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蒲剧,是产生较早的梆子声腔剧种,民间习称“乱弹”。它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郭泽民作为当代著名的蒲剧艺术表演家,不仅有卓越精湛的表演,还将许多生动有趣、鲜活美妙的形象塑造出来,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为蒲剧更好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就从他的艺术启蒙开始写起。
关键词:蒲剧 郭泽民 戏曲艺术
蒲州是一个古老而又兴旺的地方,更是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富饶之地,这为戏曲的发展与交流创造了有利且适宜的条件。早在金元时期,金元本、元杂剧的演出就盛极一时;明清时期,梆子、乱弹在此地频繁活动,所以,这里就有了“戏曲之乡”的美称。
蒲剧,是产生较早的梆子声腔剧种,民间习称“乱弹”。它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现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北、豫西部分地区,是山西“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的“老大哥”,与陕西省的同卅I梆子是同胞兄弟,早期共同称之为“山陕梆子”。它是在民间艺术传统基础上,接受古老艺术的影响与艺术营养而形成的。
自形成到现在,蒲剧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衍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蒲剧的唱腔高亢激昂、奔放激情、朴实无华、音韵优美、情意绵绵,是一种擅长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感和悲壮凄楚的英雄故事的史剧,也有善于抒发情感、刻画人物的特点,是一种长于表现独特性格和表达丰富情绪的剧种。这种独特的旋律跳跃幅度比较大,调起得很高,大嗓子和小嗓子都可以用,素来就以“高亢激昂,豪放粗犷”而著称。蒲剧在晋南地区分为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都有各自的独特色彩,被人们欣赏和喜爱,人们称之为“南路文雅,西路火爆”。
郭泽民是山西省临汾市蒲剧院的老生演员,1960年8月生于临汾市尧都区刘村镇陶家庄村,自小酷爱文艺表演。由于历史时期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临汾各地业余剧团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带动和影响下,郭泽民经常在田间地头和村里的舞台上表演,主要以连说带唱、通俗易懂的小节目为主。当时,很多公社组织文艺活动,表演优秀者可到每个乡镇轮回演出。郭泽民是演出队的骨干成员,经常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歌颂农村新气象。用他的话讲,自己好像打娘胎里出来就有艺术天赋,而且小有名气。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主办的剧团替代了往日的私人班子,一种新型的艺术教育形式便出现了。其培养戏曲方面的人才的主要方式则是跟随剧团学习培养和开办戏曲学校。1974年,郭泽民刚上小学五年级。县委、县政府决定建立一个临汾县戏剧训练班,并且在全县的范围里招收100名学员。这个戏曲训练班由著名演员李丽、陆萍、解洪平、张盛义执教,武功方面则由张旺兴、薛云亭、方玉玲、任洪元、黄根林执教,音乐方面则是张长兴、家晋、任波、温良几位教学,文化教员是张军、范乾坤等。
郭澤民凭借自身优势,被班主任任老师推荐到尧都小榆考点参加了初试,并很快被张军、方玉玲两位老师选中。尽管家人并不同意他学习戏曲,两个月后,郭泽民还是按规定准时到临汾县革命委员会报到参加复试。复试主考官以临汾县革命委员会、四大班子成员及剧团老师、著名演员为主。当时天寒地冻,迫于家庭阻力,郭泽民背着家人怀揣馒头,天不亮就赶着进城参加考试。复试过程中,要求每人必唱《东方红》歌曲,外加一段相对专业的戏曲。由于感冒,嗓子疼痛影响到考试发挥,郭泽民感到自己希望不大,只能静静等候通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回家以后,学校让郭泽民参加文艺比赛,安排他进城买化妆油彩,他在文化馆看展览漫画时,恰巧碰到张军老师。当得知因为身体不适影响考试的情况后,张军惜才郭泽民,遂带他到谢云庭老师住处予以推荐。郭泽民表演了一段京剧《沙家浜》,并伴有一套相对程式化的动作。谢云庭老师当即拍板,决定让郭泽民第二天到临汾县革命委员会参加最后一次考试。表演一段熟练的京剧《阳澄湖上》后,经评委们商量,郭泽民终于凭借优秀的自身条件和戏曲素养,被顺利录取。郭泽民在60个招生名额之外,被定为实习生,实习期限为三个月。
最终结果公布之后,年仅15岁的郭泽民在大雪纷飞的夜晚,途经荒郊野外,踏雪踉踉跄跄半夜才回到父亲工作的砖瓦厂,第二天便高烧不起。这个时候父亲才知道郭泽民会唱戏,还背着家里去考上了戏校,却也是万分惊喜。几经周折后,终于安排了体检,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郭泽民于1975年元月8日到刘村教师进修学校报到,11日参加开班典礼,自此终于成为临汾县戏曲训练班的一名学员。
关键词:蒲剧 郭泽民 戏曲艺术
蒲州是一个古老而又兴旺的地方,更是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富饶之地,这为戏曲的发展与交流创造了有利且适宜的条件。早在金元时期,金元本、元杂剧的演出就盛极一时;明清时期,梆子、乱弹在此地频繁活动,所以,这里就有了“戏曲之乡”的美称。
蒲剧,是产生较早的梆子声腔剧种,民间习称“乱弹”。它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现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北、豫西部分地区,是山西“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的“老大哥”,与陕西省的同卅I梆子是同胞兄弟,早期共同称之为“山陕梆子”。它是在民间艺术传统基础上,接受古老艺术的影响与艺术营养而形成的。
自形成到现在,蒲剧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衍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蒲剧的唱腔高亢激昂、奔放激情、朴实无华、音韵优美、情意绵绵,是一种擅长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感和悲壮凄楚的英雄故事的史剧,也有善于抒发情感、刻画人物的特点,是一种长于表现独特性格和表达丰富情绪的剧种。这种独特的旋律跳跃幅度比较大,调起得很高,大嗓子和小嗓子都可以用,素来就以“高亢激昂,豪放粗犷”而著称。蒲剧在晋南地区分为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都有各自的独特色彩,被人们欣赏和喜爱,人们称之为“南路文雅,西路火爆”。
郭泽民是山西省临汾市蒲剧院的老生演员,1960年8月生于临汾市尧都区刘村镇陶家庄村,自小酷爱文艺表演。由于历史时期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临汾各地业余剧团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带动和影响下,郭泽民经常在田间地头和村里的舞台上表演,主要以连说带唱、通俗易懂的小节目为主。当时,很多公社组织文艺活动,表演优秀者可到每个乡镇轮回演出。郭泽民是演出队的骨干成员,经常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歌颂农村新气象。用他的话讲,自己好像打娘胎里出来就有艺术天赋,而且小有名气。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主办的剧团替代了往日的私人班子,一种新型的艺术教育形式便出现了。其培养戏曲方面的人才的主要方式则是跟随剧团学习培养和开办戏曲学校。1974年,郭泽民刚上小学五年级。县委、县政府决定建立一个临汾县戏剧训练班,并且在全县的范围里招收100名学员。这个戏曲训练班由著名演员李丽、陆萍、解洪平、张盛义执教,武功方面则由张旺兴、薛云亭、方玉玲、任洪元、黄根林执教,音乐方面则是张长兴、家晋、任波、温良几位教学,文化教员是张军、范乾坤等。
郭澤民凭借自身优势,被班主任任老师推荐到尧都小榆考点参加了初试,并很快被张军、方玉玲两位老师选中。尽管家人并不同意他学习戏曲,两个月后,郭泽民还是按规定准时到临汾县革命委员会报到参加复试。复试主考官以临汾县革命委员会、四大班子成员及剧团老师、著名演员为主。当时天寒地冻,迫于家庭阻力,郭泽民背着家人怀揣馒头,天不亮就赶着进城参加考试。复试过程中,要求每人必唱《东方红》歌曲,外加一段相对专业的戏曲。由于感冒,嗓子疼痛影响到考试发挥,郭泽民感到自己希望不大,只能静静等候通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回家以后,学校让郭泽民参加文艺比赛,安排他进城买化妆油彩,他在文化馆看展览漫画时,恰巧碰到张军老师。当得知因为身体不适影响考试的情况后,张军惜才郭泽民,遂带他到谢云庭老师住处予以推荐。郭泽民表演了一段京剧《沙家浜》,并伴有一套相对程式化的动作。谢云庭老师当即拍板,决定让郭泽民第二天到临汾县革命委员会参加最后一次考试。表演一段熟练的京剧《阳澄湖上》后,经评委们商量,郭泽民终于凭借优秀的自身条件和戏曲素养,被顺利录取。郭泽民在60个招生名额之外,被定为实习生,实习期限为三个月。
最终结果公布之后,年仅15岁的郭泽民在大雪纷飞的夜晚,途经荒郊野外,踏雪踉踉跄跄半夜才回到父亲工作的砖瓦厂,第二天便高烧不起。这个时候父亲才知道郭泽民会唱戏,还背着家里去考上了戏校,却也是万分惊喜。几经周折后,终于安排了体检,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郭泽民于1975年元月8日到刘村教师进修学校报到,11日参加开班典礼,自此终于成为临汾县戏曲训练班的一名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