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从业”的就业模式已为大中专毕业生普遍接受。要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获得理想的职业,大中专毕业生必须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把握就业形势;客观评价自己,创新就业观念;确定择业目标,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中专毕业生 理想职业 求职择业
[作者简介]李建军(1958- ),男,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山东 潍坊 261100)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85-02
渴望有一个理想的职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是每一个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就业是毕业生实现理想的第一步,也是结束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从业”的就业模式已为广大毕业生普遍接受。如何进行就业准备,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获得理想的职业,是每一个大中专毕业生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了解就业政策,把握就业形势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毕业之前,毕业生首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国家及学校有关毕业生的政策、规定以及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当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形势以及所学专业就业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国家及学校有关毕业生的政策、规定以及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指导和规范毕业生求职行动的行为准则,也是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法律依据。如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关于毕业生就业的规范;各地方就业主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各高校关于毕业生就业的实施办法或细则;与毕业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对于以上内容,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要认真领会,自觉遵守。
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当年就业市场的供需形势以及所学专业就业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是大中专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基本条件。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快,从入学到毕业,社会需求和当年入学时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由短线变成长线,还有一些专业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各种机会,全面收集、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大中专毕业生只有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把握面临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客观评价自己,创新就业观念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选择好一种合适的职业,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每一个毕业生都要把握好机遇,争取迈好这一步。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和特点,准确做好自我评价,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每个毕业生都要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既要充分考虑主观愿望,又要考虑社会需求实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其次,要客观评价自己,创新就业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当前,许多大中专院校就业率不高并不是供毕业生选择的岗位少,而是许多毕业生期望值较高,“有业不就”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毕业生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工作岗位,对那些小单位、小企业、小城镇、边远地区则不屑一顾,致使许多就业岗位与自己失之交臂。因此,要客观评价自己,创新就业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需要、社会责任、自我价值和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利弊关系,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现实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创造人类幸福、为社会多做贡献和自我发展与完善统一起来。牢固树立只要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牢固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根据社会需求作好职业选择,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大中专毕业生只要放下架子,降低期望值,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适当工作并不难。
三、确定择业目标,提高就业能力
大中专毕业生要想选择理想的职业,并顺利实现就业,就必须从入学时就把学习同今后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并逐步建立起与今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了解和掌握求职择业必备的技巧等。
1.及早确立职业目标。目前许多学生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往往是盲目的,毕业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没有工作岗位,而是超过六成的大学毕业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走向社会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据统计,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明确就业目标的占13%,有目标但不明确的占25%,没有明确目标的占62%。这些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在纷繁的职业世界面前,显得困惑茫然、无所适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越早地与就业意识相结合,对将来的就业越有帮助。职业指导就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要,正确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常识和就业程序,掌握就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顺利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学生在校期间,应自觉接受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指导,认识自我与正确定位的指导,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的指导,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指导,就业与创业信息收集、利用的指导,就业准备与职业道德的指导,择业技巧与职业选择的指导,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的指导等。通过职业指导,使自己及早了解所学专业及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在社会上发展应用的前景,了解自己将来干什么、为谁服务,了解在校应掌握哪些本领、应具备哪些素质,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了解自己的工作动机以及适合本人特点的就业目标等,使自己在了解专业、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学习取向,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念和职业素质,提早从思想、学识、技能、信息、心理等方面做好各种就业准备。
2.构建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实现就业的根本途径。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种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与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工作能力、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社会适应与职业适应能力等。
岗位工作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它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对于从业者来说,应在熟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晓专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并熟练操作,能够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能够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专业生产新方法、新技术等。学生在校期间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学习,要特别突出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一技之长。
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是职业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中专学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学校学的知识有些用不上、有些不够用、有些要从头开始学,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善于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形成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适应与职业适应能力是任何一个从事职业活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人才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奉献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业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善于和他人共处与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自强自立自尊自律的自我约束能力,经受磨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大中专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在求职择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由于整个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所以毕业生在享受自主择业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市场压力和风险,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大学生是初次就业,缺乏经验,就业期望值往往偏高,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当前,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大、冷漠、坐等、自卑、保守、依赖、畏缩、投机、侥幸等消极心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盲目攀比、过度焦虑、目标多变、从众心理较重等倾向,从而严重影响了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
因此,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除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具有自信心,思维开放,目标明确,善于审时度势,富有挑战精神,具有风险意识和抗挫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富有创造精神和变革精神,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等。有人说,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情商占到80%。可见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可贵和重要。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意志的磨炼和良好心理品格的培养。毕业生在参加就业洽谈会之前,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障碍,减轻心理负担,要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合适的择业目标,要有自立自强、敢于竞争、不等不靠、不怕挫折的勇气。即使毕业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就业,也不要怨天尤人,要学会以自制、冷静、平和的态度去面对各种机会和选择,增强自己的抗挫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只要树立信心,敢于竞争,就一定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4.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在我国目前就业机会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求职者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对于充分展现个人的才华,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至关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由于缺乏求职的技巧,在面试时言行失措而失去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所以,毕业生应从心理、素质、形象、口头表达、责任心、个人目标、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必要的训练,掌握求职面试的基本技巧,以便顺利达到就业目的。毕业生在参加就业洽谈会之前需要精心准备自荐材料,自荐材料一定要思路清晰、主次分明、简明扼要、措辞准确;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要有足够的自信和热情,要努力使自己衣着得体、体态端庄、举止大方、语言谦和、彬彬有礼、气质高雅、精神饱满,给人有涵养、有知识、有信心,办事聪明能干、认真可靠的感觉;在向用人单位自荐时,要实事求是、落落大方地主动向招聘单位介绍自己,询问有关情况,要口齿清楚、语言流利、条理清楚、简洁明了,既不能自我吹嘘,也不能过分谦虚,给人以诚实、谦虚、稳重和成熟之感,使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求职择业的过程是对大中专毕业生综合素质检验的过程。大中专毕业生只有秣马厉兵、苦练内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前做好就业和创业的知识、心理和技能准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理想的职业。
[参考文献]
[1]侯捷.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6).
[2]章国平.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关键词]大中专毕业生 理想职业 求职择业
[作者简介]李建军(1958- ),男,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山东 潍坊 261100)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85-02
渴望有一个理想的职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是每一个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就业是毕业生实现理想的第一步,也是结束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从业”的就业模式已为广大毕业生普遍接受。如何进行就业准备,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获得理想的职业,是每一个大中专毕业生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了解就业政策,把握就业形势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毕业之前,毕业生首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国家及学校有关毕业生的政策、规定以及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当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形势以及所学专业就业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国家及学校有关毕业生的政策、规定以及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指导和规范毕业生求职行动的行为准则,也是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法律依据。如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关于毕业生就业的规范;各地方就业主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各高校关于毕业生就业的实施办法或细则;与毕业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对于以上内容,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要认真领会,自觉遵守。
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当年就业市场的供需形势以及所学专业就业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是大中专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基本条件。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快,从入学到毕业,社会需求和当年入学时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由短线变成长线,还有一些专业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各种机会,全面收集、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大中专毕业生只有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把握面临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客观评价自己,创新就业观念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选择好一种合适的职业,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每一个毕业生都要把握好机遇,争取迈好这一步。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和特点,准确做好自我评价,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每个毕业生都要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既要充分考虑主观愿望,又要考虑社会需求实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其次,要客观评价自己,创新就业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当前,许多大中专院校就业率不高并不是供毕业生选择的岗位少,而是许多毕业生期望值较高,“有业不就”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毕业生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工作岗位,对那些小单位、小企业、小城镇、边远地区则不屑一顾,致使许多就业岗位与自己失之交臂。因此,要客观评价自己,创新就业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需要、社会责任、自我价值和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利弊关系,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现实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创造人类幸福、为社会多做贡献和自我发展与完善统一起来。牢固树立只要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牢固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根据社会需求作好职业选择,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大中专毕业生只要放下架子,降低期望值,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适当工作并不难。
三、确定择业目标,提高就业能力
大中专毕业生要想选择理想的职业,并顺利实现就业,就必须从入学时就把学习同今后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并逐步建立起与今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了解和掌握求职择业必备的技巧等。
1.及早确立职业目标。目前许多学生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往往是盲目的,毕业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没有工作岗位,而是超过六成的大学毕业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走向社会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据统计,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明确就业目标的占13%,有目标但不明确的占25%,没有明确目标的占62%。这些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在纷繁的职业世界面前,显得困惑茫然、无所适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越早地与就业意识相结合,对将来的就业越有帮助。职业指导就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要,正确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常识和就业程序,掌握就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顺利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学生在校期间,应自觉接受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指导,认识自我与正确定位的指导,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的指导,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指导,就业与创业信息收集、利用的指导,就业准备与职业道德的指导,择业技巧与职业选择的指导,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的指导等。通过职业指导,使自己及早了解所学专业及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在社会上发展应用的前景,了解自己将来干什么、为谁服务,了解在校应掌握哪些本领、应具备哪些素质,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了解自己的工作动机以及适合本人特点的就业目标等,使自己在了解专业、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学习取向,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念和职业素质,提早从思想、学识、技能、信息、心理等方面做好各种就业准备。
2.构建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实现就业的根本途径。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种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与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工作能力、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社会适应与职业适应能力等。
岗位工作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它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对于从业者来说,应在熟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晓专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并熟练操作,能够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能够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专业生产新方法、新技术等。学生在校期间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学习,要特别突出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一技之长。
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是职业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中专学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学校学的知识有些用不上、有些不够用、有些要从头开始学,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善于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形成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适应与职业适应能力是任何一个从事职业活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人才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奉献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业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善于和他人共处与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自强自立自尊自律的自我约束能力,经受磨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大中专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在求职择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由于整个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所以毕业生在享受自主择业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市场压力和风险,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大学生是初次就业,缺乏经验,就业期望值往往偏高,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当前,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大、冷漠、坐等、自卑、保守、依赖、畏缩、投机、侥幸等消极心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盲目攀比、过度焦虑、目标多变、从众心理较重等倾向,从而严重影响了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
因此,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除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具有自信心,思维开放,目标明确,善于审时度势,富有挑战精神,具有风险意识和抗挫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富有创造精神和变革精神,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等。有人说,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情商占到80%。可见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可贵和重要。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意志的磨炼和良好心理品格的培养。毕业生在参加就业洽谈会之前,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障碍,减轻心理负担,要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合适的择业目标,要有自立自强、敢于竞争、不等不靠、不怕挫折的勇气。即使毕业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就业,也不要怨天尤人,要学会以自制、冷静、平和的态度去面对各种机会和选择,增强自己的抗挫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只要树立信心,敢于竞争,就一定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4.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在我国目前就业机会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求职者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对于充分展现个人的才华,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至关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由于缺乏求职的技巧,在面试时言行失措而失去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所以,毕业生应从心理、素质、形象、口头表达、责任心、个人目标、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必要的训练,掌握求职面试的基本技巧,以便顺利达到就业目的。毕业生在参加就业洽谈会之前需要精心准备自荐材料,自荐材料一定要思路清晰、主次分明、简明扼要、措辞准确;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要有足够的自信和热情,要努力使自己衣着得体、体态端庄、举止大方、语言谦和、彬彬有礼、气质高雅、精神饱满,给人有涵养、有知识、有信心,办事聪明能干、认真可靠的感觉;在向用人单位自荐时,要实事求是、落落大方地主动向招聘单位介绍自己,询问有关情况,要口齿清楚、语言流利、条理清楚、简洁明了,既不能自我吹嘘,也不能过分谦虚,给人以诚实、谦虚、稳重和成熟之感,使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求职择业的过程是对大中专毕业生综合素质检验的过程。大中专毕业生只有秣马厉兵、苦练内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前做好就业和创业的知识、心理和技能准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理想的职业。
[参考文献]
[1]侯捷.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6).
[2]章国平.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