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前这张我家珍藏的照片,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与夫人江青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延安窑洞所拍摄。这张陈旧的已经发黄、周边涂着红框的照片,蕴藏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牵涉到了章士钊、冯超然、冯让先、郑慕康等知名人士。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章士钊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早年便鼓吹民主革命思想,曾任上海《苏报》主编。辛亥革命后,受黄兴、于右任之邀,任上海《民立报》主笔。1915年,章士钊应蔡元培之邀请,受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伦理学教授。毛泽东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就已闻知章士钊的大名,章氏主编的《甲寅》杂志,也是他爱读的一种。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也抽空去听章氏的课。章士钊和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朋友,据称杨氏在考虑自己的爱女杨开慧是否要嫁与毛泽东时,还曾征询过章氏的意见,章氏那时已认识毛泽东,他劝杨氏促成此事,杨氏考虑了章氏的意见,成全了这桩婚姻。1920年,为了筹备湖南共产党的成立和援助部分同志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蔡和森手持杨昌济先生的手书,求见当时在上海的章士钊,希望他在资金上予以资助。章士钊当即在上海募捐到两万银元赠与毛泽东,毛将其中的一万元资助湖南的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另一万元用于湖南的革命活动。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章氏时在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毛与章商谈对形势的看法时,章认为蒋介石无和谈诚意,乃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向毛进言。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后,毛泽东与周恩来等返回延安。毛泽东在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人分析形势时,特意提到了章士钊所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见解,他说:“章的这一意见应该引起重视。只有真正是共产党的朋友,才能提出这样直言不讳的意见。”不出所料,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和平协议,解放战争被迫进行。
我的祖父冯超然(1882—1954)年青时就颇具反清革命思想,辛亥年间他为革命党筹措军费,厥功甚伟。随着各自在文化领域的声名鹊起,章士钊、冯超然两人已是互慕其名,只是无缘相见,后有友人庞京周介绍,两人自然成为知交挚友。庞京周(1897—1966) ,原名庞国镐,字京周,以字行。因五岁时父亲早亡,遂立志学医。1921年,他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后在上海开业行医。曾任上海同德医学院院长、上海医师公会副主席。1935年奉派赴日本及欧美10余国考察医事教育。1937年日寇侵华,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前线需要大量医学救护人员。就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最困难,最需坚挺之时,庞京周尽了一个有良心的爱国医学家的极大努力,他不顾生命安危,投身抗战事业,出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秘书长,兼任该总会救护委员会副总干事。章士钊国文造诣精深,亦以书法饮誉文坛,他早年学黄庭坚风格,后参杨凝式和北魏书风,擅行楷和隶书,气质内敛而不露锋芒。章氏对冯氏的远避尘嚣,超然物外的高士之风相当钦佩,恰是因当时画坛各家争鸣,海派横流,而冯超然独抱绝诣, 殉道书画,宁静淡泊,不求闻达。读章氏的诗文,可知他先称冯氏之画名胜于画家陆廉夫、顾鹤逸,再把冯氏和醉心翰墨,无意功名的两高士李眉生和郑叔问,合称为他所服膺的“三高”,足见他对冯超然“大隐隐于市”之高节的推崇。
章士钊于1946年回上海续任律师。章士钊、冯超然、庞京周三人见面机会较多,除了诗文书画,在一起亦必谈国共两党之人心向背和预测最后胜败,冯超然正是在与他们的聊天中了解了毛泽东这个共产党领袖的不凡之处。这张毛泽东与江青的小照就是来自于章氏,章氏请冯氏将其画成人像画再衬以山水,以后有机会可以自己赠送,或由章氏转送给毛泽东。遗憾的是,当年冯氏画精细人物画已目力不逮,正如他在自题十六年前《仕女图》四屏时所述:“余年才逾五旬,而目渐昏花,精细之品不作久矣。” 但冯氏的学生中有画人物画的高手郑慕康在,如人像画成,加之冯氏为之衬景,定是风致高远,引人入胜的珍品。
郑慕康(1901—1882),名师玄,广东潮阳人。郑慕康在众多的冯门子弟中能脱颖而出,在于他的人物仕女画成就,冯老师的人物画系统脉络,他继承得是最全面的。他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和农工民主党成员。郑氏原本专攻肖像画,他的肖像写真堪称近代一绝,波臣遗脉赖其继续。从师冯超然后,他的“毛笔人像素描”之技法日见精湛,他所绘的人像情貌并具,加以传统山水景物唱和,倒比照相更有似幻似真、超然世外的效果,故许多名人都倩其写真。国画大师吴湖帆就特别膺服郑氏的人像画,包括他对待艺术的严肃认真。当年冯超然给他看这张毛泽东和江青的小照,他便询问能否换到一张较为清晰的作临本,以求绘画的质量,而冯超然知章士钊也仅有此照,再得也不易,所以作画之事亦就“搁浅”。
1949年,南京政府风雨飘摇,国民党的上层人士、官僚、资本家纷纷打算逃往台湾、香港、欧美等地。冯超然不少女学生的父亲或丈夫是当时的政府官员,他们在离开大陆前,也都规劝老师早作离开大陆之计。女学生唐冠玉的丈夫潘公展,是上海市参议院议长,他在离开大陆前还专门在巨鹿路寓所宴请冯氏,劝冯氏早离大陆,但遭谢绝。冯超然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早已深恶痛绝,他常对庞京周说:“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成风,军队毫无战斗力,所谓‘文官三只手(贪污多一手),武官四个脚(逃跑多两脚)’真是绝妙的形容。”又说:“国民党这本书我看了几十年,看够了,现在该换一本书看看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章士钊受中国共产党之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又参加开国大典,后又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从此离开上海定居北京。冯超然自建国后一直住在上海,直至1954年过世。这张照片后来一直由冯超然儿子、我的父亲冯让先珍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冯让先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家中时时面临被抄家的可能。而这张拍摄了几十年、陈旧得发黄的照片,与当年宣传“文革”用的各种色彩鲜艳的毛泽东和“文革旗手”江青的画像已经大相庭径。如继续收藏,抄家被查出肯定凶多吉少,如把照片扔掉,那更是“最大恶极,死有余辜”,冯让先为此延宕踌躇,怔忡不安。好在当时“红色帽徽红领章,红色战士红思想”的“全国上下一片红”给了他启迪,他在这张照片的四周认真地用红色描划了边框,这样尽管照片很黄,但照片“镜框”的色彩是红的,至少体现了对毛泽东和江青的尊重。未料抄家时字画全被抄走,照相本倒还躲过了被抄之险。
(作者为冯超然先生之孙)
责任编辑殷之俊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章士钊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早年便鼓吹民主革命思想,曾任上海《苏报》主编。辛亥革命后,受黄兴、于右任之邀,任上海《民立报》主笔。1915年,章士钊应蔡元培之邀请,受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伦理学教授。毛泽东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就已闻知章士钊的大名,章氏主编的《甲寅》杂志,也是他爱读的一种。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也抽空去听章氏的课。章士钊和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朋友,据称杨氏在考虑自己的爱女杨开慧是否要嫁与毛泽东时,还曾征询过章氏的意见,章氏那时已认识毛泽东,他劝杨氏促成此事,杨氏考虑了章氏的意见,成全了这桩婚姻。1920年,为了筹备湖南共产党的成立和援助部分同志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蔡和森手持杨昌济先生的手书,求见当时在上海的章士钊,希望他在资金上予以资助。章士钊当即在上海募捐到两万银元赠与毛泽东,毛将其中的一万元资助湖南的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另一万元用于湖南的革命活动。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章氏时在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毛与章商谈对形势的看法时,章认为蒋介石无和谈诚意,乃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向毛进言。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后,毛泽东与周恩来等返回延安。毛泽东在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人分析形势时,特意提到了章士钊所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见解,他说:“章的这一意见应该引起重视。只有真正是共产党的朋友,才能提出这样直言不讳的意见。”不出所料,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和平协议,解放战争被迫进行。
我的祖父冯超然(1882—1954)年青时就颇具反清革命思想,辛亥年间他为革命党筹措军费,厥功甚伟。随着各自在文化领域的声名鹊起,章士钊、冯超然两人已是互慕其名,只是无缘相见,后有友人庞京周介绍,两人自然成为知交挚友。庞京周(1897—1966) ,原名庞国镐,字京周,以字行。因五岁时父亲早亡,遂立志学医。1921年,他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后在上海开业行医。曾任上海同德医学院院长、上海医师公会副主席。1935年奉派赴日本及欧美10余国考察医事教育。1937年日寇侵华,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前线需要大量医学救护人员。就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最困难,最需坚挺之时,庞京周尽了一个有良心的爱国医学家的极大努力,他不顾生命安危,投身抗战事业,出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秘书长,兼任该总会救护委员会副总干事。章士钊国文造诣精深,亦以书法饮誉文坛,他早年学黄庭坚风格,后参杨凝式和北魏书风,擅行楷和隶书,气质内敛而不露锋芒。章氏对冯氏的远避尘嚣,超然物外的高士之风相当钦佩,恰是因当时画坛各家争鸣,海派横流,而冯超然独抱绝诣, 殉道书画,宁静淡泊,不求闻达。读章氏的诗文,可知他先称冯氏之画名胜于画家陆廉夫、顾鹤逸,再把冯氏和醉心翰墨,无意功名的两高士李眉生和郑叔问,合称为他所服膺的“三高”,足见他对冯超然“大隐隐于市”之高节的推崇。
章士钊于1946年回上海续任律师。章士钊、冯超然、庞京周三人见面机会较多,除了诗文书画,在一起亦必谈国共两党之人心向背和预测最后胜败,冯超然正是在与他们的聊天中了解了毛泽东这个共产党领袖的不凡之处。这张毛泽东与江青的小照就是来自于章氏,章氏请冯氏将其画成人像画再衬以山水,以后有机会可以自己赠送,或由章氏转送给毛泽东。遗憾的是,当年冯氏画精细人物画已目力不逮,正如他在自题十六年前《仕女图》四屏时所述:“余年才逾五旬,而目渐昏花,精细之品不作久矣。” 但冯氏的学生中有画人物画的高手郑慕康在,如人像画成,加之冯氏为之衬景,定是风致高远,引人入胜的珍品。
郑慕康(1901—1882),名师玄,广东潮阳人。郑慕康在众多的冯门子弟中能脱颖而出,在于他的人物仕女画成就,冯老师的人物画系统脉络,他继承得是最全面的。他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和农工民主党成员。郑氏原本专攻肖像画,他的肖像写真堪称近代一绝,波臣遗脉赖其继续。从师冯超然后,他的“毛笔人像素描”之技法日见精湛,他所绘的人像情貌并具,加以传统山水景物唱和,倒比照相更有似幻似真、超然世外的效果,故许多名人都倩其写真。国画大师吴湖帆就特别膺服郑氏的人像画,包括他对待艺术的严肃认真。当年冯超然给他看这张毛泽东和江青的小照,他便询问能否换到一张较为清晰的作临本,以求绘画的质量,而冯超然知章士钊也仅有此照,再得也不易,所以作画之事亦就“搁浅”。
1949年,南京政府风雨飘摇,国民党的上层人士、官僚、资本家纷纷打算逃往台湾、香港、欧美等地。冯超然不少女学生的父亲或丈夫是当时的政府官员,他们在离开大陆前,也都规劝老师早作离开大陆之计。女学生唐冠玉的丈夫潘公展,是上海市参议院议长,他在离开大陆前还专门在巨鹿路寓所宴请冯氏,劝冯氏早离大陆,但遭谢绝。冯超然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早已深恶痛绝,他常对庞京周说:“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成风,军队毫无战斗力,所谓‘文官三只手(贪污多一手),武官四个脚(逃跑多两脚)’真是绝妙的形容。”又说:“国民党这本书我看了几十年,看够了,现在该换一本书看看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章士钊受中国共产党之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又参加开国大典,后又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从此离开上海定居北京。冯超然自建国后一直住在上海,直至1954年过世。这张照片后来一直由冯超然儿子、我的父亲冯让先珍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冯让先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家中时时面临被抄家的可能。而这张拍摄了几十年、陈旧得发黄的照片,与当年宣传“文革”用的各种色彩鲜艳的毛泽东和“文革旗手”江青的画像已经大相庭径。如继续收藏,抄家被查出肯定凶多吉少,如把照片扔掉,那更是“最大恶极,死有余辜”,冯让先为此延宕踌躇,怔忡不安。好在当时“红色帽徽红领章,红色战士红思想”的“全国上下一片红”给了他启迪,他在这张照片的四周认真地用红色描划了边框,这样尽管照片很黄,但照片“镜框”的色彩是红的,至少体现了对毛泽东和江青的尊重。未料抄家时字画全被抄走,照相本倒还躲过了被抄之险。
(作者为冯超然先生之孙)
责任编辑殷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