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授课和评课(更确切地说是课后反思),这“三课”已成为教学工作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集合概念,它们明确界定了教学的工作范围。在这个相对闭合的教学工作流程中,如果哪个地方断开了或不顺畅,这个循环就不能正常运转,教学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必须认真抓好每一个环节。
养成优秀的备课习惯。随着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备课不再只是教学步骤的体现,而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备课不是为了背课而是为了上好课。因此,在备课时既要想好大环节也要想好每一个细微的小环节,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要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帮助学生由“学会”为“会学”。
练就娴熟的教学技巧。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超然“案”外,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要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教学,在生活中学习、建构知识,体验生活,体验人生。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重组,在合作与共享中增值,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完善课后的反思手段。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课后抓住教学中印象深、有启发、有现设的环节,进行反思、推敲、总结,对这节课的成败做一个评价。在同伴的协助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用批判的眼光和建设性的思维重新审视教学流程,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一些教学现象,明优缺,知得失,谋求改进提高。进而把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直至优化。把反思的所想、所得记录下来,会是进行新一轮备课的重要资料,也是一个教师从那种简单的循环往复“磨道效应”中走出来,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 湖北省竹溪县城关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
养成优秀的备课习惯。随着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备课不再只是教学步骤的体现,而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备课不是为了背课而是为了上好课。因此,在备课时既要想好大环节也要想好每一个细微的小环节,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要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帮助学生由“学会”为“会学”。
练就娴熟的教学技巧。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超然“案”外,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要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教学,在生活中学习、建构知识,体验生活,体验人生。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重组,在合作与共享中增值,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完善课后的反思手段。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课后抓住教学中印象深、有启发、有现设的环节,进行反思、推敲、总结,对这节课的成败做一个评价。在同伴的协助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用批判的眼光和建设性的思维重新审视教学流程,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一些教学现象,明优缺,知得失,谋求改进提高。进而把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直至优化。把反思的所想、所得记录下来,会是进行新一轮备课的重要资料,也是一个教师从那种简单的循环往复“磨道效应”中走出来,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 湖北省竹溪县城关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