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闪崩的股价,海虹控股开始施展自救术。
近日来,大量没有业绩支撑的概念股股价纷纷遭受重创,海虹控股(000503.SZ)也未能幸免。
海虹控股是一家大健康领域内的上市公司,因为独特的PBM概念,公司市值在2015年大牛市中曾经攀升至725亿元的历史最高位,5月10日停牌时仍有224亿元。
相比高高在上的市值,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却少的可怜,2016年全年分别只有2.17亿元、2802万元。
面对暴跌的股价,海虹控股开始自救,向交易所申请停牌,成为首家因为连续大跌而特停的上市公司。
此外,在业绩方面,公司在最新的财报中,存在多处粉饰业绩之处,护航股价意图明显。
这些措施虽然能够短期内延缓股价的下跌,但没有业绩支撑的高市值犹如无源之水,随时都面临崩盘的风险。
特停自救
5月9日,海虹控股股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跌停,引发市场恐慌。次日,公司股价再度放量跌停,连续两个交易日公司市值蒸发53亿元。
自2016年11月11日至今,海虹控股的股价一路下挫,已经从59.5元/股的高位下跌至停牌时的24.93元/股,股价遭到腰斩。仅2017年5月8-10日,三个交易日就累计下跌21.53%。
面对暴跌的股价,海虹控股终于坐不住了。
上市公司5月11日发布公告称,经申请,公司股票将于2017年5月11日上午开市起停牌,成为首家因连续大跌而特停的上市公司,备受市场关注。
海虹控股申请特停背后的动机并不单纯。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海虹控股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上市公司5月3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日,大股东中海恒持有本公司股票共计2.49亿股,占公司股份总额的27.74%,中海恒质押本公司股票总计2.06亿股,占其所持本公司股票的82.57%,占公司股份总额的22.91%。
这也就意味着,股价暴跌将会引发海虹控股大股东爆仓风险,上市公司选择在此时申请特停,表明二级市场股价可能已经逼近大股东的质押警戒线乃至平仓价格。
此外,海虹控股还有大量的融资盘。截至5月9日,上市公司融资余额为29.63亿元,排名两市第21位。
5月16日,海虹控股自查结束,按照规定应该复牌,但是上市公司却以筹划重大事项为理由继续停牌。
业绩化妆术
2016年,海虹控股实现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11.87%;净利润2802万元,同比增长21.5%。
从增速上来看,海虹控股2016年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速还算可以,表现并不算太差。但是从绝对额来看,上市公司只有区区几千万元利润,而且这些利润还是海虹控股东挪西凑实现的。
财报显示,2016年,海虹控股实现投资净收益1.14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为405.87%。如果剔除掉投资收益,上市公司净利润将出现大幅亏损。
翻阅年报及之前公告,《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上述投资收益来自于出售资产。2016年,海虹控股先后出售了三家子公司股权,包括重庆卫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金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虹药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分别实现投资收益670万元、2024万元、6428万元。
海虹控股决定出售这三笔股权的日期分别为2016年9月30日、2016年9月30日、2016年10月31日。为了能够将投资收益确认在2016年,海虹控股抢在2016年收官前完成了上述交易,这足以反映出其存在粉饰业绩之嫌。
2016年12月29日,海虹控股发布公告称,截至2016年12月28日,FAY YEH、中海恒及康驰已按照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足额支付了上述各项转让款,相关收益计入2016年度损益。
除了出售资产外,《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还注意到,少数股东损益对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也有较大贡献。依据财报,2016年海虹控股少数股东损益为-1492万元,如果剔除掉这一项,上市公司净利润将只有1310万元。
年报显示,海虹控股共有四家主要子公司,分别是广东海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公网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域创投资(香港)有限公司、益康健康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益康公司”),其中只有第四家子公司发生较大幅度亏损。因此,少数股东损益为负,应该是由这家子公司所引起。
益康公司成立于2014年5月,股东为海虹控股和海南瑞丽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工商资料没有披露两家法人股东的具体持股比例。根据官网介绍,益康公司以海虹深厚的行业服务经验为基础,为客户提供健康保险产品解决方案及运营服务支持,业务涉及医疗机构运营辅助服务、商业保险第三方管理服务、药品福利管理服务等。
海虹控股2014年年报、2015年年报在介绍“主要子公司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的参股公司情况”时,均未披露益康公司的经营情况。这也就意味着,益康公司在这两年里并未发生较大幅度亏损,为何会突然在2016年出现较大幅度亏损呢?
在A股上市公司中,利用少数股东损益调节利润的做法并不鮮见,这类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将成本、费用集中确认在非全资子公司中等方式,来实现增加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目的。
2017年,海虹控股业绩依然未见起色,一季度实现收入3920万元,同比下降30.05%;净利润亏损3884万元,上年同期亏损2643万元。
此外,在资产科目中,海虹控股2017年一季度开发支出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账面价值为4199万元,而2014-2016年末时分别只有2431万元、214万元、661万元。
申银万国分析师龚浩发布的研究报告《苹果比苹果,再做投资决定》指出,开发支出资本化夸大企业的资产、净利润,企业在确认开发阶段的支出时主观性较强,如果将研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而少计费用,就可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海虹控股开发支出资本化率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相比其他医药上市公司明显激进。年报显示,2014-2016年,海虹控股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3121万元、6983万元、1.01亿元,研发投入资本化的金额分别为2431万元、6204万元、9054万元,资本化率分别为77.88%、88.85%、89.39%。
很显然,如果上市公司将上述研发投入全部进行费用化处理,那么海虹控股的业绩表现将会更差。
对于海虹控股的开发支出确认政策及依据,《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致电上市公司证券部,不過截至发稿仍未收到上市公司方面回复。
定增恐存变数
2016年10月15日,海虹控股发布增发预案,拟募集资金25亿元,用于实时智能审核平台项目的建设。该平台上线后,公司将通过为医院提供医保实时智能审核服务收取费用。
根据定增计划,海虹控股此次定增拟发行5700万股,发行价格44.1元/股。2016年12月10日,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上述事项被证监会受理。
不过时至今日,海虹控股仍未拿到证监会的批文。而在此期间,针对再融资事项,证监会出台了新规,新规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除金融类企业外,原则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海虹控股账面上存在金额不少的货币资金和金融资产。截至2017年3月31日,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别为8.29亿元、1.16亿元、6654万元,三者合计10.12亿元,占总资产、净资产的比例分别为70.72%、73.39%。
按照证监会新规,海虹控股在拥有如此高比例类现金资产的情况下,未来还能够拿到批文吗?而且,海虹控股基本上不存在有息负债,截至2017年3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只有4.82%。因此,上市公司完全可以优先使用债务工具来满足融资需求,应该慎重考虑使用定增方式。
如今,海虹控股二级市场股价已经遭腰斩,定增价相比前者大幅倒挂,这又将为定增事项增添诸多变数。
事实上,2017年以来,受再融资新规及二级市场大幅调整影响,多家上市公司均已经终止了非公开发行计划,包括健康元(600380.SH)、世联行(002285.SZ)、海翔药业(002099.SZ)、国轩高科(002074.SZ)等。
近日来,大量没有业绩支撑的概念股股价纷纷遭受重创,海虹控股(000503.SZ)也未能幸免。
海虹控股是一家大健康领域内的上市公司,因为独特的PBM概念,公司市值在2015年大牛市中曾经攀升至725亿元的历史最高位,5月10日停牌时仍有224亿元。
相比高高在上的市值,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却少的可怜,2016年全年分别只有2.17亿元、2802万元。
面对暴跌的股价,海虹控股开始自救,向交易所申请停牌,成为首家因为连续大跌而特停的上市公司。
此外,在业绩方面,公司在最新的财报中,存在多处粉饰业绩之处,护航股价意图明显。
这些措施虽然能够短期内延缓股价的下跌,但没有业绩支撑的高市值犹如无源之水,随时都面临崩盘的风险。
特停自救
5月9日,海虹控股股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跌停,引发市场恐慌。次日,公司股价再度放量跌停,连续两个交易日公司市值蒸发53亿元。
自2016年11月11日至今,海虹控股的股价一路下挫,已经从59.5元/股的高位下跌至停牌时的24.93元/股,股价遭到腰斩。仅2017年5月8-10日,三个交易日就累计下跌21.53%。
面对暴跌的股价,海虹控股终于坐不住了。
上市公司5月11日发布公告称,经申请,公司股票将于2017年5月11日上午开市起停牌,成为首家因连续大跌而特停的上市公司,备受市场关注。
海虹控股申请特停背后的动机并不单纯。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海虹控股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上市公司5月3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日,大股东中海恒持有本公司股票共计2.49亿股,占公司股份总额的27.74%,中海恒质押本公司股票总计2.06亿股,占其所持本公司股票的82.57%,占公司股份总额的22.91%。
这也就意味着,股价暴跌将会引发海虹控股大股东爆仓风险,上市公司选择在此时申请特停,表明二级市场股价可能已经逼近大股东的质押警戒线乃至平仓价格。
此外,海虹控股还有大量的融资盘。截至5月9日,上市公司融资余额为29.63亿元,排名两市第21位。
5月16日,海虹控股自查结束,按照规定应该复牌,但是上市公司却以筹划重大事项为理由继续停牌。
业绩化妆术
2016年,海虹控股实现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11.87%;净利润2802万元,同比增长21.5%。
从增速上来看,海虹控股2016年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速还算可以,表现并不算太差。但是从绝对额来看,上市公司只有区区几千万元利润,而且这些利润还是海虹控股东挪西凑实现的。
财报显示,2016年,海虹控股实现投资净收益1.14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为405.87%。如果剔除掉投资收益,上市公司净利润将出现大幅亏损。
翻阅年报及之前公告,《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上述投资收益来自于出售资产。2016年,海虹控股先后出售了三家子公司股权,包括重庆卫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金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虹药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分别实现投资收益670万元、2024万元、6428万元。
海虹控股决定出售这三笔股权的日期分别为2016年9月30日、2016年9月30日、2016年10月31日。为了能够将投资收益确认在2016年,海虹控股抢在2016年收官前完成了上述交易,这足以反映出其存在粉饰业绩之嫌。
2016年12月29日,海虹控股发布公告称,截至2016年12月28日,FAY YEH、中海恒及康驰已按照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足额支付了上述各项转让款,相关收益计入2016年度损益。
除了出售资产外,《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还注意到,少数股东损益对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也有较大贡献。依据财报,2016年海虹控股少数股东损益为-1492万元,如果剔除掉这一项,上市公司净利润将只有1310万元。
年报显示,海虹控股共有四家主要子公司,分别是广东海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公网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域创投资(香港)有限公司、益康健康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益康公司”),其中只有第四家子公司发生较大幅度亏损。因此,少数股东损益为负,应该是由这家子公司所引起。
益康公司成立于2014年5月,股东为海虹控股和海南瑞丽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工商资料没有披露两家法人股东的具体持股比例。根据官网介绍,益康公司以海虹深厚的行业服务经验为基础,为客户提供健康保险产品解决方案及运营服务支持,业务涉及医疗机构运营辅助服务、商业保险第三方管理服务、药品福利管理服务等。
海虹控股2014年年报、2015年年报在介绍“主要子公司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的参股公司情况”时,均未披露益康公司的经营情况。这也就意味着,益康公司在这两年里并未发生较大幅度亏损,为何会突然在2016年出现较大幅度亏损呢?
在A股上市公司中,利用少数股东损益调节利润的做法并不鮮见,这类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将成本、费用集中确认在非全资子公司中等方式,来实现增加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目的。
2017年,海虹控股业绩依然未见起色,一季度实现收入3920万元,同比下降30.05%;净利润亏损3884万元,上年同期亏损2643万元。
此外,在资产科目中,海虹控股2017年一季度开发支出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账面价值为4199万元,而2014-2016年末时分别只有2431万元、214万元、661万元。
申银万国分析师龚浩发布的研究报告《苹果比苹果,再做投资决定》指出,开发支出资本化夸大企业的资产、净利润,企业在确认开发阶段的支出时主观性较强,如果将研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而少计费用,就可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海虹控股开发支出资本化率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相比其他医药上市公司明显激进。年报显示,2014-2016年,海虹控股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3121万元、6983万元、1.01亿元,研发投入资本化的金额分别为2431万元、6204万元、9054万元,资本化率分别为77.88%、88.85%、89.39%。
很显然,如果上市公司将上述研发投入全部进行费用化处理,那么海虹控股的业绩表现将会更差。
对于海虹控股的开发支出确认政策及依据,《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致电上市公司证券部,不過截至发稿仍未收到上市公司方面回复。
定增恐存变数
2016年10月15日,海虹控股发布增发预案,拟募集资金25亿元,用于实时智能审核平台项目的建设。该平台上线后,公司将通过为医院提供医保实时智能审核服务收取费用。
根据定增计划,海虹控股此次定增拟发行5700万股,发行价格44.1元/股。2016年12月10日,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上述事项被证监会受理。
不过时至今日,海虹控股仍未拿到证监会的批文。而在此期间,针对再融资事项,证监会出台了新规,新规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除金融类企业外,原则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海虹控股账面上存在金额不少的货币资金和金融资产。截至2017年3月31日,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别为8.29亿元、1.16亿元、6654万元,三者合计10.12亿元,占总资产、净资产的比例分别为70.72%、73.39%。
按照证监会新规,海虹控股在拥有如此高比例类现金资产的情况下,未来还能够拿到批文吗?而且,海虹控股基本上不存在有息负债,截至2017年3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只有4.82%。因此,上市公司完全可以优先使用债务工具来满足融资需求,应该慎重考虑使用定增方式。
如今,海虹控股二级市场股价已经遭腰斩,定增价相比前者大幅倒挂,这又将为定增事项增添诸多变数。
事实上,2017年以来,受再融资新规及二级市场大幅调整影响,多家上市公司均已经终止了非公开发行计划,包括健康元(600380.SH)、世联行(002285.SZ)、海翔药业(002099.SZ)、国轩高科(002074.SZ)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