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以增加中国文化渗透应慎行①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意义日益提高,而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又日益凸显,由此有教育者疾呼应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以增加中国文化渗透。而本文作者则认为这建议有不合理之处,首先,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知识缺失,而非英语表达方式缺失;其次,在调整过程中,“具体选择哪些内容”和“具体在哪个阶段使用”这两个关键问题目前尚没有得到合理解答。同时,此类建议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效用并不大。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以增加中国文化渗透应慎行。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 文化失语 中国文化渗透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96-02
  Think Twice before 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e into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Gu Hua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Liaoning, China 116000)
  Abstract:Though China is now feeling strong urge to make its own culture internationally known,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Chinese culture in Chinese tertiary education stands as a major obstacle as 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constantly found speechless when it comes to Chinese culture (the so-called “cultural aphasia”).This leads many educators to suggest that knowledge on 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 included i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This paper,however,argues that this suggestion is not without serious defects.This is because first,“cultural aphasia” stems from lack of cultural knowledge rather than lack of English expressions;second,two crucial questions,namely “what content to be used” at “what level” are still in want of convincing solutions.Meanwhile,this suggestion contributes very little to students’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erefore,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 lot of consideration will have to be made before this suggestion is taken.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xtbook;Cultural Aphasia;Cultural Infiltration;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提高和巩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没有强大并且被广泛认知的文化是不可能的。而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的缺失问题又似乎已是共识。于是英语教育者开始探索英语这个最直接的文化传播工具之一应该如何服务于中国的文化战略,笔者对此深表认同。但对很多教育者将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向调整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则深表忧虑。忧虑的不是要不要改,能不能改,而是要改的话,具体怎么改?有至少三方面的问题是在调整教材内容之前必须慎重考虑的。
  1 “中国文化失语症”失的到底是“语”还是“文化”
  有教育者意识到“有学者搞不懂外国人口中的Confucius和Mencius是谁。”[1]该教育者同时指出“许多年轻学者,英语水平相当高,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身后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一些博士有非常好的英语基础,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一旦进入到英语交流语境,就出现文化失语现象。”另一位教育者也指出“在目前广泛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本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内容很少,不成体系,从而造成了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时的失语”。[2]如此种种。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问题的实质的话,我们会发现持以上观点的教育者似乎将在“英语表达”和“文化失语”之间划了等号,但二者是对等的关系吗?中国在英语交流过程中文化失语,到底是有东西不会说,还是没东西可说?换句话说,是熟知“孔孟之道”,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字眼来表达?还是除了认识“孔子、孟子”四个大字外,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一无所知,所以没话说,自然就失语了呢?是后者。如果中国学生文化失语仅仅是因为没听懂“Confucius和Mencius”指的是孔孟,这个问题还算简单,不需要调整教材就可以解决;但要是中国学生就算听出了这两个单词指的是孔孟,但不知孔孟对中国的传统思想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那问题可就大了,不是调整英语教材就能解决的,更不是在英语教材了适当添加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达方式就能解决的。因为这不是方式的问题,是内容的问题。就以孔子为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只是说出一个“Confucius”,起码先传达孔子所承载的最基本文化信息,如“孔子是中国及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一门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也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等等。从这个最基础的交流层面来看,如果一个人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只是没听出一两个英文名字,他是不会“失语”的。所以,解决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失语现象,起点不是英语课,是国学。笔者要特别指出这一点不是要洗脱英语教育者在文化失语现象中的责任,而是不希望一个复杂的问题被过于简单话,在操作的过程中走事倍功半的弯路。   当然作为传播文化最直接的工具,英语责无旁贷。英语实际教学也必须体现这种关注。教学离不开教材,于是关于教材的问题就出现了。
  2 选什么样的内容放在大学英语教育的哪个阶段
  有教育者指出“英语教材的选文大多来自外文报刊和书籍,更多的是介绍西方文化的背景,语言表达‘洋气’十足”[3]。但首先,笔者认为既然学习的是英语,那么在表达上“洋气十足”,是件好事;更重要的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到底孰去孰留,要看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材不是文化名词手册,不是泛读教材,更不是跨文化交际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交流”。课件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在内容选择方面,必须兼顾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Ur(1996)在论述EFL(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教材的选择的时候指出“教材……必须系统地展现语言内容和语言技能间合适的比例”[4]。蔡基刚教授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分类也有这样的建议:“四种教材:(1)传统的结构主义教材,适用于补基础的学生;(2)任务交际型教材,适用于基础较好需要训练交际应用能力的学生;(3)大文大理以内容为依托的教材;(4)专门用途(ESP)的专业英语教材”(蔡基刚2011)。参照以上中外专家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笔者对“有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经典书籍的译本,如《论语》《道德经》等,还有一些优秀的中国小说或散文,都可以成为英语资料来源”[2]的建议很难认同。古籍涵盖着大量中国文化的精髓,古籍的英译本对传播中国文化、帮助外国人和外国学者了解或研究中国文化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中国文化但古籍的英文译本放到大学英语教材里合适吗?首先用文言文撰写的“古”籍,被“翻译”成英语后的译本是否是“真实的语言?”(authentic language)吃透中文《论语》《道德经》《红楼梦》尚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已被压缩到四个学期,每周四课时的情况下,让学生读这些文言文古典巨著的英文版是要让学生学习内容情节,语法词汇,还是语言技能?如果忽略语法词汇和语言技能,那教材将沦为文化常识手册,那就不如让学生读汉语收效更大;如果对这几个问题含糊其辞,那么将古籍英译本放进大学英语教材势必让老师和学生遇到这些内容时无所适从,最后只得走马观花,应付了事。这种没有明确目标的教材和教学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含糊,学生学习必然怠惰”[5]。由此,笔者认为仓促地把这些内容塞进大学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中不合适,放在后续课程的教材里更合适,但如果只是“开设一些英文选修课程,对中国文化分类传授,如:‘中国宗教哲学、中国名胜古迹、中国饮食文化’等”[6],笔者也甚感忧虑。首先“语言本身是否合适”是一篇文章是否可以放进“语言类教材”的重要标准,那么是否能够找到语言精当、有学习价值且又是跟中国饮食、古迹等直接相关的文章呢?“学习除了兼有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掌握一门用于某种目的的交际工具;外语教学如果只强调人文素质,而不肯把功夫下到工具的掌握上,也就丧失了学习外语的目的”[7]。笔者曾翻阅过几本关于中国文化类的教材,其中有的文章只是将互联网上的文章在字数上做了简单的删减后直接搬到教材中。这种在语言内容和语言技能两方面都未能严格把关的教材既不能帮学生提高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无助于学生尽快掌握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刘润清教授曾说:“从前我们让学生天天阅读英文版的雷锋日记!忆苦思甜故事等,效果不十分理想,就是因为内容本身对学生的智力构不成挑战”[8]。现在要把中国文化按照饮食、名胜来分章讲授很有可能要遭遇刘润清在二十几年前已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类常识性的文化内容,能用中文解决的,就没必要绕着弯子用英文解决;能快点解决的就没必要硬是抻长。“中国”学生应该把用“英文”学“中国文化常识”的时间省出来用以“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流”[9]。换句话说,如果不引入文化比较的视角,简单地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常识或现象,这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而跨文化交际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不是一两篇简单的英语课文就能解决的。所以往教材里放什么内容,放在哪个阶段的学生用的教材里是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3 结论
  文化传播对中国的民族复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坚决认同解决中国大学生“文化失语”问题、提高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务之急。大学英语教育也必须在这问题上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但也正因为是当务之急,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应该审慎,争取不走弯路。对于这样一个需要所有教育者共同讨论研究的严肃的问题,笔者现在无法给出最终解决方案,但笔者相信,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内探讨解决方案的话,以下几点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首先,应正确的认识中国学生“文化失语”的本质原因。笔者认为这种“失语”的根源不是语汇匮乏,而是文化知识匮乏,即对本民族文化了解不多,认识不足,所以无话可说。这是一个多学科合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学科包括那些加强学生本民族文化修养的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历史、跨文化交际学等。大学英语是不能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因此,一切调整措施必须切实谨慎。其次,笔者认为,在解决中国大学生文化失语的问题上,大学英语教育首先应该做好的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保证他们有话说的时候起码会说;同时,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大学英语老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民族文化修养,并自觉地将跨文化交际视角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个严肃的事情,它关乎至少几代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基于笔者以上的分析,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放入中国文化相关内容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有诸多因素需要考虑,在这些因素尚未考虑成熟之前冒然行动,结果会比按兵不动更糟糕。总之,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以增加中国文化渗透可行,但应慎行。
  参考文献
  [1] 张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339-341.
  [2] 张蕾.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调查与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33-234.
  [3] 邵瑶宇.大学英语中的中国文化特征与人文素质教育[J].大家,2011(8):131-132.
  [4] Ur.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5] 蔡基刚.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问题研究[J].外语研究,2011(5):5-l10,112.
  [6] 李娅琳,陈晓靖.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41-144.
  [7] 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1(4):609-617,641.
  [8] 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l):8-13,79.
  [9]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法学教育职业化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当中与职业相脱节,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一直困扰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因此,
为规范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工作,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控、群防群控、果断处置”二十四宇方针,10月26日,四川
1空山黄牛简介被收入"世界牛种名录"的空山黄牛,原产于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主要分布于其周边的两河口、长坪、铁溪、朱元、诺水河等6个乡镇,现已扩展到通江、南江
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资本运营理念扭曲,筹资与投资效率低下;资本运营主体模糊;资本运营的动力不足,进程步伐缓慢;政府干预行为效率低下,有效性与公允性欠佳等。
采用农业机械给园林土壤施肥,既保护了土壤层的结构、节省劳力,又提高了工效和肥料的利用率,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施肥方法。现介绍以下几种园林土壤机械化施肥方法,供农村果园和花卉种植大户参考。  一、全面施肥法  就是将肥料施于树木根系分布区域,以利于根系的吸收和苗木花卉的生长。如在苗圃种植基地经翻耕平整的土壤上,按每亩施肥量2000~3000千克将畜禽粪等腐熟有机肥或沼渣肥,均匀撒施于土壤表层,然后用手扶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已普及到千家万户,对提高畜禽养殖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笔者常收到一些畜禽饲养户的来信,询问使用添加剂后效果不好甚至发生中毒是什
摘 要: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教学目的是面向市场培养英语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但是如今的教学工作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差距,使得理想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的教学成果并不相符。本文拟从当前高职院校旅游英语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探讨如何将其开展成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更加适合旅游市场的实际需要。希望此文能够为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职 旅游英语
为提升办刊质量,顺应“互联网+”时代下的办刊方式,增强杂志与编委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杂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四川畜
以“优质安全发展振兴中国奶业”为主题的中国奶业D20峰会8月18日在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峰会并致辞。他强调,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改善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优化农
摘 要:在管理素质教育观的影响下,管理学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案例教学中如果案例选择得不恰当,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文章在分析了管理学案例教学法中案例选择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选择的标准和案例选择的方法。  关键词:管理素质教育观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93-02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