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上海市对外贸易有限公司
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与“发展”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拉动国家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传统的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要素拉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愈益显现出其历史局限性。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是难以为继、无法持续的。外贸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样,迫切需要构建科学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就是一种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模式之一。对于对外贸易而言,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来促进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就是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而传统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下就有两种不同的产品生产模式:一种是传统经济下的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另一种是循环经济下的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或“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传统经济模式下外贸发展的局限性
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往往取决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创造了我国外贸的繁荣,但外贸的产品结构到今天已经充分地显示出其过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弊端,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已经上升为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经济贸易活动对自然环境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是一对矛盾。
对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是一种短视的行为,这样的发展无疑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大规模工业化起步大大晚于西方国家,完全可以从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走弯路。
建立可持续的增长方式需要科学的发展观
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如果继续旧有的增长方式,不仅进一步的发展会受到资源环境的极大制约,既有的发展成果也将难以保持。
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以及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社会属性、经济角度以及科学技术属性来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地总结为: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
因此,仅仅用GDP的增长来衡量经济发展或者仅仅用进出口总值的增长来衡量外贸的发展是不全面的。我国外贸既要求稳定发展,又要做到长期可持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几代人的需要,必须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原来传统的增长方式中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等不科学合理的地方,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来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追求资源的永续利用、对环境尽可能地进行最大保护也是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正是契合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式直线型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
因此,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也是对外贸易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突破口。它既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随着可持续性发展日益成为全球性的共识,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理念重构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应运而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他们所进行的一些循环经济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比较典型的做法有要求在企业之间形成废弃物的输出输入关系的生态工业园区,其实质是组织企业共生层次上的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推进循环经济,会引起国家、社会、企业在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它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要将自身作为自然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指导消费。
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8年8月29日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它对于外贸通过推进循环经济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保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对外贸易处于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最前沿,国外先进的经济理念、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其他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有效的实践也最容易对外贸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日益严格的国际贸易准则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立法的健全;严格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和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准,可促进并迫使发展中国家淘汰落后的粗放式经营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采用资源节约型的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壁垒作用逐渐削弱,环境与贸易的关联程度日趋凸现,国际经济与环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环保考虑,纷纷设置更加严格的非关税绿色贸易技术壁垒。这种壁垒在环境理念上具有先进性,也直接削弱了我国一些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这就迫使我国提高环保标准,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的工艺、技术和产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使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这对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应该说是有利的。因此,对外贸易应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吸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改变传统的低效益、高耗能、数量型增长方式,把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直线型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是无限的。人类社会要不断前进,经济要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来促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将资源的可再生利用、环境的保护与外贸的发展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无疑也是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与“发展”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拉动国家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传统的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要素拉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愈益显现出其历史局限性。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是难以为继、无法持续的。外贸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样,迫切需要构建科学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就是一种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模式之一。对于对外贸易而言,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来促进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就是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而传统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下就有两种不同的产品生产模式:一种是传统经济下的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另一种是循环经济下的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或“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传统经济模式下外贸发展的局限性
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往往取决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创造了我国外贸的繁荣,但外贸的产品结构到今天已经充分地显示出其过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弊端,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已经上升为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经济贸易活动对自然环境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是一对矛盾。
对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是一种短视的行为,这样的发展无疑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大规模工业化起步大大晚于西方国家,完全可以从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走弯路。
建立可持续的增长方式需要科学的发展观
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如果继续旧有的增长方式,不仅进一步的发展会受到资源环境的极大制约,既有的发展成果也将难以保持。
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以及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社会属性、经济角度以及科学技术属性来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地总结为: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
因此,仅仅用GDP的增长来衡量经济发展或者仅仅用进出口总值的增长来衡量外贸的发展是不全面的。我国外贸既要求稳定发展,又要做到长期可持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几代人的需要,必须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原来传统的增长方式中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等不科学合理的地方,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来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追求资源的永续利用、对环境尽可能地进行最大保护也是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正是契合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式直线型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
因此,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也是对外贸易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突破口。它既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随着可持续性发展日益成为全球性的共识,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理念重构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应运而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他们所进行的一些循环经济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比较典型的做法有要求在企业之间形成废弃物的输出输入关系的生态工业园区,其实质是组织企业共生层次上的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推进循环经济,会引起国家、社会、企业在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它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要将自身作为自然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指导消费。
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8年8月29日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它对于外贸通过推进循环经济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保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对外贸易处于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最前沿,国外先进的经济理念、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其他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有效的实践也最容易对外贸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日益严格的国际贸易准则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立法的健全;严格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和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准,可促进并迫使发展中国家淘汰落后的粗放式经营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采用资源节约型的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壁垒作用逐渐削弱,环境与贸易的关联程度日趋凸现,国际经济与环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环保考虑,纷纷设置更加严格的非关税绿色贸易技术壁垒。这种壁垒在环境理念上具有先进性,也直接削弱了我国一些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这就迫使我国提高环保标准,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的工艺、技术和产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使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这对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应该说是有利的。因此,对外贸易应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吸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改变传统的低效益、高耗能、数量型增长方式,把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直线型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是无限的。人类社会要不断前进,经济要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来促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将资源的可再生利用、环境的保护与外贸的发展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无疑也是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