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一种会集多种感官运动的复杂的再创造过程,它可以将无声扁平的书面语言变成活色生香的口头语言,有助于学生不断增强语感能力,深刻体味文章感情,日益提高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教学呢?笔者建议大家从以下四条途径做些尝试。
一、精心选择“读点”,力求有的放矢
1.体现主题处。文中最体现主题、最凝聚情感的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而领会主旨,受到熏陶。如,萧乾《枣核》一文的结尾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深情的朗读中,海外游子思乡念故的主题便渐渐领会。
2.疑难问题处。初读困惑的语句,要用“心”多读,才能化难为易。如,季羡林《幽径悲剧》中:“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不会这样的。”反复吟读后豁然开朗:作者是以反讽的笔调含蓄抨击那些毁美灭善的愚氓行径。
3.笔法精妙处。对文中描写细腻、抒情深沉或议论独到的语段,精读细品,情味悠长。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平和舒朗的诵读中,那个年迈体衰而艰难攀爬的感人背影便在脑海里自然呈现。
二、强化技巧训练,打好朗读基础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结构停顿,即根据文章的结构所作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是段落长于句群,句群长于句子,句子长于分句。其次是语法停顿,即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如主语和谓语之间要适当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要适当停顿。再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即为了强调某一事物或特殊含义而作的停顿,以显示出词句、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确定好重音。首先是语法重音,这是由语法结构自然形成的重音。如句子中陈述、补充、修饰部分一般都要重读。其次是逻辑重音,这是为特别强调某种内容或关系而重读的音节。还有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的是激发感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
3.掌握好语调。首先是语音的高低,如文句之中特别主要的字眼,或是前后彼此关联的字词,音调需高一些。其次是语音的强弱,如表示悲壮、快活的文句,句头宜加强;表示热诚、确信的文句,句尾宜加强;表示庄重、优美的文句,句中宜加强。另外还有语音的缓急,如含有庄重、敬畏、悲哀等情味的文句,适宜缓读;含有喜悦、自信、愤怒等情味的文句,适宜急读。
三、采用多样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列举几种如下: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朗读欠佳时,宜用范读引导。如,笔者执教苏轼词《水调歌头》时,教师范读时婉转多变的复杂情感使学生渐入佳境、深受感染,他们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水到渠成地进入中秋怀人的境界中去。
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节多趣的剧本和小说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朗读。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可请七位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角色朗读使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有了更好的把握,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当遇到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诗歌和散文时,宜采取配乐朗读。优美的旋律,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愉悦学生的心情,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配乐朗读时,乐曲的风格应与文本相配,如,明朗的曲调宜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徊的曲调宜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民族器乐曲宜与古典诗文相配,西洋器乐曲宜与现代诗文相配……
四、培养朗读个性,尊重学生主体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能通过范读、指导发挥强大的主导性功能,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指路明灯。但又绝不能用教师的范读、指导去替代学生的朗读、体验,使学生创造性解读的权力被无形中剥夺、消解。
日常教学中,教师常为学生“齐读不齐”深感不满。笔者以为,这正是学生个性未泯的可喜表现。学生都读得很齐,表面令人欣喜,实际是种悲哀:学生主体性的丧失,使朗读教学陷入了“千人一腔”的尴尬,失去其个性生成的教育本义。因此,“齐读”须慎用,应多倡导个性化自读,使学生成为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绝非朝夕可成,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充分重视朗读,有效实施朗读,才能积极发挥朗读对理解文本、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永远的生命律动。■
一、精心选择“读点”,力求有的放矢
1.体现主题处。文中最体现主题、最凝聚情感的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而领会主旨,受到熏陶。如,萧乾《枣核》一文的结尾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深情的朗读中,海外游子思乡念故的主题便渐渐领会。
2.疑难问题处。初读困惑的语句,要用“心”多读,才能化难为易。如,季羡林《幽径悲剧》中:“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不会这样的。”反复吟读后豁然开朗:作者是以反讽的笔调含蓄抨击那些毁美灭善的愚氓行径。
3.笔法精妙处。对文中描写细腻、抒情深沉或议论独到的语段,精读细品,情味悠长。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平和舒朗的诵读中,那个年迈体衰而艰难攀爬的感人背影便在脑海里自然呈现。
二、强化技巧训练,打好朗读基础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结构停顿,即根据文章的结构所作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是段落长于句群,句群长于句子,句子长于分句。其次是语法停顿,即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如主语和谓语之间要适当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要适当停顿。再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即为了强调某一事物或特殊含义而作的停顿,以显示出词句、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确定好重音。首先是语法重音,这是由语法结构自然形成的重音。如句子中陈述、补充、修饰部分一般都要重读。其次是逻辑重音,这是为特别强调某种内容或关系而重读的音节。还有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的是激发感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
3.掌握好语调。首先是语音的高低,如文句之中特别主要的字眼,或是前后彼此关联的字词,音调需高一些。其次是语音的强弱,如表示悲壮、快活的文句,句头宜加强;表示热诚、确信的文句,句尾宜加强;表示庄重、优美的文句,句中宜加强。另外还有语音的缓急,如含有庄重、敬畏、悲哀等情味的文句,适宜缓读;含有喜悦、自信、愤怒等情味的文句,适宜急读。
三、采用多样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列举几种如下: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朗读欠佳时,宜用范读引导。如,笔者执教苏轼词《水调歌头》时,教师范读时婉转多变的复杂情感使学生渐入佳境、深受感染,他们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水到渠成地进入中秋怀人的境界中去。
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节多趣的剧本和小说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朗读。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可请七位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角色朗读使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有了更好的把握,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当遇到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诗歌和散文时,宜采取配乐朗读。优美的旋律,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愉悦学生的心情,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配乐朗读时,乐曲的风格应与文本相配,如,明朗的曲调宜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徊的曲调宜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民族器乐曲宜与古典诗文相配,西洋器乐曲宜与现代诗文相配……
四、培养朗读个性,尊重学生主体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能通过范读、指导发挥强大的主导性功能,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指路明灯。但又绝不能用教师的范读、指导去替代学生的朗读、体验,使学生创造性解读的权力被无形中剥夺、消解。
日常教学中,教师常为学生“齐读不齐”深感不满。笔者以为,这正是学生个性未泯的可喜表现。学生都读得很齐,表面令人欣喜,实际是种悲哀:学生主体性的丧失,使朗读教学陷入了“千人一腔”的尴尬,失去其个性生成的教育本义。因此,“齐读”须慎用,应多倡导个性化自读,使学生成为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绝非朝夕可成,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充分重视朗读,有效实施朗读,才能积极发挥朗读对理解文本、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永远的生命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