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构建了煤炭行业的“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创新性地将煤矿特种工实训环节加入到了职业教育,并对该模式的应用予以充分说明,探讨了实施该模式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 煤炭 特种工 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70-01
随着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的开展,我国职业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各具特点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学结合的五环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1 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为理论教学、仿真模拟、生产实训、特种工实训、顶岗实习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完成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阶梯转化:从虚拟仿真到实际生产的环境递进,从生疏到熟练的能力递进,从学生到准员工的身份递进。
1.1 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室和矿山实验室进行。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矿山地质学》等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课程,其目的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让学生了解煤矿行业基本情况、掌握必要的名词。
1.2 仿真模拟
在学校仿真实验室进行。仿真教学可根据生产实际场景设定教学环节,甚至可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加深学生对不安全行为的认识,增强其安全意识;还能使学生在不下井的情况下掌握设备的结构及工作流程,不受煤矿生产秩序安排的限制,不存在安全问题。将虚拟仿真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能使学生较好地熟悉工作环境与岗位操作流程。对难以开展现场教学的煤炭行业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形式。
1.3 生产实训
在学校实训车间进行。为满足学员实训需求,我院投资300万建设了煤炭生产实训车间、综采实训车间等9个实训车间,实现煤矿生产操作。学生可利用真实设备和个别模型进行操作,不安排生产任务,重在操作,可随时运行。这一阶段中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练习。
1.4 特工种实训
在学校实训车间进行。煤矿工作属于高危行业,很多工种需取得安全操作证才能上岗。根据每阶段理论课所分配的不同工种,进入实习车间实际操作,并由专业煤矿安全培训教师指导。为适应煤矿生产要求和安全生产特点,在实操练习中必须要“手指口述”,做到手指到位、口述完整。每个工种在工作面互相配合,力求每名同学都能完成所分工种的熟练作业。在实操中学生会有更具体的专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及时巡回指导,并根据学生实操状况,记录模拟工种手指口述的成绩。
1.5 顶岗实习
在校外实训基地(临矿集团所属煤矿)进行。学生以临时员工身份在专职师傅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岗位任务,履行其岗位的职责,承担相应的责任。该阶段采取“师带徒”的模式进行,即由有经验的老职工带领学生实习,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模式。
2 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与要求
本模式中涉及的教学环境主要有三种:仿真教室、实训车间和生产现场。
学生在仿真教室内利用仿真设备模拟现场操作;设定真实生产环境下所不允许的操作,了解其可能產生的后果;进入到真实环境不可能进入的空间,了解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微观结构。仿真学习为学生的真实操作奠定了基础。
生产现场教学环境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对于校内实训基地,学校前后建立了综采、综掘等实训车间,满足20多个工种的实习要求,但受空间、资金的限制,仍不能实现煤矿的整个模拟生产。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我校和临矿集团各矿的天然联系,让学生到矿进行顶岗实习,其真实生产环境对学生就业经验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煤矿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2.1 师资要求
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动手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都直接来自于高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就要另外聘请一些有实际生产经验的专家来负责实践教学和设备的操作,从而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2.2 制度要求
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对教学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要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管理办法、适应顶岗实习需要的实习管理规定、保证企业实践实施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异动管理规定”、适应双师素质培养需要的“专任教师培训学习及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
2.3 校企合作要求
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即顶岗实习阶段要到各煤矿现场完成,这就需要学校与煤矿在学生管理上达成一致的协议,切实负责好学生的安全,同时实习带队教师要做好与工人师傅的协调工作,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每一阶段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是做不到的,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以确保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的实施。
3 结语
实践表明,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2] 吕一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关键词:工学结合 煤炭 特种工 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70-01
随着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的开展,我国职业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各具特点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学结合的五环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1 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为理论教学、仿真模拟、生产实训、特种工实训、顶岗实习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完成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阶梯转化:从虚拟仿真到实际生产的环境递进,从生疏到熟练的能力递进,从学生到准员工的身份递进。
1.1 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室和矿山实验室进行。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矿山地质学》等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课程,其目的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让学生了解煤矿行业基本情况、掌握必要的名词。
1.2 仿真模拟
在学校仿真实验室进行。仿真教学可根据生产实际场景设定教学环节,甚至可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加深学生对不安全行为的认识,增强其安全意识;还能使学生在不下井的情况下掌握设备的结构及工作流程,不受煤矿生产秩序安排的限制,不存在安全问题。将虚拟仿真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能使学生较好地熟悉工作环境与岗位操作流程。对难以开展现场教学的煤炭行业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形式。
1.3 生产实训
在学校实训车间进行。为满足学员实训需求,我院投资300万建设了煤炭生产实训车间、综采实训车间等9个实训车间,实现煤矿生产操作。学生可利用真实设备和个别模型进行操作,不安排生产任务,重在操作,可随时运行。这一阶段中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练习。
1.4 特工种实训
在学校实训车间进行。煤矿工作属于高危行业,很多工种需取得安全操作证才能上岗。根据每阶段理论课所分配的不同工种,进入实习车间实际操作,并由专业煤矿安全培训教师指导。为适应煤矿生产要求和安全生产特点,在实操练习中必须要“手指口述”,做到手指到位、口述完整。每个工种在工作面互相配合,力求每名同学都能完成所分工种的熟练作业。在实操中学生会有更具体的专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及时巡回指导,并根据学生实操状况,记录模拟工种手指口述的成绩。
1.5 顶岗实习
在校外实训基地(临矿集团所属煤矿)进行。学生以临时员工身份在专职师傅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岗位任务,履行其岗位的职责,承担相应的责任。该阶段采取“师带徒”的模式进行,即由有经验的老职工带领学生实习,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模式。
2 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与要求
本模式中涉及的教学环境主要有三种:仿真教室、实训车间和生产现场。
学生在仿真教室内利用仿真设备模拟现场操作;设定真实生产环境下所不允许的操作,了解其可能產生的后果;进入到真实环境不可能进入的空间,了解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微观结构。仿真学习为学生的真实操作奠定了基础。
生产现场教学环境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对于校内实训基地,学校前后建立了综采、综掘等实训车间,满足20多个工种的实习要求,但受空间、资金的限制,仍不能实现煤矿的整个模拟生产。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我校和临矿集团各矿的天然联系,让学生到矿进行顶岗实习,其真实生产环境对学生就业经验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煤矿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2.1 师资要求
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动手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都直接来自于高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就要另外聘请一些有实际生产经验的专家来负责实践教学和设备的操作,从而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2.2 制度要求
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对教学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要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管理办法、适应顶岗实习需要的实习管理规定、保证企业实践实施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异动管理规定”、适应双师素质培养需要的“专任教师培训学习及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
2.3 校企合作要求
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即顶岗实习阶段要到各煤矿现场完成,这就需要学校与煤矿在学生管理上达成一致的协议,切实负责好学生的安全,同时实习带队教师要做好与工人师傅的协调工作,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每一阶段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是做不到的,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以确保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的实施。
3 结语
实践表明,工学结合、五环教学模式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2] 吕一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