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着广大教师不断地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新课改以来,课堂上异彩纷呈,精彩不断。但在精彩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改进。
一、情境之误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因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情境而“情境”,走进了情境的误区。
1.虚假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能性》时,安排两个学生进行摸球比赛,摸到红球的为赢。比赛了三轮,全是甲赢。比赛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可能……”。最后将球倒出来验证,原来,甲生袋中全是红球,乙生袋中没有红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经历了从猜测到验证的思维过程,体会到了一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学会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结果。学生的兴趣也很高,应该说教学效果很好。但我不知道教师有没有看到乙生那失望的表情,可曾体会到学生那“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沮丧。陶行之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情境设计应该少一点功利色彩,多一份人文关怀。
2.失败的情境
一位教师教学“面积的认识”(三年级下学期),课一开始,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面积的大小有所体验,安排了一个给树叶涂色的比赛。出示小黑板,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片树叶,安排两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涂色比赛。涂小树叶的学生把粉笔横过来,刷刷几下就涂满了;而涂大树叶的学生做事比较认真,拿着粉笔,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涂着。教师着急了,赶紧抓着他的手,帮他涂好了。然后,教师问学生:这样的比赛公平不公平?这样的情境设计完全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有什么效果呢?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课上的情境设计也应该是严谨的,教师在预设时要全方位地考虑问题,精心选择,排除干扰,让情境真正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二、目标之误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比较强。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既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评价一节课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基于此,一些教师走进了目标的误区。
1.面面俱到
面面俱到,主要反映在教学设计时,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程的特点,甚至为了迎合听众或评委的需要,不顾教学内容的特点,没必要用课件的地方要用課件展示一下;不需要小组学习的地方安排学生去讨论……
我始终认为,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篇好文章。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要根据知识和学生,甚至自己的特点,合理地进行设计,要做到详略得当,要懂得取舍之道。
2.罔顾生成
教师在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反应,充分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敏锐地捕捉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
三、合作之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于是,“合作学习”便成为一种时尚。公开课上,满眼看到的都是小组合作等形式。但在合作的目的,合作时机的选择,合作学习的管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1.滥用合作
某位老师教学《认方向》,教师指着平面图问超市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个别学生已忍不住说出了“东北”二字。教师却还要学生先小组讨论讨论,再指名回答,真是急死人!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必要。
2.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有些教师不注意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指导,放任自流。这样的合作是无效的。教师在平时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品质的培养。要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服从分工,团结协作;讨论时勇于表达,学会倾听。
四、课件之误
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性、动画性、虚拟性等特点,能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丰富多彩,因而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但在课件的使用上,一些教师因为对课件的作用认识不清,走进了误区。
1.代替操作
如教学《圆锥体积》时,某位老师用课件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向圆柱体中倒三次水,恰好倒满的过程,然后归纳出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刚才的课例中,如果我们让学生亲自动手比一比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亲手去量一量,倒一倒水;亲眼去观察水位的变化,结论会更有说服力,理解也会更深刻。同时,动手操作,就会碰到一些实际问题,诸如怎样量,怎样倒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操作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2.加重负担
看着教师在课件上隐藏的六个按钮中找来找去,我真替他捏把汗,如果找错了怎么办?真难为老师了。这样的课件是帮助了教学,还是拖累了教学呢?再说这里放置的方法也不止6种,添加的小正方体还可以放在两个小正方体后面的中间(如右图)。不知道教师有没有想到这样的放法,如果想到了,是否仍然要用课件把拼好的图形一个个展示出来呢?能全部展示出来吗?其实这样的问题,最好还是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交流时用课件演示一下拼摆的各个位置就可以了。
以上所列举的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四个误区,归根到底是由于对新《课标》认识不清造成的。其他的误区还有很多。但是,只要我们时刻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就能不断地去芜存菁,去伪存真,构建出理想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罡杨学校
一、情境之误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因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情境而“情境”,走进了情境的误区。
1.虚假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能性》时,安排两个学生进行摸球比赛,摸到红球的为赢。比赛了三轮,全是甲赢。比赛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可能……”。最后将球倒出来验证,原来,甲生袋中全是红球,乙生袋中没有红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经历了从猜测到验证的思维过程,体会到了一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学会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结果。学生的兴趣也很高,应该说教学效果很好。但我不知道教师有没有看到乙生那失望的表情,可曾体会到学生那“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沮丧。陶行之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情境设计应该少一点功利色彩,多一份人文关怀。
2.失败的情境
一位教师教学“面积的认识”(三年级下学期),课一开始,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面积的大小有所体验,安排了一个给树叶涂色的比赛。出示小黑板,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片树叶,安排两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涂色比赛。涂小树叶的学生把粉笔横过来,刷刷几下就涂满了;而涂大树叶的学生做事比较认真,拿着粉笔,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涂着。教师着急了,赶紧抓着他的手,帮他涂好了。然后,教师问学生:这样的比赛公平不公平?这样的情境设计完全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有什么效果呢?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课上的情境设计也应该是严谨的,教师在预设时要全方位地考虑问题,精心选择,排除干扰,让情境真正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二、目标之误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比较强。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既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评价一节课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基于此,一些教师走进了目标的误区。
1.面面俱到
面面俱到,主要反映在教学设计时,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程的特点,甚至为了迎合听众或评委的需要,不顾教学内容的特点,没必要用课件的地方要用課件展示一下;不需要小组学习的地方安排学生去讨论……
我始终认为,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篇好文章。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要根据知识和学生,甚至自己的特点,合理地进行设计,要做到详略得当,要懂得取舍之道。
2.罔顾生成
教师在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反应,充分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敏锐地捕捉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
三、合作之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于是,“合作学习”便成为一种时尚。公开课上,满眼看到的都是小组合作等形式。但在合作的目的,合作时机的选择,合作学习的管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1.滥用合作
某位老师教学《认方向》,教师指着平面图问超市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个别学生已忍不住说出了“东北”二字。教师却还要学生先小组讨论讨论,再指名回答,真是急死人!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必要。
2.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有些教师不注意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指导,放任自流。这样的合作是无效的。教师在平时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品质的培养。要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服从分工,团结协作;讨论时勇于表达,学会倾听。
四、课件之误
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性、动画性、虚拟性等特点,能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丰富多彩,因而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但在课件的使用上,一些教师因为对课件的作用认识不清,走进了误区。
1.代替操作
如教学《圆锥体积》时,某位老师用课件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向圆柱体中倒三次水,恰好倒满的过程,然后归纳出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刚才的课例中,如果我们让学生亲自动手比一比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亲手去量一量,倒一倒水;亲眼去观察水位的变化,结论会更有说服力,理解也会更深刻。同时,动手操作,就会碰到一些实际问题,诸如怎样量,怎样倒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操作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2.加重负担
看着教师在课件上隐藏的六个按钮中找来找去,我真替他捏把汗,如果找错了怎么办?真难为老师了。这样的课件是帮助了教学,还是拖累了教学呢?再说这里放置的方法也不止6种,添加的小正方体还可以放在两个小正方体后面的中间(如右图)。不知道教师有没有想到这样的放法,如果想到了,是否仍然要用课件把拼好的图形一个个展示出来呢?能全部展示出来吗?其实这样的问题,最好还是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交流时用课件演示一下拼摆的各个位置就可以了。
以上所列举的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四个误区,归根到底是由于对新《课标》认识不清造成的。其他的误区还有很多。但是,只要我们时刻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就能不断地去芜存菁,去伪存真,构建出理想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罡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