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492195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12例。2组患者根据功能障碍情况均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估肺通气功能,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和吸气峰流速(PIF)评估吸气肌功能,通过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以及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和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并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分析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VC、FEV1、PEF、MIP和PIF以及深呼吸时患侧膈肌移动度和隔肌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观测指标[FVC(84.67±15.97)%、FEV1(79.08±11.46)%、MIP(63.77±23.50)cmH2O、PIF(3.55±1.38)L/s、膈肌移动度(4.80±1.42)cm、DTei(0.59±0.15)cm、DTF(97.29±46.11)%]均较组内治疗前[FVC(57.42±17.84)%、FEV1(56.00±19.16)%、MIP(39.33±18.86 cmH2O、PIF(1.87±0.85)L/s及(3.14±1.24)cm、(0.42±0.10)cm、(54.79±31.38)%]和对照组治疗后[FVC(67.75±22.26)%、FEV1(66.08±17.95)%、MIP(41.73±20.67)cmH2O、PIF(2.32±1.27)L/s及(3.29±1.09)cm、(0.47±0.11)cm、(49.97±44.57)%]有显著提高(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的PEF、DTee、肺部感染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吸气肌功能、膈肌移动度及收缩时膈肌厚度。

其他文献
经颅磁刺激(TMS)近年来的发展已逐渐成熟,并被中国脑瘫康复指南推荐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在儿童神经康复治疗中广泛应用。目前,对TMS的了解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对TMS的相关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中。本文旨在通过TMS治疗脑瘫的理论基础、诊断、评估和治疗应用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MS的相关临床应用和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并吞咽失用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例脑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并吞咽失用症患者依次给予A方案(基础吞咽训练+球囊扩张)及B方案(tDCS+基础吞咽训练+球囊扩张)治疗。于治疗前、A方案治疗4周后及B方案治疗4周后分别评估患者舌运动、口面吞咽失用和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A方案治疗4周后2例患者舌运动、口面失用情况均无明显改善,不能执行吞咽指令,反射性
目的观察随意跑轮运动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调节亚基p47phox及p67phox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运动训练抑制糖尿病心脏氧化应激及心脏重塑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运动组,后2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进行糖尿病造模。于造模成功1周后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均置于鼠笼内安静饲养,运动组大鼠给予8周(5 d/周)随意跑轮运动。
目的观察高刺激强度(120%运动阈值)、高刺激量(6000脉冲/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高刺激组、低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高刺激组给予120%运动阈值(MT)、6000脉冲/日的rTMS治疗,低刺激组给予80%MT、2000脉冲/日的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磁刺激。上述3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
期刊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支具组(n=10)和联合组(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
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医改背景下一项关键举措,其中,康复分级诊疗根据疾病分期分别以急性期早期康复、稳定期综合康复、恢复期基本康复为主。我国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日趋增大,为了推进优质康复医疗资源整合、下沉及共享,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服务能力,目前主要推行医联体模式。国内目前已有医联体、"互联网+"、"四站式"等多种康复分级诊疗模式,但仍处于探索过程中。本文对国内外康复分级诊疗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建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周6次,每次30 min,持续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GMFM分级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速度(
期刊
目的观察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区突触可塑性及自噬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AD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通过向双侧海马CA1区注射Aβ1-42将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制成A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造模成功后次日,电针组选取百会、双侧肾俞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次治疗2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