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事实的眼睛不该闭上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年,切斯瓦夫·米沃什40岁,他是波兰人民共和国驻法国使馆的文化参赞。在这个体面的位置上,他已经干了两年多。此前,他做过波兰驻美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此外,他还是一名在波兰享有盛誉的诗人和翻译家。这一年,弱小的波兰在一位傲慢主子的怒视下,作为一种新信仰的斯大林主义开始在这个波罗的海小国雷厉风行。
  身处斯大林专制体制下的知识分子,面对诸多丑陋时,米沃什坦言,他“也曾倾向于闭眼不看……安心寻求诗韵,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很快,他吃惊地发现,自己根本不可能无动于衷。一个直接的例子是——1949年夏季,一个有点寒冷的晚上,他作为一名光鲜的外交官去参加一个聚会。米沃什和其他人一道喝酒、跳舞,直到凌晨4点。兴高采烈之际,他目击了一辆满载“犯人”的吉普车。押送的士兵和看守都穿着两层军大衣,而那些可怜的囚犯只穿了身夹克,冻得浑身发抖。残酷的现实将诗人的良知拍醒了。他写道:“那时我明白了我是谁的帮凶。”米沃什目睹了典型的斯大林时代恐怖的一幕。站在他诗人身份的这一边,遵从良心,他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用母语记录这一切。而纵观米沃什一生,波兰无数残酷的事实为他所目击,日后都将以诗或散文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在米沃什人生中途的1951年,他必须面对一个艰难的事实——出走西方,成为与自己的母语隔绝的流亡者。而这,是1945年以后的波兰信奉苏联体制导致的直接结果——在一种新信仰的笼罩下,包括米沃什在内的所有波兰作家都必须信奉来自莫斯科的唯物辩证法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然而,诗人天性对自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他像大多数波兰人一样,对苏联没有好感。现实与内心的巨大反差,让他终于在这一年与他服务了多年的东方体制彻底决裂。他勇敢地从波兰驻法国文化参赞的位置上出走。尽管整个巴黎,除了加缪和雅斯贝尔斯两位伟大人物,谁都无法理解他的举动。此后10年,他卖稿为生。1961年,流亡美国,受聘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年出生在邻近立陶宛首都維尔诺的小镇塞特伊涅,一个讲波兰语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一名由乡下移居城市的工程师。他的童年时代因此跟随父亲到过俄国的很多地方。他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在森林覆盖的维尔诺度过。此城归属波兰,他因此是一名波兰诗人。在极端的20世纪,做一名波兰诗人意味着承受深渊里的苦难。托他那位工程师父亲的福,米沃什倒没有经历像“多数世居此地(维尔诺)的居民不是被纳粹屠杀,就是被俄国人流放到西伯利亚,或是被迫迁到德国人离开后的西部地区”的厄运;米沃什一家也没有像1949年3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某个家庭那样,在一种冷酷的体制下和绝望的北极,为了活着,不得不做“永恒的奴隶”。但,作为诗人的米沃什有自己的使命且很早就意识到这个使命:“或许我的出生就是为了让他们通过我的嘴说出‘永恒的奴隶’这个词。”为了说出极权制度的真相,也为了对自己的出走进行辩护,米沃什撰写了《被禁锢的头脑》一书。通过他熟悉的阿尔法、贝塔、伽玛和戴尔塔4位曾经的朋友和同行,书写了极权制度对东欧知识分子的戕害,为极权国家精神奴役的诸种恶行保存了一份“文件”。在米沃什的叙述中,由于这种新信仰的异常反人性,生活在其中的4位作家的世界观全都发生了可怕的变化。在理性的解剖刀下,米沃什写出了这种变化,使得他藉以观察的4个人物都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性格。这些篇章,一方面,展现了米沃什的小说家才华;另一方面,也启动了他的批评功能。这是建立在作家“切实的经验”的基础上的观察和反思。它不仅仅停留在事实的揭示上,还有更深的哲学层面的剖析。它以“一种特别贴近的方式揭示了可怕的现实状况”(雅斯贝尔斯)。因为这部书的文学性,它无疑给20世纪的政论写作确立了新的维度。
  米沃什是极具良知的大诗人,他思考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大问题,比如,“集体大屠杀、革命的恐怖、淘金热、劳工阶级仍在遭受苦难”等等。他说,“这一切都是恶行,如果每个人都认为应该对此保持沉默,甚至表示赞许,谁知道这些灾难会演变成怎样的规模?”在斯大林主义猖獗的年代,米沃什那双目睹事实的眼睛,是不可能闭上的。他冒着付出巨大代价的风险奋力写下这一切。如此勇敢的发声,毫无疑问,使得他的写作变成了一种抗议。
  《被禁锢的头脑》初版于米沃什出走西方两年之后的1953年。因为这部政论性著作,米沃什开始享誉国际文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的诗经由绿原和杜国清的翻译,进入中文的阅读视野。中文读者熟知的米沃什是一名伟大的诗人、198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当代诗人受其诗风影响的,不在少数。但很少有人知道,米沃什还是一名对极权主义有着深刻反思的大批评家。精湛的修养,加上波兰背景,使得他对于极权主义的批判,有着令人信服的真知灼见。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 乌兰 易丽君 译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3.3
其他文献
辍学之后,父亲经常对我甩臭脸,所以我也尽量不留在家里,闲来与邻居或一些顽劣分子到处游荡,亦有和先前在校内和Party认识的所谓兄弟联络,不时打架生事,无聊至极。  母亲没工作,所给零用实在有限,我亦不想加添母亲的负担,所以也急于找工作。经姐夫介绍到香港湾仔的英美烟草公司工作,那是一间外资公司,规模十分大,地处湾仔,外表全是红砖,像一座大堡垒,很是特别。我是经特殊关系才得到这份工作的,当时我还年幼,
去年来参加节目的一个男嘉宾,这次又有一个合适的女孩想介绍给他。同事搜他微信,惊讶地发现,他的头像已变成蜡烛,签名档也变成一句希望他“生前”好友们能提供什么线索的话。当初接待他的那位同事很震惊,想起曾加过他QQ,赶忙翻看,发现也换了一样的头像和签名。  显然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他去年来相亲,把我同事难为坏了。因为非常“狷介”。“现在女孩怎么都这么物质?要车要房,谈恋爱不是首先要看感情吗?没感情
尽管连90后艺人都已进入娱乐圈甚至不乏挑大梁者,我们的视野依然被老明星占据:《中国好声音》和各类选秀比赛,真正的主角是评委。庾澄庆专场在微博上的热度,完全可以媲美今年“春晚”;《新白发魔女》开播,人们还是拿马苏和林青霞作比较,并得出林青霞“更邪媚”的结论;以“屹立不倒”为帜的赵雅芝,所到之处人如潮涌,她为某品牌拍摄广告,以瑜伽造型亮相,照片被转得随处可见。娱乐圈实现了几世同堂,但声威更壮的,还是老
摄影/刘斐雅  男欢女爱,日夜不息;若是屈膝跪倒在地,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伦理道德随它去,我们什么也没错。”  3个俊男唱着《世界之王》昂首步入舞台,他们青春在握,桀骜不羁;周围男女狂放起舞,连寡言的罗密欧也变得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动感十足的歌舞迅即掀起高潮……  12月22日,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次来到中国,献演于上海文化广场。从圣诞前夕至明年1月6日,该剧将跨年连演
有日本“阴道艺术家”之称的42岁性艺术家五十岚惠12月3日被逮捕,罪名为涉嫌共享色情内容,与刚刚出狱的国内某演员一样,成为公众人物被扫黄的“牺牲品”,只是,五十岚惠被扫黄的罪行相对高端——分享女性生殖器3D数据,这与目前火热的高科技3D制造技术沾边,五十岚惠早先就开始利用3D技术复制女性生殖器。  如果仅仅是扫黄,或许并不能引发媒体兴趣,毕竟,日本在性文化上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国家,性艺术加高科技并不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筹笔驿是地名,在四川广元,相传诸葛亮出兵伐魏时曾在这里驻军。历代诗家到访此地,写下无数诗篇,其中当以李商隐这首《筹笔驿》为翘楚。  首联的“简书”指诸葛亮的一纸军令,“储胥”即军营的藩篱。开头两句在渲染诸葛亮军令之严以及军威之盛。第二联“上将”即主将,代指
晚上8点,邻居李阿姨摁响门铃,坐到10点半也没挪屁股的意思。这个城市的邻里间很少串门,爸妈的表情也经历了从“真是稀客啊”到打呵欠的不耐烦。他们离开客厅,扔下我自己听那些喋喋不休。  李阿姨为儿子陪读在此租房,母子俩住大屋,把朝北小屋租了出去。合租的小王刚刚搬走,李阿姨的积怨眼看要成为过去时,憋回肚子里担心要把五脏六腑炸毁,于是夜不能寐。纵观周围人等,只有我跟她和小王都认识。  小王高瘦白净,本科毕
王鼎钧,今年八十有九,人称“鼎公”,有多种散文和四卷回忆录问世,因这些“一个时代的见证”的作品,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而王鼎均自谓:“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  王鼎钧是典型的靠阅历成就的作家,他说:“我这一生的经历算是很齐全:抗战、内战、台湾戒严时期、纽约移民。几十年大寒大热。”在60岁时,他曾自述有“两世为人”的感觉:“据说我今年60岁,可是
苏州河,是许多上海故事的源头。这一个,也是从苏州河上开始的。  一艘驳船在苏州河靠岸,一个壮实小伙背着单布包袱,胳肢窝底下夹着母亲手缝的新布鞋,向着岸上奋力一跃。这一跃,是浙江桐乡一户姓程的蚕农的儿子在上海滩扎下根来的第一步。小伙子叫程慕灏,16岁,后来是程乃珊的爷爷。  程慕灏最初住在苏州河南岸那种板壁单薄开间浅窄的弄堂房子里,邻居多半是小职员、小店员或“白相人”。当时的苏州河边,还有上海最大的
黄岩岛  今年3月,中山大学研一学生雷珊平生第一次出国,目的地是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她要与一批同龄人一起,在那里的孔子学院担任至少一年的汉语教师。由于2012年4月的黄岩岛对峙事件,中国与菲律宾的外交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张,电视新闻和报章上对菲律宾义正词严的声讨,不可避免地在中国普通民众内心投下阴影。  通过QQ,雷珊向远在湖南老家的母亲描述自己看到的安全无忧的马尼拉,尤其强调了菲律宾人的友善、乐观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