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余时间,我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己平时的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心中播撒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在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都明白,学生是具有主观意识的,而不是一个“容纳知识的容器”。 我们不能主宰学生的思维方向,他们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可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却把学生当成是“容器”,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绝大部分的人对教育的要求只剩下了分数,他们用这冷漠的数字界定学生前途。为了这分数,如今的学生需要付出的已不仅是体力和脑力的透支,更多的是权利的丧失。
一、难易适中,要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更要“消化吸收得好”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上寻找难易适中的内容。如果学习的内容过于浅显,会让学生感觉学习索然无味;如果学习的内容过难,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应该在“跳一跳的过程中把桃子摘下”。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节内容学习中,学生对单位“1” 的理解。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对“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单位“1”的理解。如果学生的思维“站”在原地,那肯定一无所获。这时我们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在对这些不同的“1”的理解过程中,学生拾阶而上,思维不断得到拓展。
二、多角度培养学生内在的数学素养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数学和生活有如此密切的联系,统领学生的生活,教师应注意收集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元素。将这些生活元素整合到数学学习中来,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进入数学世界。从熟悉的生活世界中进入到枯燥的数学学习中来,学生在思想上会感觉更加轻松自然。
(二)学科互渗,增强人文元素
数学学科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它的存在依赖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语文学科的“大智慧”;数学学科的学习同样要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完整。例如,在“圆的认识”学习中,教师在最后的知识拓展阶段给学生渗透了中华的团圆思想,使学生们对圆的认识更加深刻,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人文素养。
这些非数学元素在数学教学中演绎着它们自己的作用,为单调的数学学习活动增添了几分动人的人文元素。
(三)教材是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载体
教材在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时,兼顾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实现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谐结合、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真正促进了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1.教材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内在联系。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围绕体现数学课程的核心,整体设计和编排,突出相关内容的实质性联系。不仅关注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阶段螺旋式递进地安排同一领域的内容,形成教材的数学知识结构,呈现出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顺序;而且特别关注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实质性关联,交叉编排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使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相互支持,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有效养成。
2.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适当淡化了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教材改变以纯文字、单一化的题材呈现形式,要采用图片、游戏、卡通、场景、表格、文字叙述等多种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过程性。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确定的数学结论,更要关注数学学习过程,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不断改进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及应用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与方法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发展思考能力。
4.教材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材采用隐性与显性相结合整体贯穿的方式体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之中,而且使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多次学习与感悟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步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能自觉应用所具有的数学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现实生活中,而且在不自觉中学生也将知识技能转化成自己内在的元素。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种不断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同时学生更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元素,形成自己探索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四、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空间,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塞入学生的头脑,而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参与和操作。”部分数学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其实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更应该是一对成长发展的共同体,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融入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伙伴。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形成的奥秘。
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智慧的火花不时地在各小组绽放,学生有新的发现会非常的高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了整个的学习探索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是自发的,学生在快乐、合作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过程。
用心关爱学生,用情感化学生,用智慧开启学生的心灵,用胸怀容纳学生成长的“坎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做出不懈的努力。通过情感的感染,理性的引导,让学生无意识中悟出数学学习之道。退蛹成蝶——更在感性与理性的整合中悟出成人之道。
(责编 赵建荣)
一、难易适中,要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更要“消化吸收得好”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上寻找难易适中的内容。如果学习的内容过于浅显,会让学生感觉学习索然无味;如果学习的内容过难,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应该在“跳一跳的过程中把桃子摘下”。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节内容学习中,学生对单位“1” 的理解。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对“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单位“1”的理解。如果学生的思维“站”在原地,那肯定一无所获。这时我们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在对这些不同的“1”的理解过程中,学生拾阶而上,思维不断得到拓展。
二、多角度培养学生内在的数学素养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数学和生活有如此密切的联系,统领学生的生活,教师应注意收集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元素。将这些生活元素整合到数学学习中来,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进入数学世界。从熟悉的生活世界中进入到枯燥的数学学习中来,学生在思想上会感觉更加轻松自然。
(二)学科互渗,增强人文元素
数学学科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它的存在依赖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语文学科的“大智慧”;数学学科的学习同样要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完整。例如,在“圆的认识”学习中,教师在最后的知识拓展阶段给学生渗透了中华的团圆思想,使学生们对圆的认识更加深刻,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人文素养。
这些非数学元素在数学教学中演绎着它们自己的作用,为单调的数学学习活动增添了几分动人的人文元素。
(三)教材是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载体
教材在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时,兼顾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实现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谐结合、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真正促进了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1.教材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内在联系。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围绕体现数学课程的核心,整体设计和编排,突出相关内容的实质性联系。不仅关注同一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阶段螺旋式递进地安排同一领域的内容,形成教材的数学知识结构,呈现出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顺序;而且特别关注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实质性关联,交叉编排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使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相互支持,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有效养成。
2.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适当淡化了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教材改变以纯文字、单一化的题材呈现形式,要采用图片、游戏、卡通、场景、表格、文字叙述等多种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过程性。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确定的数学结论,更要关注数学学习过程,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不断改进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及应用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与方法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发展思考能力。
4.教材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材采用隐性与显性相结合整体贯穿的方式体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之中,而且使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多次学习与感悟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步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能自觉应用所具有的数学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现实生活中,而且在不自觉中学生也将知识技能转化成自己内在的元素。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种不断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同时学生更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元素,形成自己探索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四、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空间,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塞入学生的头脑,而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参与和操作。”部分数学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其实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更应该是一对成长发展的共同体,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融入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伙伴。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形成的奥秘。
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智慧的火花不时地在各小组绽放,学生有新的发现会非常的高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了整个的学习探索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是自发的,学生在快乐、合作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过程。
用心关爱学生,用情感化学生,用智慧开启学生的心灵,用胸怀容纳学生成长的“坎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做出不懈的努力。通过情感的感染,理性的引导,让学生无意识中悟出数学学习之道。退蛹成蝶——更在感性与理性的整合中悟出成人之道。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