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太行东麓、卫河之滨、牧野大地上,有一座耿耿正气的忠臣古庙——比干庙。它就是世界林姓宗祖、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忧国恤民、以死谏君的忠臣比干的茔葬地。它位于新乡市东北20公里处,卫辉市境内的顿坊店乡。比干因规谏获罪,被剖心致死后,其子改为林姓,故比干庙又是中国林姓家庙。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淇县)人,被纣王剖心致死,是历史上以死谏君的忠臣之典范,孔子赞誉比干为“三仁第一”,故称“天下第一仁”。
殷商末期,纣王荒淫暴虐,生灵涂炭,民怨沸腾,国势危殆。比干在朝内任少师,屡次规劝纣王恤民廉政,励精图治。他却充耳不闻,反在宫中营造鹿台苑林,设立酒池肉林,骄奢淫逸,醉生梦死。比干忧心如焚,不避汤火之诛,一连三日泣血陈词,犯颜强谏,以致纣王勃然大怒,将比干剖胸摘心。《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比干是被剖心而死的。《西河九龙族谱》也载纣王杀死比干后,剖开肚子,取出心来观赏,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
比十庙的比十塑像
传说比干死后,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掩埋了比干的尸体,形成了著名的“天葬墓”。墓冢直径20米,高20余米,为一座高大的土丘,是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
比干庙
比干死后,周武王封墓;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因墓立庙。此后,历代皇帝或下诏封谥,或亲临祭祀,或题诗,或扩建,尊崇忠烈,毕恭毕敬,使得比干庙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存比干庙占地11.3万平方米,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环境幽深,是天下林氏后裔谒祖圣地。该庙因早于孔庙500年,且是第一个供奉圣贤的“葬人含坟之庙”,故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庙”。
殷太师庙
比干庙属于庙墓合一的建筑群,现存的基本格局为明代弘治年间重建后的样子。庙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碑坊、神道、比干公塑像、影壁、山门、二门、木坊、碑廊、拜殿、大殿、配殿、石坊和墓碑等基本保存完整,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比干庙院内碑碣林立
比干庙中有一通著名的碑碣,即明代斐骞的《重修殷太师祠堂墓碑记》,文中记载:比坚,比干子也,逃匿林谷,周武王赐林为姓。子姓绵延:一在河南光州,一在福建莆田。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尤多忠贞节义之士。语云:“无林不开榜是也。”现在,卫辉西部山区尚存有据传是比坚逃避追兵时的藏匿地旧址。“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比干庙已成为海内外林氏的心仪之地。
“赤胆忠心”牌坊
3000多年来,比干后代林姓确实像树林一样枝茂叶繁。对于林氏家族来说,淇县是林姓的发源地,比干庙是林氏的家庙,这里是林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目前,林姓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大姓,尤其在南方,号称“陈林满天下”,在台湾林姓更是名列前茅。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约有7000万,其中我国大陆有5000多万,台湾约700万,海外约1500万。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地炎黄子孙掀起了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潮,林姓子孙纷纷不远万里来卫辉寻根祭祖。
二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记载,林姓为高辛氏之后,商汤子姓后裔,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相传当比干被杀的噩耗传到家时,夫人妫氏正怀孕在身,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卫辉、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室隐藏下来,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吊比干文”碑 乾隆御笔
商朝灭亡,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周武王的礼遇。周武王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赐姓林。这样,便有了林姓。唐林宝《元和姓纂·林》所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再后来,这支林姓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这支宗脉初活跃于河南郡一带,族谱上以“河南林姓”相称。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
另外,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汉字单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是为河南洛阳林姓。此支林氏随着时光流逝,后裔同样难觅其踪,是与子姓林氏混淆其宗支,还是又改他姓,不得而知。
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此外,我国台湾高山族也有取“林”为姓的。 另据史书记载,蛇氏传至唐代开元年间改蛇姓为林姓和其他五姓,故唐代建州(今福建省建瓯一带)有羌人姓林。另据《开元录》载:“会建州皆蛇种,有五姓,黄、林等是其裔。”建州为福建闽北古代建制(今福建南平市属地),虽有此说,目前查阅该处存世林氏谱牒无一不是子姓林氏,至于蛇种之说更属子虚乌有之事。
三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后,子孙世居其地。
林坚子孙在博陵发展繁衍。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来到洛阳。春秋时期,林姓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避难。
秦汉时期,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汉朝时,林姓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东汉末、三国时期中原林姓大批南迁,进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后裔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出的林姓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林懋就是其开基祖。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林懋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林禄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的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福州),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林禄之孙林绥的13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部分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60%。
四
林姓在漫长的繁衍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五个:1.南安郡,治所在道(今陇西县东南);2.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3.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5.晋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建福州市)。
国内各地的林氏祠堂,有不同的堂号:“九牧”、“绍闽”、“问礼”、“九龙”、“忠孝”、“双阙”、“青龙”、“永泽”、“林平”、“十德”、“崇本”、“善庆”等。考究原由,与其祖上的开基地、墓葬风水、官位等有关。
西河堂:东周时,林皋为赵国丞相,因避祸,携子及家人避藏于西河白干山,后为当地望族,故其后人以“西河”为堂号。
济南堂:林遵,西汉宣帝时为博士,官太子大傅,生五子,世居济南,为济南望族,其后裔以此为堂号。
九龙堂:林氏福建始祖林禄,曾任晋安郡太守,因林禄之墓葬在福建九龙山而得名。
九牧堂:林披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选明经博士,任潭州刺史、康州刺史等职,有政绩,赐紫金鱼袋,封上柱国。林披生九子,均官刺史。世称甫田九牧或九牧林家,故林家有以“九牧”为堂号者。
“忠孝堂”:据传宋仁宗御书林氏族谱“忠孝”,并为族谱题诗称《林家诗》。各地的林氏族谱都有记载。
“九龙门”和“十德堂”:比干的裔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德高望重。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实也是林氏后裔。
相传农历四月初四是比干的祭日,每年的这一天,林姓子孙都要在比干庙焚香祭祀这位忠臣。
在太行东麓、卫河之滨、牧野大地上,有一座耿耿正气的忠臣古庙——比干庙。它就是世界林姓宗祖、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忧国恤民、以死谏君的忠臣比干的茔葬地。它位于新乡市东北20公里处,卫辉市境内的顿坊店乡。比干因规谏获罪,被剖心致死后,其子改为林姓,故比干庙又是中国林姓家庙。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淇县)人,被纣王剖心致死,是历史上以死谏君的忠臣之典范,孔子赞誉比干为“三仁第一”,故称“天下第一仁”。
殷商末期,纣王荒淫暴虐,生灵涂炭,民怨沸腾,国势危殆。比干在朝内任少师,屡次规劝纣王恤民廉政,励精图治。他却充耳不闻,反在宫中营造鹿台苑林,设立酒池肉林,骄奢淫逸,醉生梦死。比干忧心如焚,不避汤火之诛,一连三日泣血陈词,犯颜强谏,以致纣王勃然大怒,将比干剖胸摘心。《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比干是被剖心而死的。《西河九龙族谱》也载纣王杀死比干后,剖开肚子,取出心来观赏,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
比十庙的比十塑像
传说比干死后,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掩埋了比干的尸体,形成了著名的“天葬墓”。墓冢直径20米,高20余米,为一座高大的土丘,是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
比干庙
比干死后,周武王封墓;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因墓立庙。此后,历代皇帝或下诏封谥,或亲临祭祀,或题诗,或扩建,尊崇忠烈,毕恭毕敬,使得比干庙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存比干庙占地11.3万平方米,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环境幽深,是天下林氏后裔谒祖圣地。该庙因早于孔庙500年,且是第一个供奉圣贤的“葬人含坟之庙”,故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庙”。
殷太师庙
比干庙属于庙墓合一的建筑群,现存的基本格局为明代弘治年间重建后的样子。庙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碑坊、神道、比干公塑像、影壁、山门、二门、木坊、碑廊、拜殿、大殿、配殿、石坊和墓碑等基本保存完整,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比干庙院内碑碣林立
比干庙中有一通著名的碑碣,即明代斐骞的《重修殷太师祠堂墓碑记》,文中记载:比坚,比干子也,逃匿林谷,周武王赐林为姓。子姓绵延:一在河南光州,一在福建莆田。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尤多忠贞节义之士。语云:“无林不开榜是也。”现在,卫辉西部山区尚存有据传是比坚逃避追兵时的藏匿地旧址。“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比干庙已成为海内外林氏的心仪之地。
“赤胆忠心”牌坊
3000多年来,比干后代林姓确实像树林一样枝茂叶繁。对于林氏家族来说,淇县是林姓的发源地,比干庙是林氏的家庙,这里是林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目前,林姓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大姓,尤其在南方,号称“陈林满天下”,在台湾林姓更是名列前茅。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约有7000万,其中我国大陆有5000多万,台湾约700万,海外约1500万。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地炎黄子孙掀起了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潮,林姓子孙纷纷不远万里来卫辉寻根祭祖。
二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记载,林姓为高辛氏之后,商汤子姓后裔,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相传当比干被杀的噩耗传到家时,夫人妫氏正怀孕在身,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卫辉、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室隐藏下来,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吊比干文”碑 乾隆御笔
商朝灭亡,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周武王的礼遇。周武王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赐姓林。这样,便有了林姓。唐林宝《元和姓纂·林》所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再后来,这支林姓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这支宗脉初活跃于河南郡一带,族谱上以“河南林姓”相称。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
另外,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汉字单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是为河南洛阳林姓。此支林氏随着时光流逝,后裔同样难觅其踪,是与子姓林氏混淆其宗支,还是又改他姓,不得而知。
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此外,我国台湾高山族也有取“林”为姓的。 另据史书记载,蛇氏传至唐代开元年间改蛇姓为林姓和其他五姓,故唐代建州(今福建省建瓯一带)有羌人姓林。另据《开元录》载:“会建州皆蛇种,有五姓,黄、林等是其裔。”建州为福建闽北古代建制(今福建南平市属地),虽有此说,目前查阅该处存世林氏谱牒无一不是子姓林氏,至于蛇种之说更属子虚乌有之事。
三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后,子孙世居其地。
林坚子孙在博陵发展繁衍。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来到洛阳。春秋时期,林姓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避难。
秦汉时期,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汉朝时,林姓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东汉末、三国时期中原林姓大批南迁,进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后裔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出的林姓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林懋就是其开基祖。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林懋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林禄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的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福州),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林禄之孙林绥的13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部分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60%。
四
林姓在漫长的繁衍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五个:1.南安郡,治所在道(今陇西县东南);2.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3.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5.晋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建福州市)。
国内各地的林氏祠堂,有不同的堂号:“九牧”、“绍闽”、“问礼”、“九龙”、“忠孝”、“双阙”、“青龙”、“永泽”、“林平”、“十德”、“崇本”、“善庆”等。考究原由,与其祖上的开基地、墓葬风水、官位等有关。
西河堂:东周时,林皋为赵国丞相,因避祸,携子及家人避藏于西河白干山,后为当地望族,故其后人以“西河”为堂号。
济南堂:林遵,西汉宣帝时为博士,官太子大傅,生五子,世居济南,为济南望族,其后裔以此为堂号。
九龙堂:林氏福建始祖林禄,曾任晋安郡太守,因林禄之墓葬在福建九龙山而得名。
九牧堂:林披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选明经博士,任潭州刺史、康州刺史等职,有政绩,赐紫金鱼袋,封上柱国。林披生九子,均官刺史。世称甫田九牧或九牧林家,故林家有以“九牧”为堂号者。
“忠孝堂”:据传宋仁宗御书林氏族谱“忠孝”,并为族谱题诗称《林家诗》。各地的林氏族谱都有记载。
“九龙门”和“十德堂”:比干的裔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德高望重。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实也是林氏后裔。
相传农历四月初四是比干的祭日,每年的这一天,林姓子孙都要在比干庙焚香祭祀这位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