文章写好后应引导学生“雕”,即多改。修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学生修改作文时,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强调自我修改与互相修改相结合。学生“互相修改”更值得提倡,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思维水平基本处于同一层面,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他们之间的交流容易接近,尤其是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方式有许多共识,便于文章的句通义明。
四、选择角度:学生可真情表意
1、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写出童心。明代文学家李贽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小学生身上的“童心”是真童心,是一种不带任何矫饰的自然流泻。教师只有尊重了童心、呵护了童心,作文“真情实感”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抓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潜在的水平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认为,童心就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应不遗余力、不加吝啬地把写作的主动权、自由权还给学生。如四年级上册习作7“记一件打动我们心灵的事”,要求学生正确观察图片,准确把握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打动心灵的“燕子情”。可当指导或交流结束后,学生可能会发现心中有着比这更打动自己心灵的场景,此时,教师应鼓励并提倡学生用真实的文字再现自己心灵中的场景,与别人分享那份感动。叶澜说:“以这样的态度(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去对待周围的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
2、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角度,写出新意。笔者的女儿读四年级,一次放学回来,她饶有兴趣地向我讲了班级上一件 “有趣”的事:老师布置围绕“我是什么样的孩子”为中心写一件事介绍自己,班上的一个男同学写他放学路上遇到一位盲人在点拐走路,忽然前面有个大坑,他来不及喊“停”,边急中生智跳下去趴在坑里当“桥”,盲人踩着他的背安全过去了。女儿讲完后哈哈大笑,问:“生活中有这事吗?”她的问题让我们教育者不得不反思。《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精神我们需要,时代也需要,但这个题材笔者的儿时就写了,甚至我们的爷辈们就写了,该“掉牙了”,虚假的话、落伍的事在学生心中不能产生共鸣。“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心雕龙》),学生应该从“新人物”(像地震小英雄林浩、体育明星姚明、家乡的劳模等)、“新事件”(像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最感动中国的十大事件”等)、“新风尚”(像当今倡导的关爱、和平、节约、环保意识等)中攫取题材反映新生活,用时代的精神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给足广度:学生可徜徉于生活的长河
学生习作时,生活中的任何话题、任何事物、任何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题材,通过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能写”、“好写”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第一步。
1、鼓励学生随意写。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培养人首先必须解放人,这也是作文的终极目标。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享有充分自由的思想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放出来,把学生从框框架架的指导课中放出来,把学生从教师思想的垄断中放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笔去抒写生活,不要过多地束缚学生,要引领学生“我手写我心”。
2、鼓励学生大胆写。全国小语专家崔峦说:“习作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敢写了,有了这份自信,他们会敞开心扉“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如三年级上册习作1“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习作,作文指导时教师要“放任”学生自选题材。如一小女生写了前几天爸妈厉害地吵架,妈妈还摔坏了电视机,她吓哭了。她把事情清楚地写下来了,写出了自己的心事,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文意清清楚楚。
二、甄别深度:学生可循序渐进地练写
深度,原意表示物体的深浅程度,这里指作文教学目标确定范围的宽窄、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质程度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写作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同的习作、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教学时要因人、因文、因情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既不要拔高,也不能降低,“好高骛远”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自信心,降低要求学生容易沾沾自喜、不易进步,所以习作中应力求每一次作文都让促进学生有点滴进步成为可能,确定好“目标”的度。如三年级和四年级都有“写自己的新发现”,但要求的“度”不同,教师需准确把握。三年级主要要求学会用一切感官观察身边的事物,“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写出来”,能成文即可;四年级主要要求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发现”,有重点,能写具体。若采取同一个“深度”组织教学,势必过难或过易,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一样“教无定法”,但前提是“教学有法,教学得法”。教学中同样需要教师钻研教材、钻研学生、钻研教法,把握好作文教学要求的“度”,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
三、有意细度:学生可觅到“成塔之沙”
1、重视“小练笔”。苏教版教材中,根据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相机安排了许多有价值的“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局部仿写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整篇表达能力,达到“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心雕龙》)的境界。如四年级下册课文“思考练习”中安排了用“来到……,只见……”(《三顾茅庐》)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以“迪拜街头风光”(《沙漠中的绿洲》)为题写一段话、抓住特点写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仿写生活中或电影电视中感人的场景(《天鹅的故事》)等7次片段练习。这些不同文体的“部件”,习作时须一一“精”写,“部件”过硬了,学生积少成多后,“组装”就容易了,文章整体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充足的保障。
2、重视修改。“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因而,文章写好后应引导学生“雕”,即多改。修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学生修改作文时,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强调自我修改与互相修改相结合。学生“互相修改”更值得提倡,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思维水平基本处于同一层面,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他们之间的交流容易接近,尤其是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方式有许多共识,便于文章的句通义明。
四、选择角度:学生可真情表意
1、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写出童心。明代文学家李贽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小学生身上的“童心”是真童心,是一种不带任何矫饰的自然流泻。教师只有尊重了童心、呵护了童心,作文“真情实感”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抓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潜在的水平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认为,童心就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应不遗余力、不加吝啬地把写作的主动权、自由权还给学生。如四年级上册习作7“记一件打动我们心灵的事”,要求学生正确观察图片,准确把握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打动心灵的“燕子情”。可当指导或交流结束后,学生可能会发现心中有着比这更打动自己心灵的场景,此时,教师应鼓励并提倡学生用真实的文字再现自己心灵中的场景,与别人分享那份感动。叶澜说:“以这样的态度(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去对待周围的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
2、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角度,写出新意。笔者的女儿读四年级,一次放学回来,她饶有兴趣地向我讲了班级上一件 “有趣”的事:老师布置围绕“我是什么样的孩子”为中心写一件事介绍自己,班上的一个男同学写他放学路上遇到一位盲人在点拐走路,忽然前面有个大坑,他来不及喊“停”,边急中生智跳下去趴在坑里当“桥”,盲人踩着他的背安全过去了。女儿讲完后哈哈大笑,问:“生活中有这事吗?”她的问题让我们教育者不得不反思。《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精神我们需要,时代也需要,但这个题材笔者的儿时就写了,甚至我们的爷辈们就写了,该“掉牙了”,虚假的话、落伍的事在学生心中不能产生共鸣。“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心雕龙》),学生应该从“新人物”(像地震小英雄林浩、体育明星姚明、家乡的劳模等)、“新事件”(像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最感动中国的十大事件”等)、“新风尚”(像当今倡导的关爱、和平、节约、环保意识等)中攫取题材反映新生活,用时代的精神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