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训练,应该将口语交际课堂生活化,并将其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
关键词:口语交际;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标也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培养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和发展合作精神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经验的第一重要渠道。
口语交际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性,培养学生倾听、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机会去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训练,应该将口语交际课堂生活化,并将其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
一、口语交际训练要从生活中来
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动,它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只有为学生搭建一个心灵与思维畅想的平台,与学生进行心灵互动,让学生在交际中成为主人,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并领悟到语言的意韵。
1.让课堂情境生活化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思维,敢于表达,也就是把生活引进课堂里,使课堂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平时和自己的小伙伴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可一到课堂上就不愿开口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让他们有话要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夸夸我的同学”。教材安排学生找到同学的长处,来夸夸同学。如果在课下,他们可能会有说不完的话。可是在课堂上,一些学生便不知什么原因就不敢说了。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感觉是在生活中和自己的好朋友聊天。可以假设放学后,同学们和好朋友结伴回家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组合说长处,你说说我的优点,我学习你的长处。然后以游戏“猜猜他是谁”进行全班交流。学们主动说话的兴趣很高,从不肯说转变为抢着说,而且进一步要求自己说得意义深刻、有理有据。
2.让话题与学生生活零距离
有些交际的话题不符合学生的阅历和经验,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学生缺乏应有的体验和感受。这时,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
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去‘旅游’”。教材安排学生当“导游”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的根本就没走出自己的村子,更没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所以他们就觉得无话可说。教学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到学生的农家里,到街道的磨坊中,到田间的地头处,到广阔的田野上,到附近的山坡上……面对这样无比熟悉的地方,孩子们一定会有说不完的话。这样教学避免了学生无意义的交际,还使得交际内容亲切熟悉,交际的空间更自由,与学生生活没有距离,使学生产生倾吐的欲望。
二、口语交际训练要到生活中去
生活中有许多口语交际的情境,我们要把这些机会抓住,及时“推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在大胆实践中进行。
1.事后谈感想,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虽然是农村小学,但我们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当东风徐徐吹来、百花竞放之时,我们带领学生到田野上、到果园里野游踏青,放起五彩的风筝,寻觅春的气息;当酷暑来临、炎阳高照,我们躲在阴暗凉爽的窑洞中逍遥自在,体会避暑山庄的乐趣;金秋时节,我们去采摘酸甜可口的山枣和野葡萄,在枫叶似火中喝清凉可口的柿子,在绵绵细雨中捕捉黄褐色的“水牛”;隆冬时节、大雪纷纷,我们去堆雪人、打雪仗,欣赏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在活动中,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说话的主动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和老师谈谈自己此刻的心情,回到家里也可以把这件事和自己的体会说给父母听。这样,在生活中创设了交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学生有话想说,有感而发。同时,抓住了这样的交际机会,使学生有不同的交际对象,有效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2.有事要说,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学生有事要请假,家长往往越俎代庖。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故意“刁难”:自己有事自己说。让学生自己说清楚请假的时间、原因等,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生活是实施口语交际的无边课堂,比如:劳动、做饭、种地、借东西、问路、购物等等。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会了自理自立、适应社会等技能,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会生存”奠定了基础。
总之,口语交际训练应立足课堂,又要走出课堂;立足教科书,又要走进生活,让口语交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新课标解读》.
[2]《教育漫话》.
关键词:口语交际;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标也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培养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和发展合作精神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经验的第一重要渠道。
口语交际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性,培养学生倾听、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机会去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训练,应该将口语交际课堂生活化,并将其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
一、口语交际训练要从生活中来
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动,它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只有为学生搭建一个心灵与思维畅想的平台,与学生进行心灵互动,让学生在交际中成为主人,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并领悟到语言的意韵。
1.让课堂情境生活化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思维,敢于表达,也就是把生活引进课堂里,使课堂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平时和自己的小伙伴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可一到课堂上就不愿开口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让他们有话要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夸夸我的同学”。教材安排学生找到同学的长处,来夸夸同学。如果在课下,他们可能会有说不完的话。可是在课堂上,一些学生便不知什么原因就不敢说了。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感觉是在生活中和自己的好朋友聊天。可以假设放学后,同学们和好朋友结伴回家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组合说长处,你说说我的优点,我学习你的长处。然后以游戏“猜猜他是谁”进行全班交流。学们主动说话的兴趣很高,从不肯说转变为抢着说,而且进一步要求自己说得意义深刻、有理有据。
2.让话题与学生生活零距离
有些交际的话题不符合学生的阅历和经验,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学生缺乏应有的体验和感受。这时,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
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去‘旅游’”。教材安排学生当“导游”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的根本就没走出自己的村子,更没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所以他们就觉得无话可说。教学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到学生的农家里,到街道的磨坊中,到田间的地头处,到广阔的田野上,到附近的山坡上……面对这样无比熟悉的地方,孩子们一定会有说不完的话。这样教学避免了学生无意义的交际,还使得交际内容亲切熟悉,交际的空间更自由,与学生生活没有距离,使学生产生倾吐的欲望。
二、口语交际训练要到生活中去
生活中有许多口语交际的情境,我们要把这些机会抓住,及时“推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在大胆实践中进行。
1.事后谈感想,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虽然是农村小学,但我们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当东风徐徐吹来、百花竞放之时,我们带领学生到田野上、到果园里野游踏青,放起五彩的风筝,寻觅春的气息;当酷暑来临、炎阳高照,我们躲在阴暗凉爽的窑洞中逍遥自在,体会避暑山庄的乐趣;金秋时节,我们去采摘酸甜可口的山枣和野葡萄,在枫叶似火中喝清凉可口的柿子,在绵绵细雨中捕捉黄褐色的“水牛”;隆冬时节、大雪纷纷,我们去堆雪人、打雪仗,欣赏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在活动中,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说话的主动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和老师谈谈自己此刻的心情,回到家里也可以把这件事和自己的体会说给父母听。这样,在生活中创设了交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学生有话想说,有感而发。同时,抓住了这样的交际机会,使学生有不同的交际对象,有效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2.有事要说,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学生有事要请假,家长往往越俎代庖。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故意“刁难”:自己有事自己说。让学生自己说清楚请假的时间、原因等,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生活是实施口语交际的无边课堂,比如:劳动、做饭、种地、借东西、问路、购物等等。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会了自理自立、适应社会等技能,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会生存”奠定了基础。
总之,口语交际训练应立足课堂,又要走出课堂;立足教科书,又要走进生活,让口语交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新课标解读》.
[2]《教育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