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逐渐从追求规模上的发展转入到加强内涵的建设阶段。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各高职院校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对现有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作为连接职业与教育的中心环节——课程,就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存在问题
课程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基础不均衡。
高职教育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工学结合的社会意识、企业意识相对落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需的配套制度、环境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距离。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我院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努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沟通,寻求各方的大力支持。目前,“校政企”合作新平台的构建初显成效,地方政府支持职教发展的政策正在推进,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热情逐步提升。但要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尚需一定的时间与资源予以推进。
(二)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实践时间。
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艰辛的颠覆性改革过程,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等体现改革成效的指标生成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需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收集信息,通过比较、总结,逐步完善和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三)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能力有待提升。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任教师的参与,但原有的专任教师队伍课程开发经验不足。经过长期持续培训与培养,专任教师队伍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在教学一线中不断实践新理念,探索新课程开发的成熟思路。
二、未来工作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各项工作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建设中出现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不均衡、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时间较短、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评聘缺乏国家统一标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资源欠缺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已有的建设成果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资源加以验证和推广,因此,进一步深入推进示范建设,在新的起跑线上争创新佳绩是急切且必然的。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在已经取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基础上,继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专业管理委员会、教职员工和学生等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多角度多形式接触企业,不拘一格寻找校企合作伙伴,取得企业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融汇各种资源,提升内涵,形成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可推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典型。
(二)进一步完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已有的新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课程开发团队教师的专项培训,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思维与教辅人员理念的快速转型,动员全院师生员工积极以创新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深入实践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并持续收集课程教学信息,通过比较、总结,逐步完善和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向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取经,推进校企共建课程、教学方法、配套教材、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配套研发,在推广实践新课程体系中检验示范建设成果。
(三)加快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步伐。
加大对已有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鼓励专业带头人参与合作企业的各项研发工作,并收集相关行业、企业的信息,更新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提升骨干教师的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明确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能力素质培养及评聘指标,优化师资培养途径,同时,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意识,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参与学院的课程教改等各项工作。
未来可以想象,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时,高等教育的外在形式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能会与现在的形式有很大区别,但是教育的本质是不会变化的,否则就不能够再被称为教育。高职教育也一样。所以,认识事物,其实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有从最本质的特征入手,才能够深入地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对高职教育而言,其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其培养目标的特异性。明了高职教育的这个特征,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加深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而且,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也为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评价的基本标准。
一、存在问题
课程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基础不均衡。
高职教育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工学结合的社会意识、企业意识相对落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需的配套制度、环境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距离。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我院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努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沟通,寻求各方的大力支持。目前,“校政企”合作新平台的构建初显成效,地方政府支持职教发展的政策正在推进,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热情逐步提升。但要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尚需一定的时间与资源予以推进。
(二)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实践时间。
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艰辛的颠覆性改革过程,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等体现改革成效的指标生成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需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收集信息,通过比较、总结,逐步完善和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三)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能力有待提升。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任教师的参与,但原有的专任教师队伍课程开发经验不足。经过长期持续培训与培养,专任教师队伍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在教学一线中不断实践新理念,探索新课程开发的成熟思路。
二、未来工作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各项工作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建设中出现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不均衡、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时间较短、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评聘缺乏国家统一标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资源欠缺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已有的建设成果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资源加以验证和推广,因此,进一步深入推进示范建设,在新的起跑线上争创新佳绩是急切且必然的。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在已经取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基础上,继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专业管理委员会、教职员工和学生等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多角度多形式接触企业,不拘一格寻找校企合作伙伴,取得企业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融汇各种资源,提升内涵,形成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可推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典型。
(二)进一步完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已有的新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课程开发团队教师的专项培训,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思维与教辅人员理念的快速转型,动员全院师生员工积极以创新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深入实践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并持续收集课程教学信息,通过比较、总结,逐步完善和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向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取经,推进校企共建课程、教学方法、配套教材、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配套研发,在推广实践新课程体系中检验示范建设成果。
(三)加快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步伐。
加大对已有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鼓励专业带头人参与合作企业的各项研发工作,并收集相关行业、企业的信息,更新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提升骨干教师的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明确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能力素质培养及评聘指标,优化师资培养途径,同时,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意识,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参与学院的课程教改等各项工作。
未来可以想象,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时,高等教育的外在形式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能会与现在的形式有很大区别,但是教育的本质是不会变化的,否则就不能够再被称为教育。高职教育也一样。所以,认识事物,其实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有从最本质的特征入手,才能够深入地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对高职教育而言,其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其培养目标的特异性。明了高职教育的这个特征,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加深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而且,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也为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评价的基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