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枝状聚合物纳米载体靶向结合损伤心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x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制备一种可靶向于缺氧损伤心肌细胞的纳米载体,检测其基本理化性质和细胞毒性作用,并实现其与损伤原代心肌细胞的靶向结合。

方法

化学合成树枝状聚合物纳米载体(非靶向纳米载体)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angiotensin Ⅱ Type 1, AT1)多肽修饰的树枝状聚合物纳米载体(靶向纳米载体),测定其结构、基因负载能力和负载基因后的粒径、电位,观察其形貌,检测其对心肌细胞的毒性。将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缺氧损伤+非靶向组(A组,原代心肌细胞加入非靶向纳米载体后在缺氧条件下培养),正常+靶向组(B组,加入靶向纳米载体,在常氧条件下培养),缺氧损伤+靶向组(C组,加入靶向纳米载体,在缺氧条件下培养),观察并定量两种纳米载体与心肌细胞的结合情况。

结果

合成的靶向纳米载体与基因质量比为6∶1时可完全负载基因,其粒径为(180±55)nm,zeta电位为+5.4 mV,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近球形。当靶向纳米载体的浓度小于200 mg/L时,不同时间点靶向纳米载体作用的细胞活性均大于85%。分别与缺氧损伤+非靶向组(荧光强度为7 102±134)和正常+靶向组(8 120±235)相比,缺氧损伤+靶向组(12 350±495)心肌细胞膜周围的红色荧光均显著增强(P<0.05)。

结论

AT1多肽修饰的树枝状聚合物纳米载体毒性小,基因负载能力强,并可与体外高表达AT1受体的心肌细胞靶向结合。该靶向纳米载体有望为心肌缺血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递送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和餐后2h C肽增值[餐后2h C肽(2hCP)-空腹C肽(FCP)值]在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后方案调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6例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行每日注谢4次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血糖稳定后查胰岛功能,如空腹C肽(FCP)≥1 ng/ml,予改为口服降糖药加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A,A组),而FCP<1 ng/ml,则继续每日4次胰岛素强化治疗(方
目的总结解放军总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随年份的变化趋势。方法以2000年1月至2014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内科科室(内分泌科除外)和外科科室住院糖尿病患者共10 041例,利用病案检索系统,对所有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应用胰岛素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磺
期刊
目的研究硫化氢供体NaHS对脂肪细胞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分泌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培养3T3-L1细胞株并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以不同剂量NaHS或10 μg/ml半胱天冬酶1(caspase-1)抑制剂Ac-YVAD-CMK处理24 h,测定细胞NLRP3(NL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 asso
期刊
本文是在获得《Diabetes》杂志授权同意后,对2017年5月发表于该刊上的论著《Mast Cells Promote Seasonal White Adipose Beiging in Humans》(Diabetes 2017,66:1237-1246)进行中文翻译。该文主要研究白色脂肪米色化的机制,动物实验研究提示寒冷刺激及许多免疫调节剂在人类皮下白色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w
期刊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纳入9 806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管理的糖尿病患者,采用统一问卷询问其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及行为、疾病史、治疗史和糖尿病家族史等,测量其身高和体重,进一步检测其HbA1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家族史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关系。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家族史者占18.99%,血糖控制率为42.72%。与无糖尿病家族史相比,父母糖尿病家族史患者血糖控制率下
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糖耐量受损(IGT)患者75例,对所有患者行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量表评分,按评分结果有无异常分为评分正常组(TCSS-N)50例和评分异常组(TCSS-A)25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应用Keypoint.net(Medoc Ltd)肌电图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常规神经传导及四肢交感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
目的分析哈尔滨地区医院门诊高危人群HbA1C用于糖尿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期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门诊进行糖尿病筛查的高危患者2 122名(男性1 032名,女性1 090名),平均年龄(49.26±13.00)岁。对受试者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及HbA1C测定,计算HbA1C各个切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据此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