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型的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具有平等、民主的教育观念,具备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能够自我反思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教学相长、教研相长。
关键词:创新;更新;民主;反思;教研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在新课改不断深入之际,做一个创新型的语文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做创新型的语文教师要树立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并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将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特别是教师的创新观念更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创新型的语文教师应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头,坚持以学生为本,改“注入式”为“启发式”,改“一言堂”为“师生互动”,改“以老师为中心”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二、树立师生平等的民主观念
语文教师能否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许多教师很看重“师道尊严”,不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学生在教师面前只能唯唯诺诺。而语文学习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思维的多元性,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把学生此起彼伏地提问了一大片,无论他们的答案是否合理,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都不会去采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思维的多向性等都不复存在了,还怎么能创新?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子,就要建立创新型的师生关系。不能以威吓人、以势逼人,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完成学业。
三、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决策者,更是一个创造者。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就需要下功夫琢磨,教师既要吃透课文,又要超越课文,要适当调整、補充或重新开发课文,以便使学生能“知人论世”。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再创造”,使课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语文课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语文,这样语文教学的内容才显得饱满语文课堂才充满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中提出了:“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习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而语文教材也给了我们相当多的创新发挥的余地,课标虽然固定,教学某一篇课文时,文本也是固定的,但教学方法的应用却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大胆创新。例如,同是一篇《祝福》有的教师条分缕析,引导学生探察小说的主题;有的教师纲举目张,仅以一两个问题就能涵盖全篇,让学生学起来很有章法。又如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中,我们看到周益民老师教授《皇帝的新装》的视频,在视频教学片断中,我们能看出起初学生回答问题能力并不很强,有的也答不到点子上,周老师并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并逐步引导从“如何用一个字概括课文内容?”到“谁在骗谁?”的讨论,再到“谁揭开了这个骗局”……最终学生被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整个课堂像“沸腾”似的,并且回答问题几乎个个出采。
四、自我反思、教研相长
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语文教师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学”,这节可有否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而积累教学经验向教学的更深层次探索;也要积极参与反省性的教研活动,教师间结成“学习共群体”,并通过教研组老师间的合作、交流,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反思、教研相长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也是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做一个创新型的语文教师就要求教师边教学、边反思、边教研,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在教研中依靠老师的集体力量解决问题,形成师生共同发展、教师间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是培养能够创新、有所发明的人才。因此,具有创造型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雷春国 .《树立民主平等观念构建职校和谐师生关系》《教师》2009年第22期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
[3]方小霞.《反思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考试周刊》2012 年02期
关键词:创新;更新;民主;反思;教研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在新课改不断深入之际,做一个创新型的语文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做创新型的语文教师要树立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并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将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特别是教师的创新观念更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创新型的语文教师应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头,坚持以学生为本,改“注入式”为“启发式”,改“一言堂”为“师生互动”,改“以老师为中心”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二、树立师生平等的民主观念
语文教师能否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许多教师很看重“师道尊严”,不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学生在教师面前只能唯唯诺诺。而语文学习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思维的多元性,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把学生此起彼伏地提问了一大片,无论他们的答案是否合理,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都不会去采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思维的多向性等都不复存在了,还怎么能创新?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子,就要建立创新型的师生关系。不能以威吓人、以势逼人,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完成学业。
三、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决策者,更是一个创造者。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就需要下功夫琢磨,教师既要吃透课文,又要超越课文,要适当调整、補充或重新开发课文,以便使学生能“知人论世”。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再创造”,使课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语文课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语文,这样语文教学的内容才显得饱满语文课堂才充满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中提出了:“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习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而语文教材也给了我们相当多的创新发挥的余地,课标虽然固定,教学某一篇课文时,文本也是固定的,但教学方法的应用却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大胆创新。例如,同是一篇《祝福》有的教师条分缕析,引导学生探察小说的主题;有的教师纲举目张,仅以一两个问题就能涵盖全篇,让学生学起来很有章法。又如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中,我们看到周益民老师教授《皇帝的新装》的视频,在视频教学片断中,我们能看出起初学生回答问题能力并不很强,有的也答不到点子上,周老师并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并逐步引导从“如何用一个字概括课文内容?”到“谁在骗谁?”的讨论,再到“谁揭开了这个骗局”……最终学生被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整个课堂像“沸腾”似的,并且回答问题几乎个个出采。
四、自我反思、教研相长
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语文教师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学”,这节可有否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而积累教学经验向教学的更深层次探索;也要积极参与反省性的教研活动,教师间结成“学习共群体”,并通过教研组老师间的合作、交流,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反思、教研相长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也是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做一个创新型的语文教师就要求教师边教学、边反思、边教研,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在教研中依靠老师的集体力量解决问题,形成师生共同发展、教师间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是培养能够创新、有所发明的人才。因此,具有创造型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雷春国 .《树立民主平等观念构建职校和谐师生关系》《教师》2009年第22期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
[3]方小霞.《反思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考试周刊》2012 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