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当时其中很多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是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问题;有效策略
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因而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成为了一大学习难题,学习水平不高。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以及奠基阶段,对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更新教学观念,运用生活化教学,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问题
虽然当前新课改正在不断发展,我国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创新、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然而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落实创新教学,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并不关注学生理解程度与知识掌握情况,导致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如局外人般不清楚学习重点,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性意义。
(二)照本宣科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本依赖性太强,只是照本宣科,不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导致学生与教学内容距离感较大,无法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提高学習效率[1]。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没有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成效以及学习基础,利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碍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结合实际生活,落实生活化教学
受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仍较为依赖课本,虽然课本教学内容是以往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具有一定科学性以及指导性,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而课本完善却具有一定滞后性特征,导致书本上教学案例与学生生活距离相去甚远。因此,作为教师不能一味依赖小学数学课本内容,应充分结合小学生日常生活,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2]。例如在进行“扇形统计”知识点的巩固时,则可引导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问题以及事件等一切可以用来统计的东西,进行调查整理,并绘制成具有创新性的扇形统计图,促使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通过独立搜集、整理、统计以及创新绘制过程,可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当学生想要的统计的对象在短期内并无法实现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活,提高感受生活的能力,促使教学生活化得以有效落实。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项较为抽象的学科,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力以及逆向思维等内在素质,导致有些小学生从开始学习数学时就提不起兴趣,无法从中找到学习乐趣,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然而数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发展的本质意义是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与生活相交甚密。小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可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从而愿意去学习数学,为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奠定基础[3]。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时,可在课程开始前询问学生都对什么物体的长度感兴趣,这时小学生会展开激烈的讨论,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节奏的掌控者,则应适时结束学生的谈论,并选出在学生讨论中呼声最高的物体为教学对象,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在生活中掌握的方法来得出该物体的长度。小学生选择身边物体作为测量对象,利用以往生活中测量方法完成测量任务,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有效落实,即所采用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法以及教学内容均不脱离学生生活,也不完全依照课本,促使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更加紧密,消除数学学科给学生带来的陌生感。当学生自主测量后,教师则可通过学生测量方法引入这节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长度单位测量的准确性、便捷性,达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尊重小学生的天性,开展动手实践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严格按照教师既定规划进行,并不重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导致数学教学质量并未得到显著提高,相反学生在教师固定教学模式影响下,缺乏主动思考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内在性格特点,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生活化动手实践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可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4]。例如在讲解“圆的运动”时,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制作出可以做旋转运动的物体,如带有指针的钟表、风车等,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认识圆的运动,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在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时,教师应配合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予学生启发,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愿意融入数学课堂当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之,小学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重要基础阶段,对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多学习先进教学手段,运用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录利.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才智,2015(07):64.
[2]王剑.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65-166.
[3]赵冬寒.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93-95.
[4]汤小明.穿透生活把握数学——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06):14-15.
作者简介:
曾权,贞丰县平街乡顶岸村小学,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问题;有效策略
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因而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成为了一大学习难题,学习水平不高。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以及奠基阶段,对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更新教学观念,运用生活化教学,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问题
虽然当前新课改正在不断发展,我国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创新、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然而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落实创新教学,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并不关注学生理解程度与知识掌握情况,导致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如局外人般不清楚学习重点,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性意义。
(二)照本宣科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本依赖性太强,只是照本宣科,不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导致学生与教学内容距离感较大,无法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提高学習效率[1]。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没有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成效以及学习基础,利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碍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结合实际生活,落实生活化教学
受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仍较为依赖课本,虽然课本教学内容是以往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具有一定科学性以及指导性,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而课本完善却具有一定滞后性特征,导致书本上教学案例与学生生活距离相去甚远。因此,作为教师不能一味依赖小学数学课本内容,应充分结合小学生日常生活,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2]。例如在进行“扇形统计”知识点的巩固时,则可引导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问题以及事件等一切可以用来统计的东西,进行调查整理,并绘制成具有创新性的扇形统计图,促使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通过独立搜集、整理、统计以及创新绘制过程,可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当学生想要的统计的对象在短期内并无法实现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活,提高感受生活的能力,促使教学生活化得以有效落实。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项较为抽象的学科,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力以及逆向思维等内在素质,导致有些小学生从开始学习数学时就提不起兴趣,无法从中找到学习乐趣,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然而数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发展的本质意义是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与生活相交甚密。小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可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从而愿意去学习数学,为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奠定基础[3]。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时,可在课程开始前询问学生都对什么物体的长度感兴趣,这时小学生会展开激烈的讨论,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节奏的掌控者,则应适时结束学生的谈论,并选出在学生讨论中呼声最高的物体为教学对象,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在生活中掌握的方法来得出该物体的长度。小学生选择身边物体作为测量对象,利用以往生活中测量方法完成测量任务,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有效落实,即所采用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法以及教学内容均不脱离学生生活,也不完全依照课本,促使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更加紧密,消除数学学科给学生带来的陌生感。当学生自主测量后,教师则可通过学生测量方法引入这节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长度单位测量的准确性、便捷性,达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尊重小学生的天性,开展动手实践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严格按照教师既定规划进行,并不重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导致数学教学质量并未得到显著提高,相反学生在教师固定教学模式影响下,缺乏主动思考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内在性格特点,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生活化动手实践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可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4]。例如在讲解“圆的运动”时,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制作出可以做旋转运动的物体,如带有指针的钟表、风车等,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认识圆的运动,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在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时,教师应配合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予学生启发,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愿意融入数学课堂当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之,小学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重要基础阶段,对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多学习先进教学手段,运用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录利.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才智,2015(07):64.
[2]王剑.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65-166.
[3]赵冬寒.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93-95.
[4]汤小明.穿透生活把握数学——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06):14-15.
作者简介:
曾权,贞丰县平街乡顶岸村小学,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