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难做。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第一,从自身素质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的德育教育素质;第二,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和政治课相互融合;第三,抓好网络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生活教育。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德育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或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那么,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意识和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每个教育者急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自身政治课中的实践,谈一下如何将德育更好地渗透于政治教学中。
1.从自身素质出发
要使学科教师能按政治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地寓德育于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渗透意识,在教学上认真挖掘政治学科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把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同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认为政治教师应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提高自身德育渗透意识。
担任政治课的教师要连续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不仅要加强政治学习和时事政治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教育理论、德育理论、心理学等积累各种德育教育所需的资料和素材,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一切政治教研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切实保证。
(2)落实学期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的。
把德育纳入政治学科教学计划,积极实施德育渗透。特别是近几年,德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每学期计划、每一课时的备课中,德育目标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均有具体内容的体现。
(3)优化备课活动和过程。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标,根据实际和计划,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不仅要备好大纲、备好教材,在每课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德育渗透目标落实,而且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了解学生的具体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针对每个学生的德育教育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改革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多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多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等,同时还可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的。
2.从课堂教学入手
(1)培养学生爱护教室公共设施、遵守学校日常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教室公共设施,例如教室的计算机设备。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其次,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形象。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讲到《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第一框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要特别讲清楚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即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最后,要注意常规训练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教师可重点讲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提醒人们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发展。要着重讲清楚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使学生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脚踏实地,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从身边小事情做起,重视常规管理。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何况,与人协作的精神有助于营造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政治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比如,在教学中对于某个问题或任务可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来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部分作品的完成要求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不仅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和多种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中指明,人们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坚决服从集体利益。
(3)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比如,教学内容《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讲道: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讲授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时,要尽量选取与时事相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答题中加上自己的评论。如,在制作电子板报和网页时,可以以“环境”、“奥运会”等作为主题。这样他们不仅能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搜集、整理资料和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培养某种精神和素养,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
3.抓好学生网络德育
网络时代确实已经来到,而且学生在课余或信息课上对于上网也乐此不疲。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育人的优势。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和推荐一些健康和有价值的中学生网站和论坛,如中学生在线等。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了上网以后,教师可让学生设立自己的电子信箱和QQ号码,利用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谈心。这种交流方式会在无形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与老师在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易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还可互建家校路路通,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反映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学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一些不足。这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尽力发挥网络技术育人优势。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中、每个章节里。探求德育内容与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可结合处,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以使学生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的。同时也要把握度,遵循政治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德育教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德育,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最终成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颖.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吴刚.信息技术教学呼唤道德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4).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德育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或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那么,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意识和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每个教育者急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自身政治课中的实践,谈一下如何将德育更好地渗透于政治教学中。
1.从自身素质出发
要使学科教师能按政治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地寓德育于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渗透意识,在教学上认真挖掘政治学科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把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同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认为政治教师应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提高自身德育渗透意识。
担任政治课的教师要连续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不仅要加强政治学习和时事政治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教育理论、德育理论、心理学等积累各种德育教育所需的资料和素材,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一切政治教研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切实保证。
(2)落实学期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的。
把德育纳入政治学科教学计划,积极实施德育渗透。特别是近几年,德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每学期计划、每一课时的备课中,德育目标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均有具体内容的体现。
(3)优化备课活动和过程。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标,根据实际和计划,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不仅要备好大纲、备好教材,在每课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德育渗透目标落实,而且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了解学生的具体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针对每个学生的德育教育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改革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多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多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等,同时还可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的。
2.从课堂教学入手
(1)培养学生爱护教室公共设施、遵守学校日常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教室公共设施,例如教室的计算机设备。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其次,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形象。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讲到《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第一框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要特别讲清楚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即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最后,要注意常规训练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教师可重点讲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提醒人们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发展。要着重讲清楚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使学生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脚踏实地,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从身边小事情做起,重视常规管理。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何况,与人协作的精神有助于营造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政治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比如,在教学中对于某个问题或任务可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来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部分作品的完成要求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不仅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和多种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中指明,人们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坚决服从集体利益。
(3)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比如,教学内容《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讲道: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讲授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时,要尽量选取与时事相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答题中加上自己的评论。如,在制作电子板报和网页时,可以以“环境”、“奥运会”等作为主题。这样他们不仅能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搜集、整理资料和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培养某种精神和素养,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
3.抓好学生网络德育
网络时代确实已经来到,而且学生在课余或信息课上对于上网也乐此不疲。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育人的优势。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和推荐一些健康和有价值的中学生网站和论坛,如中学生在线等。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了上网以后,教师可让学生设立自己的电子信箱和QQ号码,利用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谈心。这种交流方式会在无形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与老师在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易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还可互建家校路路通,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反映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学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一些不足。这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尽力发挥网络技术育人优势。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中、每个章节里。探求德育内容与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可结合处,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以使学生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的。同时也要把握度,遵循政治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德育教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德育,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最终成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颖.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吴刚.信息技术教学呼唤道德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4).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