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这个词的意义,正在由偏重于“教”向偏重于“学”转移。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正在得到落实,学生主动学习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师生的教学行为相应地发生着改变。但深入到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看,还有些无效的教学行为,阻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必要予以改变。
第一,改变无效提问,提高问题设计水平。无效提问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教师的习惯性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明白不明白”等,这往往是无疑之问,等同于习惯性的无病呻吟,连教师自己也不明确是否真的需要学生回答。结果学生或齐声回答一个简单的音节,或七零八落地无序回答,或干脆毫无应答。第二种是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浅显,学生往往不屑于回答,他们清楚这样的问题即使回答对了,也不能显出“英雄本色”,得不到同学的赞扬。这样的提问多了,课堂气氛就显得“瘟”,学生没精打采,教师干着急:“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没人举手回答?”第三种是思维跨度过大的提问,学生会感到不着边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续出现这样的提问,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就会被挫伤,提问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像学生练跳高一样,横杆过低,学生不用跳就可以轻松地跨过去,起不到锻炼的作用;横杆过高,学生认定自己不能跳过去,就会采取放弃的方式,从横杆下面钻过去,也同样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只有把横杆定在适当的高度,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功地越过,这个过程才有锻炼的价值,学生在这一难度上的成功,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的提问决不可随意性太强,要认真设计,反复推敲,对较难的问题要设计阶梯型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摸得到”,被一系列问题带进科学与艺术的殿堂。
第二,改变无效讨论,开展真有必要的讨论。课内小组讨论不是一种装饰,更不是一种噱头,首先要考虑是否真的必要。为讨论而讨论,满足于围桌而坐的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虚假繁荣,无益于教学,无益于学生的成长,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一种弄虚作假的感觉,绝不可蔓延下去。讨论题要源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源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些讨论题没有经过精心缔造,或完全没有讨论价值,答案只在“是”“否”之间;或过于深奥,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远,学生无从下手,无法讨论;或广而无边,扑朔迷离,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使讨论失去核心而云雾迷茫。
无效讨论,还体现为讨论过程的作用未被重视。受“标准答案”情结的影响,认为讨论结果很重要。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来看,从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来看,讨论过程比讨论结果更重要。现在不少教师,布置分组讨论后,就在等待讨论的结果,并往往对讨论结果更感兴趣,习惯以讨论结果论英雄。其实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重要、更为具体,也更需要智慧,要引领讨论的方向,激发讨论的热情,调整讨论的秩序,纠正讨论的偏颇,保证讨论的质量。讨论过程是学生发现真理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讨论过程的质量得到保证,讨论结果就水到渠成。
第三,改变无效讲解,在“精讲”上做文章。其实,课堂上教师讲解时间的长短,讲解内容的多少,都不必加以硬性地限制,但无效的讲解,是一定要取缔的。下课后,听到有的学生抱怨:“我们老师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猛讲!”这说明,教师讲的,不一定是学生需要的。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要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需要重点讲解的问题,都是从学生中来的,不能仅凭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确定。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备学生是比备教材更重要的备课,因为学生是主体,教材仅是供我们使用的范例而已。教师的讲解不够精,有的跟对学生不够信任有关,总认为不反复强调,学生就不重视。其实过多的强调,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抑制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语言的重复,会削弱语言的感染力,如同祥林嫂的重复叙述,使听众失去耐心与同情。坚持精讲,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较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锤炼教学语言,增加自己的语言魅力。
第四,改变无效作业,在提高效能上下工夫。学生为什么要做作业?无非是通过完成作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白作业的用处,我们就知道了布置作业的基本原则:要有针对性,要适量,要有层次性,要及时批改、反馈、纠错。少数教师在布置作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难度掌握不准,数量控制不当,题目设计不精。社会上提出的孩子学习负担过重问题,主要是指作业过多、过滥。只要教师认真筛选一下,把那些重复的、类似的、思维“含金量”不高的题目削减掉,为一些学生“量身定做”作业,实现个性化作业布置,清除无效作业和低效作业,控制作业总量,学生的学习力将会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
第一,改变无效提问,提高问题设计水平。无效提问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教师的习惯性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明白不明白”等,这往往是无疑之问,等同于习惯性的无病呻吟,连教师自己也不明确是否真的需要学生回答。结果学生或齐声回答一个简单的音节,或七零八落地无序回答,或干脆毫无应答。第二种是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浅显,学生往往不屑于回答,他们清楚这样的问题即使回答对了,也不能显出“英雄本色”,得不到同学的赞扬。这样的提问多了,课堂气氛就显得“瘟”,学生没精打采,教师干着急:“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没人举手回答?”第三种是思维跨度过大的提问,学生会感到不着边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续出现这样的提问,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就会被挫伤,提问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像学生练跳高一样,横杆过低,学生不用跳就可以轻松地跨过去,起不到锻炼的作用;横杆过高,学生认定自己不能跳过去,就会采取放弃的方式,从横杆下面钻过去,也同样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只有把横杆定在适当的高度,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功地越过,这个过程才有锻炼的价值,学生在这一难度上的成功,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的提问决不可随意性太强,要认真设计,反复推敲,对较难的问题要设计阶梯型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摸得到”,被一系列问题带进科学与艺术的殿堂。
第二,改变无效讨论,开展真有必要的讨论。课内小组讨论不是一种装饰,更不是一种噱头,首先要考虑是否真的必要。为讨论而讨论,满足于围桌而坐的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虚假繁荣,无益于教学,无益于学生的成长,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一种弄虚作假的感觉,绝不可蔓延下去。讨论题要源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源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些讨论题没有经过精心缔造,或完全没有讨论价值,答案只在“是”“否”之间;或过于深奥,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远,学生无从下手,无法讨论;或广而无边,扑朔迷离,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使讨论失去核心而云雾迷茫。
无效讨论,还体现为讨论过程的作用未被重视。受“标准答案”情结的影响,认为讨论结果很重要。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来看,从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来看,讨论过程比讨论结果更重要。现在不少教师,布置分组讨论后,就在等待讨论的结果,并往往对讨论结果更感兴趣,习惯以讨论结果论英雄。其实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重要、更为具体,也更需要智慧,要引领讨论的方向,激发讨论的热情,调整讨论的秩序,纠正讨论的偏颇,保证讨论的质量。讨论过程是学生发现真理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讨论过程的质量得到保证,讨论结果就水到渠成。
第三,改变无效讲解,在“精讲”上做文章。其实,课堂上教师讲解时间的长短,讲解内容的多少,都不必加以硬性地限制,但无效的讲解,是一定要取缔的。下课后,听到有的学生抱怨:“我们老师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猛讲!”这说明,教师讲的,不一定是学生需要的。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要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需要重点讲解的问题,都是从学生中来的,不能仅凭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确定。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备学生是比备教材更重要的备课,因为学生是主体,教材仅是供我们使用的范例而已。教师的讲解不够精,有的跟对学生不够信任有关,总认为不反复强调,学生就不重视。其实过多的强调,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抑制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语言的重复,会削弱语言的感染力,如同祥林嫂的重复叙述,使听众失去耐心与同情。坚持精讲,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较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锤炼教学语言,增加自己的语言魅力。
第四,改变无效作业,在提高效能上下工夫。学生为什么要做作业?无非是通过完成作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白作业的用处,我们就知道了布置作业的基本原则:要有针对性,要适量,要有层次性,要及时批改、反馈、纠错。少数教师在布置作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难度掌握不准,数量控制不当,题目设计不精。社会上提出的孩子学习负担过重问题,主要是指作业过多、过滥。只要教师认真筛选一下,把那些重复的、类似的、思维“含金量”不高的题目削减掉,为一些学生“量身定做”作业,实现个性化作业布置,清除无效作业和低效作业,控制作业总量,学生的学习力将会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