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担当精神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bq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孟子和荀子以孔子教育担当为精神主旨,均认为教师是教育担当的主体力量,强调尊敬师长。不同的是,孟子从“天之所予”的性善出发,侧重人的主体自觉和自我修养,而荀子则以“天人相分”的性恶为依据,重视教师监督和礼乐教化。在此基础上,二人都希望培养出具有君子和圣人品格的学生,并最终为政治统治服务。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教育担当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4.002
  Abstract Meng Zi and Xunzi to take the educ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spirit of the subject, teacher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force of education, emphasizing respect for teachers. Is different from Mencius "days to" good start, focus on the human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self-cultivation, and Xunzi for "Heaven phase" evil nature as the basis, pay attention to teachers' supervision and music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two people want to cultivate the character of a gentleman and Saint, and ultimately serve the political rule.
  Key words Mengzi; Xunzi; education act
  孔子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以担当精神为其教育思想的逻辑主线,提出了“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学理论。此后,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理路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扬。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可以了解先秦儒家的教育理念,并利于当今教师担当精神的培育。
  1 教师——教育担当的主体力量
  孔子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身体力行地践履了教育担当精神,以教师本人为教育担当的主体,通过因材施教来引导学生,最终成就了七十二贤人。
  孟子不仅接受师者为教育担当主体的观点,还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了论证。他遵循孔子“天人合一”的思路,提出了“天爵”与“人爵”、“天道”与“人道”之分,强调人德应与天德相合。在他看来,天是一种高高在上、俯视万民的神秘意志的存在,以其“诚”的道德性规劝人们要去“思诚”,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效果。如何“思诚”?孟子告诫人们可借助于感官的“知”和心官的“思”,扩充“天之所予”的善端,就可以达到“与天合德”的境界,实现“存心、养性、事天”的目的。人的一切社会活动要受到天的指引,违背天的意志势必会如商纣一般身死国破,宋明时期更是将此发展为“天理”。
  以“天人合一”为依据,孟子提出了他的“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分别对应仁义礼智“四端”,这些道德属性“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他以“孺子入井”为例,强调任何人看到这种惊险场面都会不假思索地施以援手,这只是人性本能使然,而非有利可图。尽管如此,“四端”仅仅表明人有向善的开端和倾向,这种道德可能性要想转化为现实的、稳定的道德品行则必须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扩充,这一任务唯有君子和圣人才能够担当。所以,除了自我积极主动地对道德萌芽进行滋养外,师者的教化也是成德成才的重要环节。
  荀子反对道德天赋论,他将“天”界定为无意志的“自然之天”,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即天和人属于两个独立的系统,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和职能分工,而“礼”就是防止人“与天争职”的关键所在。然荀子此说并非否认天人之间的沟通,而是强调两者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相互协作,以保证“天人相参”的互动性与平等性,从而告诫人在“制天命而用之”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最终回归“天人合一”。在此,荀子取消了人德源于天德的神秘性意味,却通过天人之别强调了天人各有职分,人的职分只能由人自己来担当,从而弱化了人的依附性和屈从性,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和精神性。
  既然“天人相分”,那么人就不能从“天”那里获得道德性,更何况“天”本身只是“自然之天”,因此人并非天生善性。人的行善之举从何而来,荀子认为这是“化性起伪”和“注错习俗”的结果。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若顺其无节,也就产生了结果上的恶。可见,人在复杂的环境中极易丧失判断力和自控力,这就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来弥补自我修养的不足。荀子极为重视“师者”对于个人成才和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将其与“天、地、君、亲”四者并列,倡导“贵师重傅”和“师法之化”,以求人们成为“性伪相合”的圣贤。
  由此观之,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担当主体,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君子或圣人,而后才具备教化他人弃恶扬善的能力,这为当今加强师德建设提供了思路。
  2 内外兼修——教育担当的基本路径
  孔子的教育既讲内养,也重外化,孟子和荀子均接受了這一观点,但是又分别有自己的侧重。
  孟子从“天人合一”的“性善论”出发,强调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反省内求”、“持志养气”和“寡欲”提高道德修养,从而使善的萌芽成长为参天大树。“反省内求”即通过自我批评的方式来扩充自己的“良知”和“良能”,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的超然境界。“持志养气”则指人首先要明确目标,然后以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态度实现积小成大的飞跃。至于“寡欲”,孟子视其为最能成就良好心性品德的方式,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在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这意味着,老师不能完全主导或干涉学生的心理活动,而只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尽管如此,孟子还是极为强调学生对老师的敬慕之情,这种情感如同对待父母长辈一般,所谓“师父”即是此义。他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孟子·公孙丑下》)“父子有亲”具体表现为“父慈子孝”,其中“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仁爱的起点,“孝亲”就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对于如何维护师徒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可以从父子相处之道中得到启发。可见,孟子的教育先从教师的自我教育担当做起,要求师者首先自律,然后律他;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各自担当、相互尊重,实现和谐。
  荀子以“天人相分”的“性恶论”为依据,侧重通过外部礼乐教化和刑法威慑来使人“化性起伪”成为君子。在此过程中,他将师与天、地、君、亲四者并重,主张“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荀子·儒效》)教师作为礼乐的传授者和道德的示范者,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具备“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及“知微而论”的条件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他遵循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为“血气刚强”、“知虑渐深”、“勇毅猛戾”、“齊给便利”等不同性格的人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除了教师的外部约束和监督,荀子也重视个体的自觉自为,提出了“慎独”、“积善成德”等修养之方。不同的是,荀子反对孟子的“寡欲”,主张用礼义来“养欲”、“节欲”和“导欲”,把人的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实现物欲关系的平衡。在如何看待物质需求的问题上,孟子用了“寡欲”,荀子用了“养欲”和“节欲”,实际上都是希望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具体到教师而言,没有基本的物质保障,教师不能安心施教,而过度的物质索求,也同样损害教师的思考重心。
  荀子与孟子都反对“不教而诛”的粗暴手段,都强调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担当,都主张个体修身与外部约束相结合。不同的是,孟子善于从感性情感入手,达到和学生的情感交融;荀子侧重以礼乐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实现和谐的教育结果。总之,儒家内外兼修的教育智慧告诫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民主互动下的教学相长。
  3 君子圣人——教育担当的理想目标
  纵观儒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儒者多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自居,他们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成长路径,以实现“王道”政治为最终目的。
  在孟子眼中,为师者必须首先是君子、大丈夫或圣人,然后才能以这种人格魅力感染自己的学生。他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作为塑造“大丈夫”人格的道德戒律,从而在“仁义”的支配下,具有“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的自信。另外,圣人站在道德伦理的制高点俯瞰世间,能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也就是对民众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除了伦理道德上的超越性,孟子还希望延伸到政治领域,即培养一个以身作则的贤明君主,他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君王作为社会的“大家长”,也必须具有圣人的德性,这种德性不仅天下在体察民情、尊重民意及汇集民智的政治实践中,还体现在“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的教育智慧中,并且教育的温和性比政治的强制性更能赢得民心。
  到了荀子这里,教师不再只是循循善诱式的“引而不发”,更增添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之态。他将刑罚和霸道融入孟子单纯而理想化的德治模式之中,塑造了一个刚柔并济的“圣王”形象。何为“圣王”?荀子解释说:“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荀子·解蔽》)在他看来,圣王既是道德楷模,是礼的制定者,又是政治领袖,可以使财富分配公平、政令颁布适时和法律严明公正。又如:“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盆也,民者水也,盆圆而水圆。”(《荀子·君道》)可见,君主既是统治者又是教育家,君主的以身作则和身教示范有利于引领一种良好社会风气、减少祸乱。比孔孟进步的是,荀子对王霸关系有了全面的认识,认为君主不仅要有“王”的亲和力,还要有“霸”的威慑力,并善于运用权术、技巧去团结臣民,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圣王之制”。显然,这对于教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极具启示意义。
  在古代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孟子和荀子均希冀学生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君子和圣人,并尽可能为国效力。这种经世致用的精神启示我们,只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
  4 结语
  没有道德规劝的含情脉脉,制度规范就会变成冷酷无情的枷锁;没有现实主义的经验论证,理想主义必会变成乌托邦式的幻影。归根结底,孟子与荀子的教育思想旨在引导人向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他们的教育理论也时刻不离师者的教育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其他文献
摘要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交叉学科典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背景,以Cookie创客空间为例,探索在共享理念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交叉学科 人才培养 共享理念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IO.16400/j.cnki.kjdks.2017.05.024  1研究背景  历史表明,多学科交叉融合能促进科学
期刊
摘要 为满足“运动控制系统”与“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工程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教学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适于班级教学,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NI CompactRIO的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教学实验平台。实验台以NI公司的Labview图形化软件开发环境为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以NI公司生产的CompactRIO控制器为系统控制核心。结合三相全桥智能功率模块等,根据不同实验对象,可以开展
期刊
摘要 微课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教学手段,其特点是短小精干、生动有趣、主题突出,学习者能够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实例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驱动,将抽象的知识创设情景,深入浅出。本文将微课与实例式教学方法融合,以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为例,探究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微课 实例式教学 无穷级数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来探讨农村中小学生自尊与心理适应的一般特点,考察自尊与心理适应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岳阳市某中学467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小学生的总体自尊处于中等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2)抑郁水平总体处于轻微程度,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3)生活满意度总体中等,性别差异不显著,
期刊
摘要 性别差异视角是用社会性别理念去解读社会现象,以实现性别公平。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女教师在数量逐渐趋平于男教师,但在职称岗位晋升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仍然无法与男教师平等。这就说明高校在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男女差異,没有用社会性别意识来作为指导,以至于用同一标准去考核男性和女性在科研或者教学方面的成就,并以此来作为其职称晋升等的评判标准,从而导致了高校现行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体能训练方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理念的推动下,诞生了新的身体功能训练方法,即身体功能训练,并且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显现出极大的优势,继而促进了身体功能训练这一全新的模式得以不断蔓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训练模式不仅注重整体性的训练,而且还兼顾局部训练,是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本文中重点介绍了这一全新的体能训练方式的内容及具体实施策略,以促进身体功能训练能够获得极佳
期刊
摘要 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但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和说服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的,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获取信息量大,信息渠道很多,他们有思维有主见,所以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让学生在体验中去领会,去感受,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健康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逐渐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进取
期刊
摘要 张家口学院作为一所新升本院校,从自身定位出发,在过去四年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探索中,明确了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炼出“三全”专业特色,“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初步显现,为未来实现农村卓越全科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全科培养 全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
期刊
摘要 本研究随机抽取就读于广西民族大学146名学生进行二语交际意愿调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访谈,运用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二语交际意愿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试图探讨影响交际意愿的原因和提高对策。  关键词 二语交际意愿 实证研究 民族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90  0引言  
期刊
摘要 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依托力量和关键决定因素,是最富有活力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年后备力量。基于此,本文对全员育人理念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非全员化”现状,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提出和探讨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践行全员育人理念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