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此绢而已”理解摭谈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第一段赞与可画竹高超,第二段围绕这幅《筼筜谷偃竹》的来历写了兄弟间的一场“口水仗”,第三段交代了写作目的——对与可的深切怀念。全文以乐写悲,正应了那句“欲笑还颦,最断人肠”。人曰,“东坡文章老更成”,此言诚不虚也。
  笔者与学生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时,在同届的两个不同班级(重点班)遇到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对课文中“愿得此绢而已”的理解大相径庭。一部分学生的理解是“(你,指与可)只是想得到这些绢罢了”,另一部分学生的理解是“(我,指苏轼)只要这些绢就行了”;持这两种看法的学生差不多旗鼓相当。教参上是:“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没有明确地补出主语,部分学生手头的某种翻译资料上明确地补上了“你”(市面上流行的资料多没有补上主语),持前一种看法的同学可能部分受到了资料的影响。笔者个人支持第二种,进一步解释就是“听说你欲作‘万尺竹’,很想要你送给我,可我知道你很懒,你只会嘴上说说而已,根本就不会画,因此,我只要你用来作‘万尺竹’的那些绢就好了。”组织学生讨论后,部分持前一看法的学生改变了立场,部分人仍坚持己见。今年所带的两个班级,又遇到了相同的状况,因此,笔者也不禁怀疑起自己的认识来,怕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特写出自己的认识,就有道而正焉。
  “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应该是个省略句,本人试作补充如下:①(我)知公倦于笔砚,(所以我知公)愿得此绢而已;②(我)知公倦于笔砚,(所以我)愿得此绢而已。两种理解从语法上均成立,但到底作何理解,尚须结合课文内容方能定夺。
  文章第二段开头交代了这一口水仗的背景:“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下面这段话是这一仗的“导火索”:“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这段话中与可一方面对“江湖上的传言”自我解嘲,另一方面打趣东坡将来也会如自己一样,对登门求画者不胜其烦,其实是借此暗赞东坡竹画技艺高超,求画者将络绎不绝。
  来而不往非礼也。苏子抓住“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展开还击。你当初将他人送来的绢掷于地并扬言当作袜材,可见你一方面懒,另一方面绢多,不然,何以会如此之“作”呢?你现在扬言欲作“万尺竹”,我很想要,但以你之懒,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因此,你把那些欲作此画的250匹绢给我好了——反正你又不缺绢,不然,何以会掷于地呢?苏子的“还击”一方面本于背景中的“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另一方面缘于与可的调侃“袜材当萃于子矣”。
  如果按第一种来理解,意味着苏子在调侃与可现在后悔了,于是打着欲作画的旗号,希望他人送绢来,且得了绢也不会画。这么调侃固然亦是打趣,但这一打趣颇有打脸之嫌。他们虽为中表兄弟,交情深,说话可以放肆,也不至于因与可毫无恶意的调侃而在回敬时暗带讥刺吧。如果他出言讥刺,也应该是与可挖苦在先吧。然而与可的话表面上是调侃苏子日后当会如“我(与可)”一样因“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而不胜其烦,实际上是对苏子画竹的高度肯定,以苏子之聪慧怎会读不出呢?又怎会去如此挖苦与可呢?如按照第二种理解,则合情合理。苏子除了调侃与可将他人送来之绢“投诸地”(知公倦于笔砚)外,实际上也暗赞了与可:正是因你画竹高超,求画者门庭若市,才会有这250匹绢啊!当然,这不是苏子此番话的目的,其主要目的可能是,以激将法催促他早日完成画作,然后收入自己囊中。
  如果与可像前一种那样理解苏子的话,可能会恼羞成怒,或者大度一些一笑置之,而结果却是“与可无以答”,老老实实的“投降” 了(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这样回答与“你只是想得到这些绢罢了”有任何的联系?与可会答非所问?笔者以为与可这样回答其实是以退为进、大巧若拙:既然你向我要250匹绢,而世上没有万尺竹,则没有必要用250匹绢了,我也就不用给你绢了。“与可无以答”可能只是苏子的个人感受。与可在貌似认输中已经以一招化骨绵掌将苏子的进攻消解于无形了。只有这样理解,两人的对话间才有逻辑联系。
  然而苏子不肯“善罢甘休”:“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你先说有,现在说没有,我偏说有,且有诗为证。既然有,那请你把绢给我!苏子实在是能言善辩,与可也不得不服。苏子扳回一局。
  与可虽然佩服东坡之聪慧,但并没有甘拜下风,否则,他不会说“苏子辩则辩矣(课本上的版本为“苏子辩矣”,其他所见为“辩则辩矣”,个人以为教材外的版本与下文语气更紧密),然250匹绢,当买田归老焉。”明确说自己没有绢,如果有,我还四处奔波去洋县做官?早就辞官归隐了。这句话更充分地表明了与可对“愿得此绢”的理解是苏子向其“敲竹杠”,而“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则是不依不饶,是以與可在此这样回应。
  打仗归打仗,但东坡的小心思与可并没有误解,那就是苏子听闻他“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后,向他讨要这幅画;所以与可“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可能因受了苏子“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的启发,与可还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圆了“扫取寒梢万尺长”这一苏子抓住不放来作文章的“破绽”。口水仗起于“万尺竹”,而终于“万尺之势”;苏子明要绢而实要画,与可“要绢没有,要画一张”;最后一予一取,圆圆满满,皆大欢喜。
  文章目的是怀念与可,表现兄弟“亲厚无间”,痛与可撒手人寰;苏子断不至于在这样一篇文章中突出自己的形象来喧宾夺主的,故以与可“获胜”来结束了这一场“公案”。
  [作者通联:湖北公安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评价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尤其如此,它是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自2003年进入初中语文教材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来,评价就成为了制约其正常、有效教学的瓶颈。虽然,综合性学习中考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以静态的纸笔检测动态的综合性学习不免尴尬,终不能为教学提供有效导引;虽然,也有很多专家就开发综合性学习评价工具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或者由于只是普适性的评
本文在分析软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已经将其目光转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层面上,高中学生们的高考压力会比较大,且学习任务也比较繁重,学习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较多的时间去进行写作。想要进一步的提高学生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就需要采取微寫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借助微课的教学模式,让作文教学和文本教学保持一种相平衡的状态,让微课可以更为高效且合理的融入到语文的教学中,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以及热情
"根据数据显示""据……数据显示""根据……调查表明""依据……报告显示""据……统计显示"等类似的句子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正大行其道。分明是一个个病句,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网页新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制约,扩大国内需求以带动经济稳定增长成为现阶段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选择。扩大国内需求不仅仅是要确保短期内经济总量
本文主要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着手,解读我国当前财政与货币政策内涵及我国为贯彻当前经济政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