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ZnO2及其掺杂新型荧光体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j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SrZnO2的合成方法、发光性能、发光机理、掺杂SrZnO2荧光体等方面,综述了SrZnO2及掺杂的研究进展。首次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SrZnO2及稀土离子掺杂荧光粉。应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透射电镜等先进仪器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成功地合成SrZnO2荧光材料,粉体呈浅绿色,所含杂相极少,颗粒呈棒状,平均长度在500nm左右,宽度在30nm左右。该样品在380nm激发下,发出很强的绿色荧光,发射主峰位于545nm附近。当煅烧温度为1000℃,柠檬酸与金属离子的比为3:1,起始溶液的pH值为5时,发光强度达最大。该材料可用于LED照明绿色荧光粉等领域。 荧光体的紫外光谱和激发光谱显示SrZnO2是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它的发光来源于材料中氧空位(Vo)缺陷发光。论文还研究了Sr/Zn比例对SrZnO2荧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当Sr/Zn比例达到0.8:1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SrO过量时SrZnO2的荧光峰位发生蓝移,ZnO过量时SrZnO2的荧光峰位发生红移。 通过TEM图,本文发现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得的样品在不同烧结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形貌。随着温度的升高,形貌由喷射状纳米束转变为针状再转变为棒状后又分解为纳米束。 本文详细研究了钐离子掺杂SrZnO2荧光体的发光性能、格位取代、浓度猝灭、能量传递以及共掺杂碱金属(Li,Na,K)离子对SrZnO2:Sm3+发光性能的影响。 制得的SrZnO2:Sm3+荧光粉体为白色,粒径微细。SrZnO2:Sm3+荧光体的激发光谱分为两部分:1、峰值位于413nm锐线峰和主峰位于262nm较宽的激发带,前者属于Sm3+离子的f→f跃迁,后者来源于Sm3+—O2-的电荷跃迁(CTB),在SrZnO2中Sm3+的f→f跃迁强度大于CTB的强度;2、主峰位于380nm左右强度较弱的宽带激发峰属于SrZnO2吸收。 在262或413nm激发下出现四组发射峰:568nm(5G5/26H5/2),607nm(5G5/26H7/2),655nm(5G5/26H9/2),705nm(5G5/26H11/2)。四组发射峰中,位于607nm附近发射峰的强度最大。其中5G5/26H9/2的跃迁属于禁阻的电偶极跃迁,这组发射峰的出现表明Sm3+的格位对称性有所降低。进一步研究表明,Sm3+离子进入SrZnO2
其他文献
食品安全舆情协同治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目前尚缺乏直接的理论研究与指导。通过文献分析,从治理对象的特征、理论范式的探究和治理政策的选择三个维度对相
主要研究了Bi1.85In0.15Se3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电输运性能。样品具有六方层状结构,形成的晶体易解理。样品的电阻率曲线在低温区域出现了金属-绝缘体转变行为。拟合结果
目前,苦荞因具有调节糖脂代谢的功效已日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种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以及黄酮类物质。以苦荞饮食替代日常饮食,有助于降低血糖、血脂、改
以钛酸丁酯为Ti源,六次甲基四胺为N源,偏钒酸铵为V源,正硅酸乙酯为Si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V-Si-TiO2纳米材料。通过BET、UV-Vis和XRD等检测手段对N-V-Si-TiO2的表面结构
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终点事件不能防控。如何改善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是目前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模式
采用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了SnO/Sn3O4异质结构花状微球。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表面积分析仪和紫外-可见
在柠檬酸辅助下,采用静电纺丝及后续低温煅烧的方法制备了立方相铁酸铜(c-CuFe2O4)纳米纤维管,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c-CuFe2O4纳米纤维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探究了美联储加息对资本市场的动态传递效应,并以汇率为传导渠道对该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美联储加息在不同时点对资本市场存在不同
通过感官评价,综合基本理化指标得出了一种较优的绿色复合果蔬汁的配方,并对比超高压(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HHP)和高温短时杀菌(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 HTST)
学界对农户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是否有效存在一定争议。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农户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的作用机理,同时利用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至2012年微观大样本数据和最小二乘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