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博物馆自2011年初重新开馆面向观众以来,在举办的众多的展览中,两个规模较大的外展颇具影响力:一个是2011年4月初开始的为期一年的德国《启蒙的艺术》,另一个就是2012年6月开幕的《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作为博物馆的业务人员,笔者有幸接触和参与了这两个国际展览的一些工作。期间,我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即不论是德国的《启蒙的艺术》展览,还是英国的《瓷之韵》展览,在其选取的展品中,都不止一次地出现了德国迈森瓷器,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在此探究迈森瓷器的前世今生。
其实,说起迈森瓷器,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确实是世界闻名的德国名贵特产。有不少人说,德国出产的奢侈品,排名第一的是保时捷汽车,而第二名的就是以“蓝剑交锋”为商标的迈森瓷器了。迈森,它是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一个小镇的名称,人口不过三万,但就是这里,成为了欧洲的瓷器中心。三百多年来以这座小镇命名的瓷器,以其高雅的设计、皇家气质、纯手工制作闻名遐迩,它惊艳的造型和考究的做工,一直影响着西方的餐桌文化、饮食文化乃至艺术审美。
追溯到十五世纪,德国宫廷就对中国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十八世纪初,在席卷欧洲的“洛可可”艺术及狂热地追求中国艺术情调的影响下,整个德国社会都开始时髦地流行起中国瓷器,并为中国产瓷器精美的样式和色彩所倾倒。但善于钻研的德国人并不满足于此,在经历了重重失败之后,由一个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ttger,1682~1719)的炼金士在1708年1月15日的寒夜,用迈森的高岭土炼出了一种白色的“金子”,它的成色与中国的瓷器无异。这个炼金士没有找到炼就黄金的方法,却无意中发现了炼就瓷器的诀窍,这是一种比黄金更贵的“白金”。于是这一天,后来也被视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伯特格尔的发明让热爱东方奇珍的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大帝欣喜不已。1710年,在他的扶持下建立起了“波兰王家和萨克森选帝侯瓷器制造厂”,这就是今天的迈森瓷器制造厂的前身。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德国人制造的瓷器都是仿照和借鉴中国瓷器的样式和生产工艺。了解了这段历史,人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迈森瓷器与中国瓷器的渊源有多深厚。
在来自英国的《瓷之韵》展中,有多件瓷器展品产于德国的迈森瓷器厂。现在,就让我们来管中窥豹,小小的领略一下迈森瓷器的精致华美。
“伯特格尔瓷”瓶
此瓶产于1715年~1720年之间,高18.7厘米,宽11.3厘米。方腹,长颈,短足,贴塑菊花纹,瓶身上有一位拉中提琴的女子图案,另有扬手行走的小天使。
最早的迈森瓷是用高岭土和雪花石膏混合烧制而成,取代了中国景德镇所使用的瓷石(精炼白瓷土—俗称“白墩子”)。这种泛着特别的奶油色光泽的瓷器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伯特格
尔瓷”。
在1720年之前,“伯特格尔瓷”都较少采用彩绘装饰,该工厂竭力掌握上釉和釉下蓝彩的技术,却一直没有取得成功,直到1717年一个蓝彩小碗才被呈到奥古斯都大力王的面前。相反的,就如这件展品一样,大多数“伯特格尔瓷”都是在大面积素胎上贴以浮雕。1730年前不久,该工厂改变了瓷器的配方(剔除了雪花石膏),使其更白、更接近景德镇的原料。
“伯特格尔瓷”咖啡壶
该壶为模制红陶,部分抛光,配银托,两面饰浅浮雕梅枝。流从龙口中出,柄卷曲并饰连珠纹。产于1710年~1713年间,高15.9厘米,最宽12.8厘米。这件红陶咖啡壶显然深受中国宜兴紫砂陶的影响,在17和18世纪的欧洲倍受推崇。从1710年建厂到1713年,迈森一直制造这种红色粗陶器。然而随着白瓷开始商业生产,粗陶器尽管仍被装饰和出售,但其生产已经衰减或停止。伯特格尔改进了白瓷和红色粗陶的原料,“伯特格尔瓷”在工厂文件中被称为“红瓷”或“碧玉瓷”。像这样的陶壶都是用石膏模具制成的,有时候也会贴塑一套完整的浮雕装饰。形制主要来源于欧洲的金属制品,并融合了宜兴紫砂的壶嘴和中国瓷器的蜗壳形底足。关于迈森早期产品收藏目录的最新研究表明,像茶具和咖啡杯这样有明显实用功能的器物,也用来单独陈设。
中国人物“伯特格尔瓷”茶壶
这件茶壶硬质瓷。球腹,环柄,两端饰叶纹,曲流,根部塑兽面。拱形盖,尖状钮。 产于1722年,高10.8厘米,宽16.8厘米。并于1723年~1725年间进行了装饰。彩绘有中国人物,以铁红、粉釉和描金纹饰为边框,绘光亮的开光场面。柄、流、盖均饰以印度花卉。口沿下以金色花边装饰。这是18世纪20年代早期至40年代许多迈森瓷器的彩绘特色。该茶壶是一件早期作品,因为它上面印有罕见的仅在1722年使用的标志“M.P.M”(迈森瓷器厂),之后该厂使用著名的“蓝剑交锋”标志。不过,该款茶壶的装饰却是在几年之后才完成的。
这件茶壶上中国人物设计类型以及表现人物的釉上满彩都是由艺术设计师约翰·格里戈里厄斯·赫罗特(Johann Gregorius H?roldt ,1696-1775)创新推出的,他曾任职于维也纳瓷器厂。在1720年赫罗特被任命之前,迈森瓷器厂一直努力用彩釉装饰瓷器。18世纪20年代,赫罗特开发了新的釉彩、工艺和纹饰,包括这里展现的中国人物画。在西方中国艺术风格的物品上,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富有异域情调的童话般的土地,锦衣华服的居民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坐姿人像甜品台
此件描金的釉上彩瓷器为宴会上专门盛放蛋糕、糖果、蜜饯等的甜品台。约产于1735年,高48.5厘米,底座宽32厘米。模具师堪德勒1735年5月的工作日志上有这件作品的模具的原型,它被描述为一件用贝壳和树叶做托盘的“印度石窟”。他提供了两个单独模制的、可拆卸的坐姿人物像——被称为“日本人”——这样工厂就可以将男子像和女子像配对来生产这种甜品台。迈森瓷器厂的文件中经常使用“印度人像”和“中国人像”来替代纯粹的中国人像,尽管堪德勒称他的人像是日本人,但这名男子的扇形饰边的束腰外衣和裤子与那些迈森瓷器中的中国人物造型非常相似。 而在《启蒙的艺术》展中,同样不乏迈森瓷器的身影。在经历了早期模仿与借鉴中国瓷器的式样之后,迈森瓷器越发多样化,开发出的器物形制越发具有德国本土风格。
如以下这对小型瓷雕像:
“好妈妈”瓷雕像(左)
此件作品为釉彩,高21.7厘米,直径16.2厘米,产于1744年。
“好爸爸”瓷雕像(右)
此件作品亦为釉彩,高21厘米,直径16.8厘米,产于1785年。
我们可以看到,到了18世纪中期,迈森瓷器在样式上已经摆脱了单纯的器皿,而生产出造型更加复杂多变、色彩更加绚丽缤纷的陈设品。这对瓷像造型生动活泼,母亲虽穿着时髦,但眼神中透出的是温柔、祥和以及对孩子深情的关爱;父亲则很随意地穿着睡袍和拖鞋,带着帽子,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而围绕着母亲父亲的孩子们活蹦乱跳的场景同样栩栩如生。
又如:
绘有德累斯顿风景画的花瓶
该瓶高27.4厘米,约制于1840年~1845年间。如果不看名称,我们中国观众很难想到这是一个花瓶,其造型与中国花瓶风格迥异:阔口,带有底座,瓶中部有提手,边缘与底座均有描金,瓶身上绘有彩色的德国城市德累斯顿的风景画,画面细腻写实。迈森瓷器这时已经摆脱了中国瓷器的影响,具备了自己的特色。
这些参展的精美迈森瓷器,让我们不能释怀,许多尚未探知的秘密还隐藏在迈森瓷器博物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瓷器展览馆中。
迈森公司拥有一家自己的博物馆,包括生产车间和游客中心在内,早在1916年就已作为工厂的陈列厅对外开放。从1710至今的迈森瓷器都在这里按时间顺序被展示,揭示了不同时代的创造??性的发展。碰巧的是,笔者早年在德国学习期间有幸参观了这家博物馆,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的展品丰富多彩,展出范围极为宽泛,从瓷顶针到为奥古斯特三世的宫廷宴会使用的高达3.5米的宴席装饰品,都可以观赏到。2005年,博物馆扩大了参观区域,经常变换的特展,丰富了展示内容。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近30万,博物馆参观分为视频、制瓷工艺坊、展厅和销售厅几个部分。博物馆高达9米的外墙面由迈森瓷器建成,镶嵌有青年风格的瓷板画,为参观者传递了这家拥有300年历史的老字号瓷厂的新风貌。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现场观看由专业人士演绎的从倒模、绘制图案、上色、烧制等整个制瓷过程,同时还能欣赏到三千余件瓷器珍品。这些瓷器,展示了300年间迈森瓷器的发展历程。那些图案,从模仿中国的花鸟虫鱼,模仿中国人的生活图景,到逐渐演变为开始呈现西方人自己的志趣,迈森的制瓷大师们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艺术追求。据介绍,300年来,迈森制瓷的近80万件模具都一一保存,3000多个图案也一个不少,1万多种色彩配方都一一留存,且都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随时都可以再生产出同二三百年前一模一样的产品。在迈森瓷器最初的伯特格尔时代,那时为了垄断“白金”的制造与生产,其原料配方分别由伯特格尔、奥古斯特大帝的私人医生以及宫廷内阁成员三人独立掌控。直到今天,迈森人依然以无比的热情,悉心保护和传承着他们这独一份的手艺活儿。
对许多人来讲,参观就是饱饱眼福而已,拥有还是奢望。迈森瓷器没有低档产品,一个小小的咖啡杯要60欧元,一只普通的盘子,要245欧元,一套名为“一千零一夜”的迈森瓷器,价值100多万欧元,如果是成套成系列的瓷器,价格更是高的令人咋舌。在德国,普通的家庭都会以拥有一套迈森瓷器餐具或是咖啡具为荣,即使一旦拥有也会是倍加珍惜,精心收藏,只有在欢迎重要客人时,才会让其偶尔隆重登场。
迈森瓷器是德国传统高档商品的第二大知名品牌,从萨克森公国时代至今,迈森瓷器始终是欧洲王室、明星和政治家追逐的对象,其价格一直贵比黄金。著名的奥匈帝国皇后茜茜公主,当年就收藏了几千件迈森瓷器,现在,这些瓷器已是价值连城。迈森瓷器厂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停过一天工,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也没有烧灭过它的传统。迈森的瓷器不仅是商品,而且也是德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迈森瓷器厂不仅是企业,而且也是文化机构。2000年,迈森瓷器厂又实现了当年奥古斯特二世的一个梦想,研制成功瓷器管风琴发声管。这架管风琴现在陈列在博物馆中,经常举行音乐演奏会。迈森瓷器展现的是300年来多姿多彩的欧洲艺术史。
从1710年起以传统的手工方式生产出了高档迈森瓷器,包括餐具、人像、饰品等,至今迈森瓷器依然全由技师手工来完成制坯、塑型、艺术绘画、加工。就如同瓷器上的商标——迈森瓷器厂的logo“交叉的双剑”,一直沿用至今一样。从1720年至今,迈森的logo共修改了十次,但始终未离开“交叉的双剑”, 这一商标图案本是萨克森公国的族徽,它象征着迈森瓷器的高贵,也似乎对应着那段以利剑护佑炼瓷秘方的历史。下图是目前正在使用的logo。
在博物馆内,有许多体现东方文化和东西方文化融和的展品,这是由于中国瓷器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当时曾为欧洲人所艳羡,被赞誉为完美的器皿。因此,迈森瓷器的工艺和彩绘深深地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并在模仿的基础上融汇了西方文化和艺术特点。博物馆中有这样一小段德、英文介绍,大意为:“龙象征着智慧、光以及中国神话中的阳刚力量,在明代,龙的图案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中。他们也是19世纪中,迈森瓷器主题的
来源”。
从下面这些展品,尤其是明龙款,能明显地看到中国瓷的特征:
明龙系列的杯碟套装,印有典型的中国龙图案,令中国人倍感亲切。生产于2009年~2010年间。
明龙圆盒,1983年制造,标准的中国式样。
蓝洋葱15cm镂空盘,1984年制造,浓郁的中国青花
韵味。
蓝洋葱21cm镂空高脚盘,顶盘1981年制造,脚柱2005年制造,中间居然相隔24年,二者跨越时间长河,最终结合为一体。
迈森瓷器博物馆的点点滴滴都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强势的西方文化贯穿着他们的精神到物质。迈森瓷器虽然只有三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德国也经历了战争、国家分裂以及政治动荡,可他们对待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的悉心呵护和保存,对瓷文化、艺术以及工艺的传承和发扬,让我们这些生于长于瓷文化发源地被称为china大国的人所敬佩!心中不由得生出许多的感慨!迈森瓷器和迈森人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需要深刻地
思考。
注:文中选用的参展瓷器的图片与说明文字来自国博《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及《启蒙的艺术》展。
其实,说起迈森瓷器,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确实是世界闻名的德国名贵特产。有不少人说,德国出产的奢侈品,排名第一的是保时捷汽车,而第二名的就是以“蓝剑交锋”为商标的迈森瓷器了。迈森,它是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一个小镇的名称,人口不过三万,但就是这里,成为了欧洲的瓷器中心。三百多年来以这座小镇命名的瓷器,以其高雅的设计、皇家气质、纯手工制作闻名遐迩,它惊艳的造型和考究的做工,一直影响着西方的餐桌文化、饮食文化乃至艺术审美。
追溯到十五世纪,德国宫廷就对中国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十八世纪初,在席卷欧洲的“洛可可”艺术及狂热地追求中国艺术情调的影响下,整个德国社会都开始时髦地流行起中国瓷器,并为中国产瓷器精美的样式和色彩所倾倒。但善于钻研的德国人并不满足于此,在经历了重重失败之后,由一个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ttger,1682~1719)的炼金士在1708年1月15日的寒夜,用迈森的高岭土炼出了一种白色的“金子”,它的成色与中国的瓷器无异。这个炼金士没有找到炼就黄金的方法,却无意中发现了炼就瓷器的诀窍,这是一种比黄金更贵的“白金”。于是这一天,后来也被视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伯特格尔的发明让热爱东方奇珍的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大帝欣喜不已。1710年,在他的扶持下建立起了“波兰王家和萨克森选帝侯瓷器制造厂”,这就是今天的迈森瓷器制造厂的前身。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德国人制造的瓷器都是仿照和借鉴中国瓷器的样式和生产工艺。了解了这段历史,人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迈森瓷器与中国瓷器的渊源有多深厚。
在来自英国的《瓷之韵》展中,有多件瓷器展品产于德国的迈森瓷器厂。现在,就让我们来管中窥豹,小小的领略一下迈森瓷器的精致华美。
“伯特格尔瓷”瓶
此瓶产于1715年~1720年之间,高18.7厘米,宽11.3厘米。方腹,长颈,短足,贴塑菊花纹,瓶身上有一位拉中提琴的女子图案,另有扬手行走的小天使。
最早的迈森瓷是用高岭土和雪花石膏混合烧制而成,取代了中国景德镇所使用的瓷石(精炼白瓷土—俗称“白墩子”)。这种泛着特别的奶油色光泽的瓷器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伯特格
尔瓷”。
在1720年之前,“伯特格尔瓷”都较少采用彩绘装饰,该工厂竭力掌握上釉和釉下蓝彩的技术,却一直没有取得成功,直到1717年一个蓝彩小碗才被呈到奥古斯都大力王的面前。相反的,就如这件展品一样,大多数“伯特格尔瓷”都是在大面积素胎上贴以浮雕。1730年前不久,该工厂改变了瓷器的配方(剔除了雪花石膏),使其更白、更接近景德镇的原料。
“伯特格尔瓷”咖啡壶
该壶为模制红陶,部分抛光,配银托,两面饰浅浮雕梅枝。流从龙口中出,柄卷曲并饰连珠纹。产于1710年~1713年间,高15.9厘米,最宽12.8厘米。这件红陶咖啡壶显然深受中国宜兴紫砂陶的影响,在17和18世纪的欧洲倍受推崇。从1710年建厂到1713年,迈森一直制造这种红色粗陶器。然而随着白瓷开始商业生产,粗陶器尽管仍被装饰和出售,但其生产已经衰减或停止。伯特格尔改进了白瓷和红色粗陶的原料,“伯特格尔瓷”在工厂文件中被称为“红瓷”或“碧玉瓷”。像这样的陶壶都是用石膏模具制成的,有时候也会贴塑一套完整的浮雕装饰。形制主要来源于欧洲的金属制品,并融合了宜兴紫砂的壶嘴和中国瓷器的蜗壳形底足。关于迈森早期产品收藏目录的最新研究表明,像茶具和咖啡杯这样有明显实用功能的器物,也用来单独陈设。
中国人物“伯特格尔瓷”茶壶
这件茶壶硬质瓷。球腹,环柄,两端饰叶纹,曲流,根部塑兽面。拱形盖,尖状钮。 产于1722年,高10.8厘米,宽16.8厘米。并于1723年~1725年间进行了装饰。彩绘有中国人物,以铁红、粉釉和描金纹饰为边框,绘光亮的开光场面。柄、流、盖均饰以印度花卉。口沿下以金色花边装饰。这是18世纪20年代早期至40年代许多迈森瓷器的彩绘特色。该茶壶是一件早期作品,因为它上面印有罕见的仅在1722年使用的标志“M.P.M”(迈森瓷器厂),之后该厂使用著名的“蓝剑交锋”标志。不过,该款茶壶的装饰却是在几年之后才完成的。
这件茶壶上中国人物设计类型以及表现人物的釉上满彩都是由艺术设计师约翰·格里戈里厄斯·赫罗特(Johann Gregorius H?roldt ,1696-1775)创新推出的,他曾任职于维也纳瓷器厂。在1720年赫罗特被任命之前,迈森瓷器厂一直努力用彩釉装饰瓷器。18世纪20年代,赫罗特开发了新的釉彩、工艺和纹饰,包括这里展现的中国人物画。在西方中国艺术风格的物品上,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富有异域情调的童话般的土地,锦衣华服的居民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坐姿人像甜品台
此件描金的釉上彩瓷器为宴会上专门盛放蛋糕、糖果、蜜饯等的甜品台。约产于1735年,高48.5厘米,底座宽32厘米。模具师堪德勒1735年5月的工作日志上有这件作品的模具的原型,它被描述为一件用贝壳和树叶做托盘的“印度石窟”。他提供了两个单独模制的、可拆卸的坐姿人物像——被称为“日本人”——这样工厂就可以将男子像和女子像配对来生产这种甜品台。迈森瓷器厂的文件中经常使用“印度人像”和“中国人像”来替代纯粹的中国人像,尽管堪德勒称他的人像是日本人,但这名男子的扇形饰边的束腰外衣和裤子与那些迈森瓷器中的中国人物造型非常相似。 而在《启蒙的艺术》展中,同样不乏迈森瓷器的身影。在经历了早期模仿与借鉴中国瓷器的式样之后,迈森瓷器越发多样化,开发出的器物形制越发具有德国本土风格。
如以下这对小型瓷雕像:
“好妈妈”瓷雕像(左)
此件作品为釉彩,高21.7厘米,直径16.2厘米,产于1744年。
“好爸爸”瓷雕像(右)
此件作品亦为釉彩,高21厘米,直径16.8厘米,产于1785年。
我们可以看到,到了18世纪中期,迈森瓷器在样式上已经摆脱了单纯的器皿,而生产出造型更加复杂多变、色彩更加绚丽缤纷的陈设品。这对瓷像造型生动活泼,母亲虽穿着时髦,但眼神中透出的是温柔、祥和以及对孩子深情的关爱;父亲则很随意地穿着睡袍和拖鞋,带着帽子,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而围绕着母亲父亲的孩子们活蹦乱跳的场景同样栩栩如生。
又如:
绘有德累斯顿风景画的花瓶
该瓶高27.4厘米,约制于1840年~1845年间。如果不看名称,我们中国观众很难想到这是一个花瓶,其造型与中国花瓶风格迥异:阔口,带有底座,瓶中部有提手,边缘与底座均有描金,瓶身上绘有彩色的德国城市德累斯顿的风景画,画面细腻写实。迈森瓷器这时已经摆脱了中国瓷器的影响,具备了自己的特色。
这些参展的精美迈森瓷器,让我们不能释怀,许多尚未探知的秘密还隐藏在迈森瓷器博物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瓷器展览馆中。
迈森公司拥有一家自己的博物馆,包括生产车间和游客中心在内,早在1916年就已作为工厂的陈列厅对外开放。从1710至今的迈森瓷器都在这里按时间顺序被展示,揭示了不同时代的创造??性的发展。碰巧的是,笔者早年在德国学习期间有幸参观了这家博物馆,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的展品丰富多彩,展出范围极为宽泛,从瓷顶针到为奥古斯特三世的宫廷宴会使用的高达3.5米的宴席装饰品,都可以观赏到。2005年,博物馆扩大了参观区域,经常变换的特展,丰富了展示内容。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近30万,博物馆参观分为视频、制瓷工艺坊、展厅和销售厅几个部分。博物馆高达9米的外墙面由迈森瓷器建成,镶嵌有青年风格的瓷板画,为参观者传递了这家拥有300年历史的老字号瓷厂的新风貌。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现场观看由专业人士演绎的从倒模、绘制图案、上色、烧制等整个制瓷过程,同时还能欣赏到三千余件瓷器珍品。这些瓷器,展示了300年间迈森瓷器的发展历程。那些图案,从模仿中国的花鸟虫鱼,模仿中国人的生活图景,到逐渐演变为开始呈现西方人自己的志趣,迈森的制瓷大师们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艺术追求。据介绍,300年来,迈森制瓷的近80万件模具都一一保存,3000多个图案也一个不少,1万多种色彩配方都一一留存,且都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随时都可以再生产出同二三百年前一模一样的产品。在迈森瓷器最初的伯特格尔时代,那时为了垄断“白金”的制造与生产,其原料配方分别由伯特格尔、奥古斯特大帝的私人医生以及宫廷内阁成员三人独立掌控。直到今天,迈森人依然以无比的热情,悉心保护和传承着他们这独一份的手艺活儿。
对许多人来讲,参观就是饱饱眼福而已,拥有还是奢望。迈森瓷器没有低档产品,一个小小的咖啡杯要60欧元,一只普通的盘子,要245欧元,一套名为“一千零一夜”的迈森瓷器,价值100多万欧元,如果是成套成系列的瓷器,价格更是高的令人咋舌。在德国,普通的家庭都会以拥有一套迈森瓷器餐具或是咖啡具为荣,即使一旦拥有也会是倍加珍惜,精心收藏,只有在欢迎重要客人时,才会让其偶尔隆重登场。
迈森瓷器是德国传统高档商品的第二大知名品牌,从萨克森公国时代至今,迈森瓷器始终是欧洲王室、明星和政治家追逐的对象,其价格一直贵比黄金。著名的奥匈帝国皇后茜茜公主,当年就收藏了几千件迈森瓷器,现在,这些瓷器已是价值连城。迈森瓷器厂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停过一天工,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也没有烧灭过它的传统。迈森的瓷器不仅是商品,而且也是德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迈森瓷器厂不仅是企业,而且也是文化机构。2000年,迈森瓷器厂又实现了当年奥古斯特二世的一个梦想,研制成功瓷器管风琴发声管。这架管风琴现在陈列在博物馆中,经常举行音乐演奏会。迈森瓷器展现的是300年来多姿多彩的欧洲艺术史。
从1710年起以传统的手工方式生产出了高档迈森瓷器,包括餐具、人像、饰品等,至今迈森瓷器依然全由技师手工来完成制坯、塑型、艺术绘画、加工。就如同瓷器上的商标——迈森瓷器厂的logo“交叉的双剑”,一直沿用至今一样。从1720年至今,迈森的logo共修改了十次,但始终未离开“交叉的双剑”, 这一商标图案本是萨克森公国的族徽,它象征着迈森瓷器的高贵,也似乎对应着那段以利剑护佑炼瓷秘方的历史。下图是目前正在使用的logo。
在博物馆内,有许多体现东方文化和东西方文化融和的展品,这是由于中国瓷器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当时曾为欧洲人所艳羡,被赞誉为完美的器皿。因此,迈森瓷器的工艺和彩绘深深地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并在模仿的基础上融汇了西方文化和艺术特点。博物馆中有这样一小段德、英文介绍,大意为:“龙象征着智慧、光以及中国神话中的阳刚力量,在明代,龙的图案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中。他们也是19世纪中,迈森瓷器主题的
来源”。
从下面这些展品,尤其是明龙款,能明显地看到中国瓷的特征:
明龙系列的杯碟套装,印有典型的中国龙图案,令中国人倍感亲切。生产于2009年~2010年间。
明龙圆盒,1983年制造,标准的中国式样。
蓝洋葱15cm镂空盘,1984年制造,浓郁的中国青花
韵味。
蓝洋葱21cm镂空高脚盘,顶盘1981年制造,脚柱2005年制造,中间居然相隔24年,二者跨越时间长河,最终结合为一体。
迈森瓷器博物馆的点点滴滴都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强势的西方文化贯穿着他们的精神到物质。迈森瓷器虽然只有三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德国也经历了战争、国家分裂以及政治动荡,可他们对待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的悉心呵护和保存,对瓷文化、艺术以及工艺的传承和发扬,让我们这些生于长于瓷文化发源地被称为china大国的人所敬佩!心中不由得生出许多的感慨!迈森瓷器和迈森人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需要深刻地
思考。
注:文中选用的参展瓷器的图片与说明文字来自国博《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及《启蒙的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