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介绍了配网自动化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了自动化系统的组成与主要内容。在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到系统的架构,还应完善硬件与软件系统。系统的功能模块中,涉及到系统支持平台功能、配电 SCADA 功能、以及主站系统扩展功能,需要应用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并采用适宜的重构与功能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配电网络的重构与自愈功能,不仅有着良好的效果,更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系统构成;功能模块;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4-0387-01
1.配网自动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配电区域内,配电系统涵盖了配电线与各类配电设施,如配电所、变电所、进户线、直配线路、用电设备等,也被称为配电网。随着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配电网的改造也在逐步深入,无论是对供电的可靠性,还是电压的质量,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配电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涉及到数据通信、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作为一种信息管理系统,配網自动化系统通过能够远程监控配电网上的设备。在配网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初期,主要用于实现故障的自动隔离,以及完成自动抄表,随后才逐步应用于自动化营业与负荷控制。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配电自动化逐步实现了遥控隔离与远程控制,自动控制的程度与水平也由此而提高[1]。
2.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2.1 系统组成
配电自动化系统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涵蓋了各种单一或综合的系统,都能够完成配电自动化功能,用于运行和管理配电网,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配电网运行自动化系统,包括了数据采集及监控(SCADA)系统、变电所自动化(SA)系统、馈线自动化(FA)系统、负荷管理(LM)系统、以及自动读表(AMR)系统。而配电网管理自动化系统,则包括了自动绘图(AM)、设备管理(FM)、地理信息(GIS)系统、用户信息(CIS)系统与停电管理(OMS)系统。各子系统有着不同的功能,共同承担配电网的自动运行和管理。
2.2 配电自动化的内容
配电自动化作为一种系统性工程,不仅庞大复杂,且有着很高的综合性特征。在电力企业中,所涉及的功能数据流和控制,包含了与配电系统有关的全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是馈线自动化,是基于电网的高、中、低压的不同等级范围内,实现其线路的自动化。从运行状态的监测、到各类信息的远程控制、再到无功功率补偿和调压,以完成馈电线路的监控、故障诊断与隔离。第二是变电站自动化,主要涉及与配电有关的部分,也是配电自动化的重点。通过监测各种电器设备的运行参数,可以控制开关、继电保护与智能电子装置,经与控制中心联网后再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
第三是用户自动化,包括了控制与自动化,也称为需方管理的功能。在负荷与用户管理的功能下,供需双方的利益调节,是通过电力市场来实现的。第四是配电管理自动化,采用了计算机与通信等技术,来管理配电网的运行,涉及到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配电管理自动化常常采用GIS/AM技术,更需要遵循相关的工业标准。所采集的配电网数据,通过不同层级的主站与子系统,来实现分层式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第五是通信系统,切入点大都选择馈线自动化。有助于配电自动化的逐步实现。
3.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一般来说,配网自动化的主站系统,包括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两个部分。对于系统架构的设计,应当借助于统一、通用的平台,使得多个独立模块能够实现相互组合。在各功能模块之间,在信息交互总线的支持下,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协作。软件体系结构可分为应用层、平台层与操作系统层,《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是重要的依据,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电网的实际需求。所采用的架构模式是全开放、分布式、且分层的,不仅满足了接入容量的需要,更扩展了系统的功能[2]。
而系统硬件结构采用的设备建设,大都是通用与标准化的,不仅要求其安全可靠,还应具有开放性与可替代性。对于一些主要的部分,如交换机、服务器,应避免其发生故障而导致系统的性能指标反应降低,乃至出现系统失灵的状况。双网冗余结构设计,在系统的网络中采用最多,即便单个网段发生故障,也不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不同区域的信息交互传输,使用的信息交互总线,是跨物理隔离的。因此,其基本硬件的配置,涵盖了前置数据采集系统、工作站、WEB服务器、SCADA服务器、配网高级应用服务器、历史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公网数据采集服务器,需要遵循安全分区的原则。
4.系统各功能模块及其关键技术
在配网自动化系统中,基本的平台和服务模块,其基础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关系到主站的开发和运行。由于其体系结构是面向服务的,人如机界面、配电网网络建模、告警服务、数据库管理等,使系统的运行变得集成高效。而由实时监控功能组成的配电SCADA模块,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与记录,以及系统对时、信息分流、事故反演等功能。主站系统的扩展功能,则包括了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负荷预测、解合环分析、信息交互、潮流计算、网络重构、智能自愈等。其应用的关键技术中,不仅涉及到运行状态的评估与在线监测,还包括了高级量测、智能分析与决策。对于配网正常运行的情况,其重构算法应首先确定重构目标函数,其约束条件包含了配电系统辐射状约束与线路容量约束,并选择适宜的重构算法。而对于配电网智能自愈功能,通常选择故障定位隔离算法,同样也需要确立目标函数,并考虑自愈的约束条件,以建立所需的数学模型。
5.基于重构与自愈功能的应用分析
配网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重构功能作用的发挥。所采用的支路交换算法,是为了实现最大降损开关的确定,以获得最优化的交换支路。在算法流程中,潮流计算程序被率先启动,用于计算各个支路的潮流值。再对环网进行扫描,确认配网中不存在环网,得到最优网损值的减小开关。网络安全的验证应在支路交换后进行,必要时对各支路功率进行简单修正。完成所有环网联络开关后,将重构后的结果输出,新的网络结构由此形成。而分布式电源不久可以改良电网重负荷时的不可靠情况,还能够降低网络损耗[3]。
在自愈功能的应用中,故障定位大都采用隔离算法,需要建立信息矩阵与节点关联矩阵,并设定线路故障向量。对于配电网发生检测故障的情况,应当及时根除事故隐患,以防止停电范围的扩大,必要时对故障区域实施隔离。选择自愈处理方式时,需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条件。无须人为介入的操作,一般选用全自动处理模式。而交互处理模式,则需要调度员确认执行或撤消每一步操作。如果现场作业队运维人员的依赖较大,应选用人工处理模式。实践表明,配网自动化系统在电网中应用效果良好,且有着更高的实用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 方祥.现场总线局域网在智能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12/02.
[2] 李晶.EPON在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03.
[3] 张桢彬.探析城市电网中配网自动化系统技术的应用[J].质量探索.2016/06.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系统构成;功能模块;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4-0387-01
1.配网自动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配电区域内,配电系统涵盖了配电线与各类配电设施,如配电所、变电所、进户线、直配线路、用电设备等,也被称为配电网。随着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配电网的改造也在逐步深入,无论是对供电的可靠性,还是电压的质量,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配电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涉及到数据通信、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作为一种信息管理系统,配網自动化系统通过能够远程监控配电网上的设备。在配网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初期,主要用于实现故障的自动隔离,以及完成自动抄表,随后才逐步应用于自动化营业与负荷控制。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配电自动化逐步实现了遥控隔离与远程控制,自动控制的程度与水平也由此而提高[1]。
2.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2.1 系统组成
配电自动化系统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涵蓋了各种单一或综合的系统,都能够完成配电自动化功能,用于运行和管理配电网,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配电网运行自动化系统,包括了数据采集及监控(SCADA)系统、变电所自动化(SA)系统、馈线自动化(FA)系统、负荷管理(LM)系统、以及自动读表(AMR)系统。而配电网管理自动化系统,则包括了自动绘图(AM)、设备管理(FM)、地理信息(GIS)系统、用户信息(CIS)系统与停电管理(OMS)系统。各子系统有着不同的功能,共同承担配电网的自动运行和管理。
2.2 配电自动化的内容
配电自动化作为一种系统性工程,不仅庞大复杂,且有着很高的综合性特征。在电力企业中,所涉及的功能数据流和控制,包含了与配电系统有关的全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是馈线自动化,是基于电网的高、中、低压的不同等级范围内,实现其线路的自动化。从运行状态的监测、到各类信息的远程控制、再到无功功率补偿和调压,以完成馈电线路的监控、故障诊断与隔离。第二是变电站自动化,主要涉及与配电有关的部分,也是配电自动化的重点。通过监测各种电器设备的运行参数,可以控制开关、继电保护与智能电子装置,经与控制中心联网后再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
第三是用户自动化,包括了控制与自动化,也称为需方管理的功能。在负荷与用户管理的功能下,供需双方的利益调节,是通过电力市场来实现的。第四是配电管理自动化,采用了计算机与通信等技术,来管理配电网的运行,涉及到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配电管理自动化常常采用GIS/AM技术,更需要遵循相关的工业标准。所采集的配电网数据,通过不同层级的主站与子系统,来实现分层式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第五是通信系统,切入点大都选择馈线自动化。有助于配电自动化的逐步实现。
3.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一般来说,配网自动化的主站系统,包括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两个部分。对于系统架构的设计,应当借助于统一、通用的平台,使得多个独立模块能够实现相互组合。在各功能模块之间,在信息交互总线的支持下,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协作。软件体系结构可分为应用层、平台层与操作系统层,《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是重要的依据,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电网的实际需求。所采用的架构模式是全开放、分布式、且分层的,不仅满足了接入容量的需要,更扩展了系统的功能[2]。
而系统硬件结构采用的设备建设,大都是通用与标准化的,不仅要求其安全可靠,还应具有开放性与可替代性。对于一些主要的部分,如交换机、服务器,应避免其发生故障而导致系统的性能指标反应降低,乃至出现系统失灵的状况。双网冗余结构设计,在系统的网络中采用最多,即便单个网段发生故障,也不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不同区域的信息交互传输,使用的信息交互总线,是跨物理隔离的。因此,其基本硬件的配置,涵盖了前置数据采集系统、工作站、WEB服务器、SCADA服务器、配网高级应用服务器、历史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公网数据采集服务器,需要遵循安全分区的原则。
4.系统各功能模块及其关键技术
在配网自动化系统中,基本的平台和服务模块,其基础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关系到主站的开发和运行。由于其体系结构是面向服务的,人如机界面、配电网网络建模、告警服务、数据库管理等,使系统的运行变得集成高效。而由实时监控功能组成的配电SCADA模块,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与记录,以及系统对时、信息分流、事故反演等功能。主站系统的扩展功能,则包括了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负荷预测、解合环分析、信息交互、潮流计算、网络重构、智能自愈等。其应用的关键技术中,不仅涉及到运行状态的评估与在线监测,还包括了高级量测、智能分析与决策。对于配网正常运行的情况,其重构算法应首先确定重构目标函数,其约束条件包含了配电系统辐射状约束与线路容量约束,并选择适宜的重构算法。而对于配电网智能自愈功能,通常选择故障定位隔离算法,同样也需要确立目标函数,并考虑自愈的约束条件,以建立所需的数学模型。
5.基于重构与自愈功能的应用分析
配网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重构功能作用的发挥。所采用的支路交换算法,是为了实现最大降损开关的确定,以获得最优化的交换支路。在算法流程中,潮流计算程序被率先启动,用于计算各个支路的潮流值。再对环网进行扫描,确认配网中不存在环网,得到最优网损值的减小开关。网络安全的验证应在支路交换后进行,必要时对各支路功率进行简单修正。完成所有环网联络开关后,将重构后的结果输出,新的网络结构由此形成。而分布式电源不久可以改良电网重负荷时的不可靠情况,还能够降低网络损耗[3]。
在自愈功能的应用中,故障定位大都采用隔离算法,需要建立信息矩阵与节点关联矩阵,并设定线路故障向量。对于配电网发生检测故障的情况,应当及时根除事故隐患,以防止停电范围的扩大,必要时对故障区域实施隔离。选择自愈处理方式时,需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条件。无须人为介入的操作,一般选用全自动处理模式。而交互处理模式,则需要调度员确认执行或撤消每一步操作。如果现场作业队运维人员的依赖较大,应选用人工处理模式。实践表明,配网自动化系统在电网中应用效果良好,且有着更高的实用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 方祥.现场总线局域网在智能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12/02.
[2] 李晶.EPON在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03.
[3] 张桢彬.探析城市电网中配网自动化系统技术的应用[J].质量探索.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