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也包括学习能力较差的“厌学生”,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培养其兴趣,唤醒其成长,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小学语文为例,探索如何以趣导情,以励导行,在语文教学中给“厌学生”营造一方晴空,让这些“迷路的孩子”重燃希望的火焰。
[关键词]小学语文;厌学生;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66-02
[作者简介]丁艳(1980—),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教师,小学一级。
所谓“厌学”,即不喜欢学习,一提到学习就头疼的现象。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上课状态不佳、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等。因此,立足新时期语文教育,转变“厌学生”的学习状况,首先要培养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收获尊重,树立自信,从而由“厌”到“爱”,像阳光下的小树一样,茁壮成长。
一、找准重心,创设情境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不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昂扬的兴趣和振奋的精神,再多的灌输也是徒劳。而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小学语文知识就需要死记硬背,枯燥而单一的教学形式令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沦为“厌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打造趣味性课堂,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堂,沉入文本。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说:“同学们,如果你是那只获得飞行冠军的蜗牛,当你站在领奖台上,捧着金灿灿的奖杯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你会说什么?一会儿会有记者采访。”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讨论中来。讨论结束后,教师拿着话筒走到一位学生面前,说:“蜗牛先生,我是《苏州日报》的记者,请问你获奖后的心情怎样?”没等被采访的学生回答,角落里一个声音传来:“我现在高兴极了,你们要知道这冠军只有一个。”大家循声望去,原来是班里有名的“调皮大王”,当他发现别人都注视着自己的时候,赶紧用手捂住了嘴。教师顺势而导:“好!思维够灵活,等老师采访完这个同学,第二个问题留给你。”出乎意料的是,教师采访他的时候,他对答如流,表述能力很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精心创设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厌学生”也加入进来,让课堂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二、不忘初心,自主体验导趣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对于“厌学生”更是如此,让他们重燃希望的火焰,教师可以创新设计教学环节,吸引他们走近语文。
如三年级《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学,文章第三自然段描绘了云雾瞬息万变的美妙景象,如果一马平川地读过去,很难在学生心中激起涟漪,尤其是那些对语言不敏感的“厌学生”,更体会不到文字的美妙。于是,笔者示范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故意将“刚刚”“转眼间”“明明”几个词语漏读,这下可惹起了台下一片喧闹,学生一个个把小手高高举起,包括平时不认真听讲的“厌学生”也发现了问题,教师请其中的一位回答:“老师,你丢落了好几个词语。”“是吗?哪几个词语?”“嗯——嗯——刚刚、转眼间、明明。”男孩儿瓮声瓮气地回答着,虽然表达不流畅,但最终还是说对了。教师顺势说:“你真会听课,谢谢你给老师提出错误,要不老师会一直错下去的。”教师诚恳的谢意让这个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微笑,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他一直坐得很端正,听得很认真。激情需要点燃,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设陷阱导趣,给“厌学生”体验的机会,也让课堂充满了生成的灵动。
三、倾注耐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厌学生”和其他学生相比较,上课状态和学习成绩都会不尽如人意。面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要想重燃希望的火焰,教师必须放下偏见,以爱心和耐心亲近他们,教学中有意识地等一等、停一停,以春风化雨般的呵护抚慰一个个受伤的心灵,鼓励他们走出阴霾,爱上语文。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从哪里感受到爱因斯坦的伟大呢?”平日里的积极分子很快举起了手,教师没着急让这部分学生回答,因为这样的问题很简单,不举手的学生,肯定是正在组织语言。2分钟后,教师看到角落里一个女生举手了,但是眼神中透着胆怯。教师微笑着鼓励,她回答:“从‘哦,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这句中我看到爱因斯坦谦虚、诚恳,所以觉得他伟大。”“谁找到的地方和她一样?”很多学生举起了手,教师顺势而导:“真棒!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这个小女生也笑了,眼中透出了欣喜。“谁还可以补充?”另一个平时胆小的女生也勇敢举起了手:“我觉得从他第三次犹如变了一个人的表现上,可以看出他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平易近人,这也体现了他的伟大……”
四、树立信心,搭建励志平台
攻克思想的壁垒是转化“厌学生”的关键工作。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在于失去了进取的信念,没有树立学习目标,更没有自信和勇气展现自我。因此,让这个群体重燃学习的火焰,最关键的是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进而树立自信,自主探寻属于自己的天空。
如二年级下册《谁的本领大》一课教学中,教师依托教材,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学完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长处和优点?”一个优等生先举手:“我爱阅读,读过很多书,我的语文成绩优秀。”一个平时连语文作业都不认真完成的同学也举起手来:“我爱劳动,值日很认真。”声音虽然不大,但却是事实,教师带头鼓掌,其他同学也跟着鼓起了掌。这样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卸下了包袱,纷纷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各抒己见,包括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厌学生”也找到了自己的优点。此时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很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面对自己的优点,不能骄傲;面对自己的不足,也不能自卑。有些同学认为自己成绩不很好就自暴自弃,这是错误的。因为你也有别人所没有的闪光点,也许你做不了太阳,做一颗星星也好;做不了大树,做一棵小草又何妨?”学生沉浸在教师的引导中,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参考文献:
[1]邱国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1(2).
[2]曹丽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参与意识[J].内蒙古教育,2003(8).
[关键词]小学语文;厌学生;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66-02
[作者简介]丁艳(1980—),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教师,小学一级。
所谓“厌学”,即不喜欢学习,一提到学习就头疼的现象。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上课状态不佳、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等。因此,立足新时期语文教育,转变“厌学生”的学习状况,首先要培养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收获尊重,树立自信,从而由“厌”到“爱”,像阳光下的小树一样,茁壮成长。
一、找准重心,创设情境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不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昂扬的兴趣和振奋的精神,再多的灌输也是徒劳。而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小学语文知识就需要死记硬背,枯燥而单一的教学形式令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沦为“厌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打造趣味性课堂,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堂,沉入文本。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说:“同学们,如果你是那只获得飞行冠军的蜗牛,当你站在领奖台上,捧着金灿灿的奖杯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你会说什么?一会儿会有记者采访。”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讨论中来。讨论结束后,教师拿着话筒走到一位学生面前,说:“蜗牛先生,我是《苏州日报》的记者,请问你获奖后的心情怎样?”没等被采访的学生回答,角落里一个声音传来:“我现在高兴极了,你们要知道这冠军只有一个。”大家循声望去,原来是班里有名的“调皮大王”,当他发现别人都注视着自己的时候,赶紧用手捂住了嘴。教师顺势而导:“好!思维够灵活,等老师采访完这个同学,第二个问题留给你。”出乎意料的是,教师采访他的时候,他对答如流,表述能力很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精心创设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厌学生”也加入进来,让课堂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二、不忘初心,自主体验导趣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对于“厌学生”更是如此,让他们重燃希望的火焰,教师可以创新设计教学环节,吸引他们走近语文。
如三年级《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学,文章第三自然段描绘了云雾瞬息万变的美妙景象,如果一马平川地读过去,很难在学生心中激起涟漪,尤其是那些对语言不敏感的“厌学生”,更体会不到文字的美妙。于是,笔者示范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故意将“刚刚”“转眼间”“明明”几个词语漏读,这下可惹起了台下一片喧闹,学生一个个把小手高高举起,包括平时不认真听讲的“厌学生”也发现了问题,教师请其中的一位回答:“老师,你丢落了好几个词语。”“是吗?哪几个词语?”“嗯——嗯——刚刚、转眼间、明明。”男孩儿瓮声瓮气地回答着,虽然表达不流畅,但最终还是说对了。教师顺势说:“你真会听课,谢谢你给老师提出错误,要不老师会一直错下去的。”教师诚恳的谢意让这个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微笑,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他一直坐得很端正,听得很认真。激情需要点燃,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设陷阱导趣,给“厌学生”体验的机会,也让课堂充满了生成的灵动。
三、倾注耐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厌学生”和其他学生相比较,上课状态和学习成绩都会不尽如人意。面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要想重燃希望的火焰,教师必须放下偏见,以爱心和耐心亲近他们,教学中有意识地等一等、停一停,以春风化雨般的呵护抚慰一个个受伤的心灵,鼓励他们走出阴霾,爱上语文。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从哪里感受到爱因斯坦的伟大呢?”平日里的积极分子很快举起了手,教师没着急让这部分学生回答,因为这样的问题很简单,不举手的学生,肯定是正在组织语言。2分钟后,教师看到角落里一个女生举手了,但是眼神中透着胆怯。教师微笑着鼓励,她回答:“从‘哦,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这句中我看到爱因斯坦谦虚、诚恳,所以觉得他伟大。”“谁找到的地方和她一样?”很多学生举起了手,教师顺势而导:“真棒!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这个小女生也笑了,眼中透出了欣喜。“谁还可以补充?”另一个平时胆小的女生也勇敢举起了手:“我觉得从他第三次犹如变了一个人的表现上,可以看出他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平易近人,这也体现了他的伟大……”
四、树立信心,搭建励志平台
攻克思想的壁垒是转化“厌学生”的关键工作。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在于失去了进取的信念,没有树立学习目标,更没有自信和勇气展现自我。因此,让这个群体重燃学习的火焰,最关键的是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进而树立自信,自主探寻属于自己的天空。
如二年级下册《谁的本领大》一课教学中,教师依托教材,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学完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长处和优点?”一个优等生先举手:“我爱阅读,读过很多书,我的语文成绩优秀。”一个平时连语文作业都不认真完成的同学也举起手来:“我爱劳动,值日很认真。”声音虽然不大,但却是事实,教师带头鼓掌,其他同学也跟着鼓起了掌。这样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卸下了包袱,纷纷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各抒己见,包括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厌学生”也找到了自己的优点。此时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很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面对自己的优点,不能骄傲;面对自己的不足,也不能自卑。有些同学认为自己成绩不很好就自暴自弃,这是错误的。因为你也有别人所没有的闪光点,也许你做不了太阳,做一颗星星也好;做不了大树,做一棵小草又何妨?”学生沉浸在教师的引导中,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参考文献:
[1]邱国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1(2).
[2]曹丽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参与意识[J].内蒙古教育,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