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大师妙用动词

来源 :才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963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宋朝苏东坡某天宴请好友黄庭坚。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出席作陪。席间,苏小妹忽诗兴大发,出了两句未完整的诗请兄长及黄庭坚填空。最后,苏小妹自己写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么一改,却把两句诗的神韵强化了,诗的意境也写活了。一个动词“扶”字,把本来无形的风拟人化、人格化,风仿佛是个婀娜多姿的美女,依抚着细柳,飘逸潇洒;另一个动词“失”字,描写那一朵朵妩媚的梅花又仿佛消失在如银似水的月色中。何其生动而又不失其形象美!
  动词倘若妙用,往往能在文章中一字传神,一字传情。也就是说,一个动词妙用,往往能使整篇文章或整首诗都写活了,从而表达更深的底蕴。
  景物有动景和静景。如何把动景写成静景,或把静景写成动景,倒是挺考作家的文字功力的。例如《晋祠》描写潭水:“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缦拉成一缕缕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这里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拉”、“铺”、“织”、“挂”、“穿”和“绕”,把潭中水草的静态美写成动态美,是那么活灵活现,那么柔美飘逸,这除了说明作者对生活观察细腻之外,也体现了作者善用、妙用动词的驾驭语言的功力!
  语言大师老舍曾经说过,要使语言生动,就必须努力“将文字的意、形、音三者联系使用”,“把语言的潜力都挖掘出来,使自己的文字,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
  听说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有几个文人偶然看到一本杜甫诗集,其中有一句话,脱落了一个字:“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这个脱落的,到底是什么字呢?人们纷纷猜测。有人说是“疾”字;有人说是“起”字;有人说是“落”字;有人说是“下”字。后来翻查原诗,才知道是个“过”字。大家觉得杜甫这个“过”字,用得最准确、最鲜活,简直把全诗写活了。原诗写一个勇将策马战斗的形象,写他那勇猛轻捷的身影,仿佛是在碧空掠过的小鸟。“过”这个动词给人“一闪而过”的感觉,这就更突出了勇将的形象,若用其他几个动词,就没写得这么活了。可见,动词善于妙用,全诗也写活了。
  如下妙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动词“闹”,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意境活现;“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动词“弄”,把静景写成动景,实际上是因为“云破”才有月色,是月色带来了花影,但在作者看来,仿佛是花在弄月;“这礁石是叫浪花咬的。”(杨朔《雪浪花》)这个动词“咬”字,同样十分生动、形象,表现作者观察入微;“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冰心语)这句话的“吵”,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实有同工异曲之妙。“吵”也是动词的妙用、活用,使整句话具有形象感染力。
  琢磨一下,就了悟其中的妙处了。
  张志军摘自摘自《钦州日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