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纵隔非神经源性肿块影像分析

来源 :中国CT和MRI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aom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后纵隔非神经源性肿块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31例后纵隔非神经源性肿块的影像表现.结果 支气管囊肿13例,均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囊性包块.孤立性纤维瘤3例,1例见粗大迂曲动脉.脂肪肉瘤3例,2例见脂肪及软组织混杂成分.脂肪瘤1例.血管瘤2例,1例见点状钙化及粗大血管影.间叶性错构瘤1例,内见小灶脂肪样密度影及钙化.巨淋巴结增生症2例,明显均匀强化.巨细胞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单纯囊肿2例.髓外造血2例,髓脂肪瘤1例,均为脊柱两侧多发肿块.结论 支气管囊肿为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外最常见脊柱旁肿块,余病变发生率均较低下.丘状、分叶形态、不典型“哑铃征”有助于提示非神经源肿瘤,且出现“哑铃征”时应重点观察椎管内侵入及脊髓受压情况.MR对支气管囊肿、血管瘤等鉴别有较大作用,在病变累及椎间孔、椎管时显示优于CT.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CT血管造影(CTA)、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其术后复查中作用.方法 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4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纳
目的评价、分析CT与MRI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有效性。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T检查和MRI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率。结果 CT检查结果显示检出脑干、小脑、基底节、枕叶、颞叶、额叶区域的病灶分别为11例、10例、15例、7例、9例、10例,一共检出62例,检出率为56.36%。MRI检查结果分别为16例、15例、18例、9例、19例、23例,一共检出100例,检出率为90.91%。MRI检查结果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阻生牙定位及正畸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0例阻生牙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扫描的影像特点及阻生牙的形态、位置、朝向以及与相邻牙、牙列的位置关系。观察MSCT曲面重建与X线平片对阻生牙定位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共发现36颗阻生牙且全部在MSCT曲面重建图像上显示。其中单个埋伏阻生牙为17例;2个或多个有13例;上颌尖牙11颗,中切牙4颗,侧切牙4颗,第一前磨牙3颗;下颌尖牙5颗,侧切牙2颗,第一前磨牙4颗,第二前磨牙3颗。
目的利用18F-FDG PET/CT评估COVID-19康复患者全身不同器官的恢复情况。方法对8名COVID-19康复患者和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全身18F-FDG PET/CT扫描,分别测量肺部、纵膈淋巴结、心脏、肝脏、脾脏、双肾以及小肠的SUVmax值,比较不同组间SUVmax值的差异,并分析SUVmax值与相关实验室结果间的关系。结果康复患者组肺部的SUVmax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纵膈淋巴结、肝脏、脾脏、肾脏、左心室侧壁及小肠壁的S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诊断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