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儿遇上电子产品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2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女儿从小很守规矩:不属于她“势力范围”的东西,她一概不会去碰,例如,我认为弊多利少的电子产品。
   女儿上五年级时,老师经常通过邮箱发布作业,同学之间也会通过QQ交流一些作业心得。出于对女儿的信任,我一口气给她配齐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与iPad。
   然而,事实证明电子产品的诱惑力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经常发现女儿做作业做到晚上10点。女儿解释说,这学期作业多,而且有难度,所以做得比较慢。因为希望孩子的睡眠更充足,所以我向学校反映,希望能适当控制作业量。然而我得到的反馈是,女儿所在的班作业量并不很多,学校为此还专门进行了作业量测评。这让我很纳闷。
   期中考试,女儿的成绩有点下滑。我并不特别重视分数,只是担心她是不是不适应高年级的学科教学。与女儿交流时发现,她仍信心十足,说是自己考试时太马虎,不少简单题做错了,老师已经与她做了分析,应当会好起来的。
   直到一天晚上,我在家里赶写一个稿子,大约11∶30从书房出来时,发现女儿房间的灯一下熄灭了。这么晚还没睡?我推开门,发现女儿还坐在写字台前。她说睡不着,开电脑查资料。此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天我的情绪有些失控,感觉自己的信任被女儿无情地践踏了。我把女儿叫到客厅,大声训斥。也许是因为我很少这样发怒,女儿不敢再隐瞒什么,在哭泣中把她这一阶段的状况和盘托出。原来,她已经成了电子产品的“俘虏”。
   女儿迷上了电子绘画软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动漫图片模仿着画。电脑文件夹里,可以看到她创作的不少作品。她写作业的时候,往往习惯开着电脑,与不少同学一样,喜欢“挂”在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或者互相讨论一下作业。不仅如此,如果遇到难的题目,她会去网上百度一下别人的解答,甚至对自己的解题方法或结果没有把握时,也会百度一遍……
  二
   我猛地想起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女士在一次讨论中的忠告:青少年时期,大脑前额叶的发育陡然提速,这意味着孩子往往将问题复杂化,看问题理想化。这导致不少孩子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这个时期,孩子对奖赏反应的回路逐渐发展到成年的水平,但控制情绪还处于儿童水平。他们往往难于控制冲动。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当人面对一切能带来愉悦感的刺激物时,大脑中所谓的奖赏回路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导致行为成瘾。记得当时韦部长开玩笑说,她也打“连连看”,打累了就能不打。但是孩子经常停不下来,因为容易上瘾,控制不了自己。
   于是,我冷静下来。女儿在特殊的时期碰到了特殊的诱惑,而这个诱惑是我亲手交给她的,我应该帮助她解决。父女俩在一次深入的沟通后,约法三章:一是属于她的电子产品全部上交给我托管;二是每天的作业提前定好计划,努力按时完成;三是只要做到以上两条,我尊重她的兴趣爱好,在小学毕业后会送她参加工艺美术的专业课程,学习基础技巧。
   我还专门把自己喜欢的《教育与脑神经科学》中的片断,读给她听:“一心多用”是个神话。大脑一时只能关注一事,中断任务时需要多花50%的时间,而且多犯50%的错误。一边做作业,一边发短信,一边下载歌曲……一心多用好不好?做作业时任何一次中断都会使大脑重新调整。通常30分钟能做完的作业,则可能需要3个小时,而且充满粗心大意的错误。
   “哦,难怪我这个阶段感觉不对劲,差一点要对自己失望了。”女儿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放心吧老爸,我会重新开始的。”
   后来,女儿再也不刻意关上房门写作业了,而且做作业的效率明显提高。周末或假日,她也愿意和我们一起外出购物、运动或旅游了。一个自信开朗的女儿已经走出了小小的阴影,走进了明媚的阳光里。
   作为父母,如果心存太多焦虑与恐惧,是很容易投射在孩子身上,进而干扰他的成长自主权。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首先应该打理好自我的成长,接纳真实的自己,才不会在孩子身上延续各种不合理的期待。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两岁孩子的母亲,深知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有过因缺乏理论知识和科学指导,对孩子的一些表现手足无措、匆忙应对的经历。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家教类书籍来恶补自己的育儿知识,却发现很多书因为不了解家长的教育困惑在哪里,无法切中要害;我也试图通过加入QQ群、育儿论坛等从别人的教育经验中获得启发,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时,我才深深感受到,家长需要的是真正贴近家教实际,对早期教育进行
期刊
拉米诺提着半篮鸡蛋到集市上去卖。由于前一天刚下过雨,路不好走,拉米诺在路上耽搁了一些时间,等他到集市的时候,赶集的人已经很少了,眼看拉米诺就要提着鸡蛋徒劳而返了。  这时,集市上的面粉铺老板叫住了他:“拉米诺,你的鸡蛋我全部都要了。”  “那太好了!我可以便宜些卖给你。”拉米诺高兴地说。  “那倒不需要。”老板说,“不过,我不是给你现钱,我想用店里的面粉跟你换鸡蛋。”  “那也很好啊,我正需要买些
期刊
2014年10月14日,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扩大会议暨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江苏淮安召开。会上,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宣读了《关于对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的批复》。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本刊总顾问朱永新兼任专委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朱永新代表专委会新一届理事会讲话,指出专委会应以“推动家庭教育研究,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进家校合作共建,帮助亲
期刊
老师和家长常常会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讲:“好好写作文啊!作文能力可重要了!”孩子何尝不想写好作文呢?可是作文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就像庐山的云雾般神秘莫测,难写至极。于是有孩子用改编歌词来表达自己的苦闷:  《愁啊愁》  愁……啊……愁……  愁……就……白了头……  自从开学以后,  我的作文没有得个优。  两眼盯着那天花板,  作文就是开不了头,  铅笔咬破了一支支,  稿子撕烂了一篇篇……  写好作
期刊
自称“职业病人”,出生后便没能下地走路,11岁已不能坐,正是这样一个男孩坚持刻苦阅读10年,完成了对自己短暂生命的救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强大世界。  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像是与虚拟的程浩共处、相交,和他一同经历了一次完满的生命旅程。这个少年的字里行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流露出对人性的感慨,对命运的嘲讽,对自己的鞭策……而这些珍宝般的思想印刻,都源于程浩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从10岁起,程浩始
期刊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塑造最重要的阶段。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的时候,就初见端倪了。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1.害羞  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也可能因无法表现自己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  改进要点:  (1)让害羞的孩子首先知道自
期刊
美国科学家布卢姆曾就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期问题,对近千人进行了跟踪观察。他通过分析实例,提出一个重要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
期刊
名人小档案:   黄菡:心理学专家、《非诚勿扰》嘉宾主持,女儿出生于1997年。面对即将十八岁的女儿,她的舐犊之情,除了怜爱疼惜,更多是让女儿清醒地活在当下。她为女儿构建出一幅当今女性实况图,只想让女儿懂得,身为女性,有些原则需要坚守,有些壁垒仍待打破。   ……   身为女婴,你出生时要割断依赖于我的生物脐带;身为成人,你十八岁时要割断依赖于父母的心理脐带;生为女人,你始终别忘了割断依赖于男
期刊
害怕或恐惧是人的本能,0-2岁的小宝宝也会有恐惧和害怕哦。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较为敏感。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
期刊
父母与孩子,是彼此生命中最为亲密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亲子之间,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亲子之间,也不只是爱和被爱那么简单。  面对孩子成长带来的大小冲突,为人父母,你会怎么做?是自我、权威和冲动,还是理性、尊重和反思?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小心翼翼的陪护,因为诱惑真的无处不在。孩子不小心触犯了你的教育底线,而且他也知道父母的禁令在那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