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才是最好的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5987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度”是万物发展的规律,只要准确、正确地把握了“度”,事物就能适时、适地、适宜地发展。写作指导也应遵循“度”的规律,教师要确立“适‘度’才是最好”的目标意识,给学生最佳的写作空间,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中得到发展。“空间过大”,学生漫无边际,享受不到成功;“空间过小”,学生“画地为牢”,无个性,无创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教师写作指导最佳的“度”。
  一、给足广度:学生可徜徉于生活的长河
  学生习作时,生活中的任何话题、任何事物、任何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题材,通过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能写”、“好写”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第一步。
  1、鼓励学生随意写。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培养人首先必须解放人,这也是作文的终极目标。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享有充分自由的思想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放出来,把学生从框框架架的指导课中放出来,把学生从教师思想的垄断中放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笔去抒写生活,不要过多地束缚学生,要引领学生“我手写我心”。
  2、鼓励学生大胆写。全国小语专家崔峦说:“习作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敢写了,有了这份自信,他们会敞开心扉“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如三年级上册习作1“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习作,作文指导时教师要“放任”学生自选题材。如一小女生写了前几天爸妈厉害地吵架,妈妈还摔坏了电视机,她吓哭了。她把事情清楚地写下来了,写出了自己的心事,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文意清清楚楚。
  二、甄别深度:学生可循序渐进地练写
  深度,原意表示物体的深浅程度,这里指作文教学目标确定范围的宽窄、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质程度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写作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同的习作、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教学时要因人、因文、因情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既不要拔高,也不能降低,“好高骛远”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自信心,降低要求学生容易沾沾自喜、不易进步,所以习作中应力求每一次作文都让促进学生有点滴进步成为可能,确定好“目标”的度。如三年级和四年级都有“写自己的新发现”,但要求的“度”不同,教师需准确把握。三年级主要要求学会用一切感官观察身边的事物,“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写出来”,能成文即可;四年级主要要求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发现”,有重点,能写具体。若采取同一个“深度”组织教学,势必过难或过易,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一样“教无定法”,但前提是“教学有法,教学得法”。教学中同样需要教师钻研教材、钻研学生、钻研教法,把握好作文教学要求的“度”,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
  三、有意细度:学生可觅到“成塔之沙”
  1、重视“小练笔”。苏教版教材中,根据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相机安排了许多有价值的“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局部仿写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整篇表达能力,达到“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心雕龙》)的境界。如四年级下册课文“思考练习”中安排了用“来到……,只见……”(《三顾茅庐》)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以“迪拜街头风光”(《沙漠中的绿洲》)为题写一段话、抓住特点写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仿写生活中或电影电视中感人的场景(《天鹅的故事》)等7次片段练习。这些不同文体的“部件”,习作时须一一“精”写,“部件”过硬了,学生积少成多后,“组装”就容易了,文章整体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充足的保障。
  2、重视修改。“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因而,文章写好后应引导学生“雕”,即多改。修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学生修改作文时,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强调自我修改与互相修改相结合。学生“互相修改”更值得提倡,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思维水平基本处于同一层面,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他们之间的交流容易接近,尤其是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方式有许多共识,便于文章的句通义明。
  四、选择角度:学生可真情表意
  1、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写出童心。明代文学家李贽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小学生身上的“童心”是真童心,是一种不带任何矫饰的自然流泻。教师只有尊重了童心、呵护了童心,作文“真情实感”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抓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潜在的水平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认为,童心就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应不遗余力、不加吝啬地把写作的主动权、自由权还给学生。如四年级上册习作7“记一件打动我们心灵的事”,要求学生正确观察图片,准确把握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打动心灵的“燕子情”。可当指导或交流结束后,学生可能会发现心中有着比这更打动自己心灵的场景,此时,教师应鼓励并提倡学生用真实的文字再现自己心灵中的场景,与别人分享那份感动。叶澜说:“以这样的态度(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去对待周围的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
  2、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角度,写出新意。笔者的女儿读四年级,一次放学回来,她饶有兴趣地向我讲了班级上一件 “有趣”的事:老师布置围绕“我是什么样的孩子”为中心写一件事介绍自己,班上的一个男同学写他放学路上遇到一位盲人在点拐走路,忽然前面有个大坑,他来不及喊“停”,边急中生智跳下去趴在坑里当“桥”,盲人踩着他的背安全过去了。女儿讲完后哈哈大笑,问:“生活中有这事吗?”她的问题让我们教育者不得不反思。《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精神我们需要,时代也需要,但这个题材笔者的儿时就写了,甚至我们的爷辈们就写了,该“掉牙了”,虚假的话、落伍的事在学生心中不能产生共鸣。“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心雕龙》),学生应该从“新人物”(像地震小英雄林浩、体育明星姚明、家乡的劳模等)、“新事件”(像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最感动中国的十大事件”等)、“新风尚”(像当今倡导的关爱、和平、节约、环保意识等)中攫取题材反映新生活,用时代的精神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在课内外产生说英语的欲望,然后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有机会“说”,进而养成“说”的良好习惯,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刺激“说”的欲望  小学生头脑中没有明确的求知欲,只有事物本身有趣,很新鲜才能激起他们认识事物的动机
期刊
【摘 要】“1+X”多文本阅读教学以其大容量、深阅读的特点,成为教师践行高阶思维阅读的常用教学方式。日常教学中,如果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应该多加重视,以此构建议题,围绕议题对文本进行选择,依逻辑链设计教学,以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为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阅读世界的新探索。  【关键词】“1+X”阅读;认知冲突;期待视野;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吴昌龙,一级教师,江苏省首批“百百千”校园阅读领航
期刊
【摘 要】儿童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语言浅显、节奏鲜明、想象奇特、富有童趣等,将其纳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力、审美感悟力、审美创造力等多元能力。为此,文章探索以诵读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儿童诗的审美感悟能力,以感知意象的方式培育學生的美学素养,以仿写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美学体悟感等策略进行课堂渗透,拓宽儿童诗的教育视野,提升儿童诗教育的品质。  【关键词】儿童诗美育;朗读感悟;感知
期刊
我们知道,实施法律援助的目的就是要消除社会成员所遭遇的司法障碍,通俗地说就是要解决穷人打不起官司的问题。穷人因为缺乏利用司法机制的经济承受能力,无力支付诉讼费用,无力支付律师服务报酬等等,因而会失去与他人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的机会,进而有可能导致司法不公,权利无法保障。为此,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谈几点个人的浅见,以起抛砖引玉之用。    一、拓展援助范围,扩大社会影响力   
期刊
自2002年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之后,至今已经八年了。八年来,我们由最初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之后的心潮澎湃到实际操作中的迷茫、无措,进而思考探索新课改如何与教学实践对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驾驭和把握新教材,如何以新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全员、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在追随新课程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收获尽在过程中。    无法之中求得法    在新课程实验中,每位教师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是参与者
期刊
我校自迁入新校后,体育设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其中场地最好的要数篮球场,现有标准(硬化)篮球场12个。篮球运动是学生最喜欢的运动之一,出现了课外活动争抢球场的局面,篮球运动也就成为我校学生的“第一运动”。但是如何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尤其是如何提高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自觉性,并把这种自觉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为全面增强身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我们体育教师的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  结合体育课的教学,
期刊
【摘 要】新高考即将全面实施之际,如何备战2022年“老”高考的“压轴考”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以2021年高考数学全国乙卷为例,通过分析试题特点,窥探高考命题走势,揭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评价的改革。  【关键词】高考试题;核心素养;数学本质;理性思维  【作者简介】郑良,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教学、高中数学竞赛。  新高考即将全面实施之际,
期刊
【摘 要】对很多教师而言,“老课文”的教学已经是“轻车熟路”,不需要耗费太多心思。但在教材编写意图有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新形势下,过去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适用。如何从新的角度去解读统编教材中的“老课文”,文章建议教师摆正态度与观念,对“老课文”所处的新旧版本教材与单元体系做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理顺语文要素的一根“线”,在阅读与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生长点。通过这样的多维度探索与实践,“老课文”才
期刊
【摘 要】化学学科理解指教师对化学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的认识。文章从化学学科理解的角度出发,以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理综化学试题为例,从考查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维、学生“做事”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探寻有效途径。  【关键词】 化学学科理解;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维  【作者简介】汤希雁,副教授,南宁市第八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南宁市第十批新世
期刊
【摘 要】化学学科理解是一种输入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是高中化学教师,其功能是丰富化学学科教学知识,完善化学学科教学思维,提升化学教学能力,为落实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提供保证。  【关键词】化学学科理解;功能;教学思维;教学知识  【作者简介】王东航,杭州市余杭区教坛新秀;陈进前,杭州市教研室高中化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首批高中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