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能以其独特的观点、丰富的材料获取评委们的青睐,而写好这类文章关键在于选择精要的素材,让素材之花在笔端绽放。那么如何选择和使用素材呢?
一、关注生活,提炼“中心印象”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要使你写出来的东西感动别人,必是你自己先激动不已,感动得哭了;要使你写出来的东西赢得读者的高兴,你自己写作时必是忍俊不禁。”只有融入了真情实感,这样的素材才是有效、感人的。选择素材后,要抓住素材给你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以此为切入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把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题材。
2012年湖北语文单科状元陈天在谈写作经验时说,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我仍会在紧张之余,抽出时间读报、读书,更喜欢挖掘看似与应试无关的材料。高考前夕,他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报道,当时很惊讶也很气愤,就写了一篇《向“拆”说不》的评论性文章,后来,在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中他成功地运用这则材料,成为文中一个亮点。
这是他文章的一个片段:
如今,我又听说,梁林故居就这么被拆了,于是我看到了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中,被碾碎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一个城市要发展,便需要空间,要呈现新面貌,那些与整个城市不相协调的建筑应该被拆除,可是你是否想过,当我们亲手拆掉一座又一座前人留下的精神殿堂后,我们只能在精神的空虚中,毫无思想地活在各种物质里。而且,如果你走在西方同样繁华的大城市里,见到名人故居、或者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很平常的事。同样是发展,为什么人家能完好无损地保留那些遗迹,而在中国只能听到一条又一条名人故居被拆毁的消息?
诸如此类材料,既热点,又大气,既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又可以帮助积累材料,关键是需要大家平时做有心人。实际上,大家平时都有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妨动动笔,把打动你的“动情点”写下来,考试需要素材时就不会捉襟见肘。
二、点化素材,紧扣“文章主题”
写作时,你脑中积累的相关素材,可能会纷至沓来,那么哪些素材可选择用于作文呢?这应由文章的中心决定。比如《小人物大情怀》中的优秀片段——
她,方红,为了保证任务的成功,她表现出一个16岁女孩不该有的镇定与坚韧。一路上,她机智勇敢,查出许多敌人的暗手,最后,为了保护孙文安全通过,在与杀手搏斗的时候,与杀手同归于尽。
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我想说,即使是小人物也一样有着生命的尊严,一样能精心谱写自己的人生之歌,一样可以获得别人的尊敬。他们平凡,但他们却能用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人生的天空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电影《十月围城》可选用的素材不在少数,但作者只选用了方红这个人物素材,是因为这个素材能够紧扣住“小人物大情怀”的主题。
在运用素材时,要充分挖掘素材中那些与自己文章的观点有紧密联系的细节。这些细节有些是素材中已有明确表达的,可以直接引用,有些细节可能并不突出,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后使用,还有些细节在素材中可能没有明确地体现,需要我们根据故事的逻辑加以合理地想象、补充。另外要注意的是,运用素材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素材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成了素材运用是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在行文过程中要努力构建并体现这些关系。素材与观点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其次是类比和对比关系。
三、挖掘素材,提炼“内在含义”
面对纷繁芜杂的众多素材,我们需要发掘有典型意义的素材,并发掘素材的内在含义,找到与现实的联系点,力求能反映现实,并富于启迪意义。
比如学生优秀习作《攀比源自贫乏》——
攀比源自知识的贫乏。知识本就是学生孜孜以求的宝藏,学业有成方为学生最引以为傲的珍藏。苏轼敢于自述平生功业,源于胸有欧阳修“一日千里”之才;李白斗胆“君子呼来不上船”,源于腹内“斗酒”挥就“诗百篇”的豪气冲天;辛弃疾敢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源于心中一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赤诚之心……因此,学者因才学而留芳,君子因智明而传世。进一步思考,古人醉心琴棋书画切磋六艺,今人却沉浸于名牌豪奢攀比,何也?皆源于知识的贫乏。有识之士的满腹经纶足以让人瞩目,无识之士便唯有依靠钱财的虚名为自己徒增亮色了。
小作者从攀比的现象引发思考,最后得出攀比其实是内心知识贫乏的表现这一结论。这里作者运用的就是由现象而追溯原因的思路,发掘点化素材,从而深化论点。
四、组合素材,凸显“材料主旨”
用一个事例、一则材料进行论证显得单薄、片面,若干材料组合运用就能产生合力,使文章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可以是同类事例并列组合,层层堆叠,逐步深入,也可以是正反事例对比组合,相互映衬,对比鲜明。
比如学生优秀作文《成功拒绝折扣》——
是什么让二战之后的德国迅速从废墟中重生?德意志人回答我,是不打折扣的民族精神。即使是生产汽缸这样的部件,他们也严扣每一个生产流程,力求产品中见不到一粒铁砂;即使是公用电话亭前的排队等候,他们也不在自己的品质上打任何折扣,扰乱排队秩序。这种不打折扣的坚定,严谨到可怕!但谁又能说,不是这种严格、拒绝折扣的民族精神,让他们在二战后再度腾飞,并稳居欧盟“老大”地位?
反观前些日子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本·阿里可谓让折扣断送了自己的典型。在以不流血的改变推翻前政府坐上总统宝座后,他不再在乎细节,采取大而化之的政策,导致腐败滋生,民心动荡,政府如一盘散沙,处处都是“折扣”。最终,革命的星星之火轻易烧毁了满目疮痍的政府结构,他本人也不得不仓皇出逃国外,成为政治难民。打折扣造成的恶果,只有他自己尝了!
这段文字列举了两个正反不同的事例,通过德国的“绝境逢生”与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正反对比,有力地说明了“成功不打折扣”的观点,对比鲜明,论证有力。
一、关注生活,提炼“中心印象”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要使你写出来的东西感动别人,必是你自己先激动不已,感动得哭了;要使你写出来的东西赢得读者的高兴,你自己写作时必是忍俊不禁。”只有融入了真情实感,这样的素材才是有效、感人的。选择素材后,要抓住素材给你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以此为切入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把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题材。
2012年湖北语文单科状元陈天在谈写作经验时说,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我仍会在紧张之余,抽出时间读报、读书,更喜欢挖掘看似与应试无关的材料。高考前夕,他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报道,当时很惊讶也很气愤,就写了一篇《向“拆”说不》的评论性文章,后来,在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中他成功地运用这则材料,成为文中一个亮点。
这是他文章的一个片段:
如今,我又听说,梁林故居就这么被拆了,于是我看到了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中,被碾碎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一个城市要发展,便需要空间,要呈现新面貌,那些与整个城市不相协调的建筑应该被拆除,可是你是否想过,当我们亲手拆掉一座又一座前人留下的精神殿堂后,我们只能在精神的空虚中,毫无思想地活在各种物质里。而且,如果你走在西方同样繁华的大城市里,见到名人故居、或者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很平常的事。同样是发展,为什么人家能完好无损地保留那些遗迹,而在中国只能听到一条又一条名人故居被拆毁的消息?
诸如此类材料,既热点,又大气,既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又可以帮助积累材料,关键是需要大家平时做有心人。实际上,大家平时都有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妨动动笔,把打动你的“动情点”写下来,考试需要素材时就不会捉襟见肘。
二、点化素材,紧扣“文章主题”
写作时,你脑中积累的相关素材,可能会纷至沓来,那么哪些素材可选择用于作文呢?这应由文章的中心决定。比如《小人物大情怀》中的优秀片段——
她,方红,为了保证任务的成功,她表现出一个16岁女孩不该有的镇定与坚韧。一路上,她机智勇敢,查出许多敌人的暗手,最后,为了保护孙文安全通过,在与杀手搏斗的时候,与杀手同归于尽。
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我想说,即使是小人物也一样有着生命的尊严,一样能精心谱写自己的人生之歌,一样可以获得别人的尊敬。他们平凡,但他们却能用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人生的天空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电影《十月围城》可选用的素材不在少数,但作者只选用了方红这个人物素材,是因为这个素材能够紧扣住“小人物大情怀”的主题。
在运用素材时,要充分挖掘素材中那些与自己文章的观点有紧密联系的细节。这些细节有些是素材中已有明确表达的,可以直接引用,有些细节可能并不突出,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后使用,还有些细节在素材中可能没有明确地体现,需要我们根据故事的逻辑加以合理地想象、补充。另外要注意的是,运用素材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素材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成了素材运用是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在行文过程中要努力构建并体现这些关系。素材与观点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其次是类比和对比关系。
三、挖掘素材,提炼“内在含义”
面对纷繁芜杂的众多素材,我们需要发掘有典型意义的素材,并发掘素材的内在含义,找到与现实的联系点,力求能反映现实,并富于启迪意义。
比如学生优秀习作《攀比源自贫乏》——
攀比源自知识的贫乏。知识本就是学生孜孜以求的宝藏,学业有成方为学生最引以为傲的珍藏。苏轼敢于自述平生功业,源于胸有欧阳修“一日千里”之才;李白斗胆“君子呼来不上船”,源于腹内“斗酒”挥就“诗百篇”的豪气冲天;辛弃疾敢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源于心中一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赤诚之心……因此,学者因才学而留芳,君子因智明而传世。进一步思考,古人醉心琴棋书画切磋六艺,今人却沉浸于名牌豪奢攀比,何也?皆源于知识的贫乏。有识之士的满腹经纶足以让人瞩目,无识之士便唯有依靠钱财的虚名为自己徒增亮色了。
小作者从攀比的现象引发思考,最后得出攀比其实是内心知识贫乏的表现这一结论。这里作者运用的就是由现象而追溯原因的思路,发掘点化素材,从而深化论点。
四、组合素材,凸显“材料主旨”
用一个事例、一则材料进行论证显得单薄、片面,若干材料组合运用就能产生合力,使文章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可以是同类事例并列组合,层层堆叠,逐步深入,也可以是正反事例对比组合,相互映衬,对比鲜明。
比如学生优秀作文《成功拒绝折扣》——
是什么让二战之后的德国迅速从废墟中重生?德意志人回答我,是不打折扣的民族精神。即使是生产汽缸这样的部件,他们也严扣每一个生产流程,力求产品中见不到一粒铁砂;即使是公用电话亭前的排队等候,他们也不在自己的品质上打任何折扣,扰乱排队秩序。这种不打折扣的坚定,严谨到可怕!但谁又能说,不是这种严格、拒绝折扣的民族精神,让他们在二战后再度腾飞,并稳居欧盟“老大”地位?
反观前些日子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本·阿里可谓让折扣断送了自己的典型。在以不流血的改变推翻前政府坐上总统宝座后,他不再在乎细节,采取大而化之的政策,导致腐败滋生,民心动荡,政府如一盘散沙,处处都是“折扣”。最终,革命的星星之火轻易烧毁了满目疮痍的政府结构,他本人也不得不仓皇出逃国外,成为政治难民。打折扣造成的恶果,只有他自己尝了!
这段文字列举了两个正反不同的事例,通过德国的“绝境逢生”与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正反对比,有力地说明了“成功不打折扣”的观点,对比鲜明,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