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在经济学专业混迹已是第四个年头的准毕业生,在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回答过后时常得到的反应是,“经济学,那一定很赚钱吧?”初时常常哑然,时间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其实经济学只是教人一些赚钱的道理,同时也要关心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很赚钱”的。
在经管类专业大热的今天,经济学和金融学、国际贸易、保险学、金融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常常是各大高校在高考志愿填报时的高分专业。很多人对它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已经将其妖魔化为“点金指”,先入为主地以为经济学就是教人生财之道,而事实上,许多经济学家都是很理想主义的,他们并不一定关心自己到底能够赚多少钱和怎样赚更多钱,却常常更关心一个国家或地区怎样发展得更快更好,怎样才能减少收入差距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对经济学的定义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同时他指出,“经济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
对于刚刚毕业的高中生们来说,经济学就像一个来者不拒的大熔炉。首先它是一个文理兼收的专业,其次,从学科设置上,理论与分析并重,多学科交织的特点可以让人从高中学习中平稳过渡。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许多切入点,理论、分析、模型、数据、历史——无论掌握哪种方法和角度,你都可以体验到一种游刃有余的快乐。
热切的心情
“经济”的最初意思为 “家庭管理”,主要谈论的经济以家庭为主。到1615年,安托万·德·孟克列钦在著作《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借以表明他所论述的已经不是中世纪研究家庭经济管理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
近百年来,经济学的枝桠不断伸长,整个经济学学科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从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里,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你可以找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经济问题的解释,譬如怎样能够更加高效地治理污染,通货膨胀到底给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好处有哪些以及如何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等。
经济生活由一系列复杂的活动所构成,包括购买、销售、投资等等,经济学就是要研究这些复杂的活动,从个体范围直至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诚然,经济学总是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性问题,它承认资源的稀缺性,然后不断为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微观经济学中时常研究人们如何在有限的收入水平上达到消费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如何在有限的要素投入限制条件下实现成本最小化或者利润最大化,它侧重于研究个体行为,一个家庭、企业的决策,市场的运行。而宏观经济学则侧重研究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这从宏观经济的四个主要问题就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抑制通货膨胀、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通过理论方法,将现实问题进行抽象一般化,甚至有专门的计量经济学进行专业的计量分析,将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应用到经济分析中,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借助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从复杂的经济数据中得到具体事物变量之间的简洁直白的联系,使许多问题浮出水面。
学科的迅猛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人们探求经济变量之间内在联系的心情越来越迫切,这也无怪乎埃德蒙·伯克说,“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天才的世界”。
冷静的头脑
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十分崇尚理性的学科,在现代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假设前提之一即为“经济人”假设,又称“理性人”假设,以区分自然人与经济人之间的行为差别。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人们的经济活动出自人的利己本性或人们的交换倾向,个体“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这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揭示了市场机制原理,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一个自由的市场并不一定能够高效运行并使收入分配达到公平。在人们出于个体理性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仅仅拥有热切的心情是远远不够的。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佳路径、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合理,还需要我们沉静下来,客观地运用逻辑分析每一个具体的决策。
保持冷静的头脑,客观计算每一种方法的成本和收益,能尽最大可能保持分析的独立性,不受各种主观思想的干扰,可以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更好地做出权衡取舍。宏观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统计经验结论叫做“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政府在短期内面临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就好比是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在政府宏观调控决策的背后,一个小数点的变动兴许就牵一发而动全身,波及千万人的工作和生活。
经济学的研究和决策工作需要冷静、谨慎、灵活而富有责任心。熟练地运用数学工具,周密地进行逻辑推理会使研究和学习如虎添翼。在各种学说思想和头脑风暴中,你会感受到思维不断精细,视野不断扩展,思想和文化不断积累和沉淀,每一种方式细微的自我提升,都能够给人以极大的满足感。在经济学的学习中,看到逐渐沉静和理性的自己,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
朴素的理想
抛却精确的数学工具和繁复的思维逻辑,经济学中包含的伦理哲学思想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印度经典《奥义书》有个很著名也很有趣的故事叫“玛翠伊的诘问”,一个叫玛翠伊的妇女和她的丈夫亚纳瓦克亚在讨论致富的方法时突然很想知道,假如整个世界的财富都属于她一个人,她是否能通过这些财富实现长生不老。亚纳瓦克亚说:“不可能!你的生活会像其他富人一样,但是别指望通过财富实现长生不老。”于是玛翠伊说:“那我要那些不能让我长生不老的财富干什么?”
初读之时觉得玛翠伊真的无知又荒唐,慢慢回味却觉得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当作为个体的我们不断地追求金钱财富,厂商持续地追求利润,许多国家不懈地追求经济增长,我们总会面对这些简单而具有深意的哲学问题,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许多经济学家是很理想主义的,学习经济学或许会告诉你许多市场规律和赚钱的手段,但却并不能保证你拥有取之不尽的滚滚财源,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问题要用更长远的目光去看,越来越多的经济政策需要具有责任的经济学家来决断。我们的经济世界总是有着或者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经济增长到通货膨胀,从资本流动到贫困与饥荒,从失业的人到亏损的厂商,上至整个国家或世界,下至个人与家庭,经济学所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些复杂而棘手的难题,面对着长期性的复杂问题,短时而功利的态度反而仿佛显得不那么可靠,伴随着经济问题更多的,常常是收入分配怎样才能更公正,人们怎样才能得到物质与精神全面的发展等等诸如此类哲学问题。
面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同时,用一种朴素的理想主义视角或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一方面需要对现实世界充满热情,另一方面又需要时刻保持理性,在分析测度与评判选择之中寻求一种客观和公正。而经济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可以给人构建这样的理想。
在经管类专业大热的今天,经济学和金融学、国际贸易、保险学、金融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常常是各大高校在高考志愿填报时的高分专业。很多人对它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已经将其妖魔化为“点金指”,先入为主地以为经济学就是教人生财之道,而事实上,许多经济学家都是很理想主义的,他们并不一定关心自己到底能够赚多少钱和怎样赚更多钱,却常常更关心一个国家或地区怎样发展得更快更好,怎样才能减少收入差距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对经济学的定义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同时他指出,“经济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
对于刚刚毕业的高中生们来说,经济学就像一个来者不拒的大熔炉。首先它是一个文理兼收的专业,其次,从学科设置上,理论与分析并重,多学科交织的特点可以让人从高中学习中平稳过渡。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许多切入点,理论、分析、模型、数据、历史——无论掌握哪种方法和角度,你都可以体验到一种游刃有余的快乐。
热切的心情
“经济”的最初意思为 “家庭管理”,主要谈论的经济以家庭为主。到1615年,安托万·德·孟克列钦在著作《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借以表明他所论述的已经不是中世纪研究家庭经济管理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
近百年来,经济学的枝桠不断伸长,整个经济学学科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从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里,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你可以找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经济问题的解释,譬如怎样能够更加高效地治理污染,通货膨胀到底给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好处有哪些以及如何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等。
经济生活由一系列复杂的活动所构成,包括购买、销售、投资等等,经济学就是要研究这些复杂的活动,从个体范围直至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诚然,经济学总是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性问题,它承认资源的稀缺性,然后不断为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微观经济学中时常研究人们如何在有限的收入水平上达到消费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如何在有限的要素投入限制条件下实现成本最小化或者利润最大化,它侧重于研究个体行为,一个家庭、企业的决策,市场的运行。而宏观经济学则侧重研究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这从宏观经济的四个主要问题就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抑制通货膨胀、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通过理论方法,将现实问题进行抽象一般化,甚至有专门的计量经济学进行专业的计量分析,将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应用到经济分析中,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借助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从复杂的经济数据中得到具体事物变量之间的简洁直白的联系,使许多问题浮出水面。
学科的迅猛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人们探求经济变量之间内在联系的心情越来越迫切,这也无怪乎埃德蒙·伯克说,“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天才的世界”。
冷静的头脑
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十分崇尚理性的学科,在现代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假设前提之一即为“经济人”假设,又称“理性人”假设,以区分自然人与经济人之间的行为差别。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人们的经济活动出自人的利己本性或人们的交换倾向,个体“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这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揭示了市场机制原理,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一个自由的市场并不一定能够高效运行并使收入分配达到公平。在人们出于个体理性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仅仅拥有热切的心情是远远不够的。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佳路径、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合理,还需要我们沉静下来,客观地运用逻辑分析每一个具体的决策。
保持冷静的头脑,客观计算每一种方法的成本和收益,能尽最大可能保持分析的独立性,不受各种主观思想的干扰,可以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更好地做出权衡取舍。宏观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统计经验结论叫做“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政府在短期内面临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就好比是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在政府宏观调控决策的背后,一个小数点的变动兴许就牵一发而动全身,波及千万人的工作和生活。
经济学的研究和决策工作需要冷静、谨慎、灵活而富有责任心。熟练地运用数学工具,周密地进行逻辑推理会使研究和学习如虎添翼。在各种学说思想和头脑风暴中,你会感受到思维不断精细,视野不断扩展,思想和文化不断积累和沉淀,每一种方式细微的自我提升,都能够给人以极大的满足感。在经济学的学习中,看到逐渐沉静和理性的自己,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
朴素的理想
抛却精确的数学工具和繁复的思维逻辑,经济学中包含的伦理哲学思想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印度经典《奥义书》有个很著名也很有趣的故事叫“玛翠伊的诘问”,一个叫玛翠伊的妇女和她的丈夫亚纳瓦克亚在讨论致富的方法时突然很想知道,假如整个世界的财富都属于她一个人,她是否能通过这些财富实现长生不老。亚纳瓦克亚说:“不可能!你的生活会像其他富人一样,但是别指望通过财富实现长生不老。”于是玛翠伊说:“那我要那些不能让我长生不老的财富干什么?”
初读之时觉得玛翠伊真的无知又荒唐,慢慢回味却觉得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当作为个体的我们不断地追求金钱财富,厂商持续地追求利润,许多国家不懈地追求经济增长,我们总会面对这些简单而具有深意的哲学问题,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许多经济学家是很理想主义的,学习经济学或许会告诉你许多市场规律和赚钱的手段,但却并不能保证你拥有取之不尽的滚滚财源,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问题要用更长远的目光去看,越来越多的经济政策需要具有责任的经济学家来决断。我们的经济世界总是有着或者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经济增长到通货膨胀,从资本流动到贫困与饥荒,从失业的人到亏损的厂商,上至整个国家或世界,下至个人与家庭,经济学所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些复杂而棘手的难题,面对着长期性的复杂问题,短时而功利的态度反而仿佛显得不那么可靠,伴随着经济问题更多的,常常是收入分配怎样才能更公正,人们怎样才能得到物质与精神全面的发展等等诸如此类哲学问题。
面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同时,用一种朴素的理想主义视角或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一方面需要对现实世界充满热情,另一方面又需要时刻保持理性,在分析测度与评判选择之中寻求一种客观和公正。而经济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可以给人构建这样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