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族名:畲(shē)族
籍贯:中国
分布区域:畲族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语言文字:畲族人主要使用两种语言,一是畲族自身的语言,即畲语,如今它只在广东的博罗、河源、增城、惠东、海丰等五县(市)有约12000多名使用者,被称为“活聂”,人数占不到畲族总人口的1%。第二种是接近瑶族布努语的炯奈话,属苗瑶语系。随着畲族融入汉人社区,大多数畲族转说客、赣、闽、粤系的汉语。据统计,中国99%以上的畲民使用的是当地的客家方言。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婚姻习俗: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现在的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文化特色:追根溯源,民族由来
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育有三男一女,依据长幼分别姓盘、蓝、雷、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淮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保卫领土,英勇抗战
畲族人民勤劳朴实,在明代抗击倭寇的斗争中,畲族人民为保卫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畲族人民坚持革命斗争,组织游击队,建立革命根据地,闽东畲族地区有70%以上是老苏区。畲族人民为祖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服饰文化,异彩纷呈
现在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服装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尤以闽东、浙南部分畲族妇女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籍贯:中国
分布区域:畲族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语言文字:畲族人主要使用两种语言,一是畲族自身的语言,即畲语,如今它只在广东的博罗、河源、增城、惠东、海丰等五县(市)有约12000多名使用者,被称为“活聂”,人数占不到畲族总人口的1%。第二种是接近瑶族布努语的炯奈话,属苗瑶语系。随着畲族融入汉人社区,大多数畲族转说客、赣、闽、粤系的汉语。据统计,中国99%以上的畲民使用的是当地的客家方言。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婚姻习俗: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现在的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文化特色:追根溯源,民族由来
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育有三男一女,依据长幼分别姓盘、蓝、雷、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淮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保卫领土,英勇抗战
畲族人民勤劳朴实,在明代抗击倭寇的斗争中,畲族人民为保卫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畲族人民坚持革命斗争,组织游击队,建立革命根据地,闽东畲族地区有70%以上是老苏区。畲族人民为祖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服饰文化,异彩纷呈
现在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服装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尤以闽东、浙南部分畲族妇女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